很多人对于战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小说的水平上;对于指挥员的认识,仅仅是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标准,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指挥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说看得多了,就会简单的以为打仗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熟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李卫公问对》便可擒王破阵须臾事,却完全忘记了孙子“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的教导。
战争是多方面的较量,无论是古代现代战争都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被只会津津乐道神机妙算之类的人抛之脑后。“胜利的因素,是对敌我双方物质条件,地形、天候等客观自然条件的正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分析、准确判断与周密计划。”脱离物质基础去纠缠所谓的指挥艺术,乃是鼠目寸光臆断妄想之论也。
话再说回来,农耕民族在冷兵器时代和游牧民族相比,最大的劣势是什么?骑兵。 蒙古骑兵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占据极大得优势。匈奴人、突厥人、铁浮屠、蒙古人,有哪个的是吃素的?实际上骑兵往往有如下的优势:
一、军事情报的主导权
一般战争中,轻骑兵进行侦查活动,将侦查到的情况回报指挥员;指挥员则会根据情报得出下一步应当采取何种行动的判断,再派遣轻骑兵传达命令给分散在各地的军队。在此过程中,轻骑兵充当了侦察兵、通信兵的角色。而冷兵器时代,单纯靠步兵,完成情报获取——汇报——传递命令是相当困难的。
二、战场交通的主导权
“败其津关,发其桥梁”,就很明确地指出了骑兵在战场交通方面的作用。既然说战争是物质的较量,那么,轻骑兵对军粮的作用则更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辽宋之间的战争,宋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契丹拥有大量的骑兵,夺取了战场交通主导权,不仅行军道路和桥梁经常被敌军毁坏,而且无论是后方的物资还是前线搜集的物资,因为对方骑兵的拦截,都很难被送到自己军队的手中。
三、战争时机的主导权
四、攻击方向的主导权
五、强大的冲击力(重骑兵)
以上五条优势互为联系,共同让骑兵这一兵种成为了冷兵器时代当之无愧的战场主宰。恩格斯说:“任何军队如果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就不能指望作战胜利。”
而实际上,这些就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所说的“......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反过来说,冷兵器时代的游牧民族通过骑兵做到了孙子所说的理论。尽管在汉族历史上有着优秀的兵书、优秀的军事家,但是,当这支军队在骑兵上的建设和步兵十分不平衡时,尤其是在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带,在骑兵这个方面的较量之下,往往败下阵来。
但是这并非所有情况,钓鱼台保卫战、北京保卫战就恰恰不是如此。同样是蒙古骑兵,在平原地带击败宋军、粮草不充分的明军不是问题,但是在高大的城墙前面,蒙古骑兵却可望而不可即,难以发挥以往在开阔地带的优势。更何况,在于谦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同时,于谦也保证了粮草的供应,兵器的制造,让北京保卫战胜利有了物质的保障;各地不断开来的军队更使得瓦剌无法在攻城战发挥骑兵优势。
所以,不存在什么“懂兵法的打不过不懂兵法的”这一论题,兵书重不重要?固然重要,但是,战场情况多变,敌军情况多变,怎么可能单纯的按照兵书去硬碰硬?哪里来的什么神机妙算打胜仗?不明就里之臆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