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由导演胡耀辉执导、前方工作室开发的互动影游《捞女游戏》在Steam上线,宣称“揭开情感欺诈的真实面纱”,并附带“互助留言板”供男性玩家交流。然而,极目新闻评论员石平在其题为《极目锐评|〈捞女游戏〉制作人B站账号被封,靠性别对立“捞”流量只会一塌到底》的评论中批评:游戏标题“捞女”带有恶意,玩法将女性符号化为诈骗主体,充斥物化想象,易煽动性别对立;“互助留言板”沦为厌女言论集散地,“反诈教育”变成复仇幻想;平台随即封禁导演B站账号的做法被视为必要的舆论风险管控,评论呼吁升级审核机制、跨平台联动、严格资质审查,认为应坚决抵制该游戏以防“毒流量”伤害社会信任,并强调真正反诈应聚焦具体手法而非贴性别标签。以上便是本文批驳之前的背景概述。
当我们看到极目新闻以“靠性别对立捞流量”“标题即污名化女性”“互助留言板沦为厌女言论集散地”为由,呼吁封禁导演账号、升级审核、坚决抵制《捞女游戏》时,首先涌现的道德直觉或许让人赞同:确有必要警惕任何可能煽动性别仇恨的作品。但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提醒我们,仅凭表面道德判断容易遮蔽更深层的社会结构:为何当代人对情感关系如此焦虑?为何资本与平台算法不断将“情感”“互助”“恋爱”包装成可消费的热点?如果我们在道德谴责中止步,而不去质问这些游戏选题为何会出现、为何会被市场和玩家接受,就可能错失挖掘对情感劳动异化和资本剥削批判潜力的机会。真正有效的批判,应从现实的经济与社交结构出发,审视游戏文本背后的动机与可能,以及如何借助虚拟体验反观现实,进而推动变革。
极目评论将“捞女”一词视为对所有女性的恶意标签,认为游戏“从标题开始就用‘捞女’这个充满恶意的词汇扫射全体女性”,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性别战争。马克思主义女权并不否认语言的权力和某些表述的风险,也警惕任何鼓动仇恨的可能,但在下结论前,需要先理解创作意图与叙事潜力:若“捞女”“情感猎手”的设定仅是猎奇噱头,刻意迎合仇女情绪,那么确实应当批判并敦促修改;但若这一名称和情节设置背后,意在揭示当代资本社会中情感商品化与操纵机制——通过让玩家扮演曾被“伤透”的吴宇伦,又主动以自身为“饵”反击,与多位“外表光鲜、手段高明”的女性角色周旋,从而放大体验情感操纵与被操纵之间的张力——那么“捞女”一词或许具有讽刺或警示意味:它并非简单针对女性,而是指向资本社会对“爱”“信任”关系的掠夺与异化。我们要分清:是表面标签带来的不适,还是叙事背后是否存在对情感劳动剥削的批判意图。应鼓励深入体验和讨论,而非一刀切地将“捞女”定性为厌女仇恨。
游戏提供标准/大师双模式、472分钟影像、200+选项、38个结局,以及丰富的恋情知识档案和共创留言板,核心是让玩家在多种交互路径中体验“步步紧逼的情感围猎”。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视角下,这种双重立场体验——既作为受害者,又主动成为“饵”反击——正契合对情感劳动异化的关注:现实中,许多人在亲密关系和社交互动中,出于经济压力、社会期待或平台推送,被迫无偿付出情感或使用情感策略以满足生存需求;同时,他们也可能在创伤之后主动采取防御或反击姿态。游戏若在剧情和档案中嵌入对角色经济处境、社会压力、平台算法如何推波助澜的暗示,就能让玩家在体验“如何赢得信任”“如何操纵对方”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情感操纵并非纯粹个人恶意,而是资本逻辑与情感焦虑交织的产物:是什么让人走上“情感猎手”或成为“猎物”的道路?如果游戏能在关键情节点给予反思提示或多维解读,比如展示角色背后真实的生活压力、情感劳动成本、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就可能把一次猎奇体验转化成对现实结构性问题的隐喻性批判。
极目评论将“互助留言板”直接定性为“厌女、恨女言论的集散地”,并批评所谓“反诈教育”成了异化创伤、煽动对立的遮羞布。但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视角会进一步问:为什么现实中我们的社交平台、社区空间常常充斥焦虑或对立言论?这背后是算法将煽情内容放大、商业逻辑放大用户情感需求、社会缺乏真实互助空间的结果。如果这款游戏的留言板只是一味放任仇视,那确实该批评;但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双刃:既可能被少数人利用煽动对立,也可能被有意识的社群用来分享对情感操纵的警示、交流反剥削策略、探讨情感劳动正义。我们应鼓励开发者开放治理:由玩家、女性主义者、反诈骗专家等多方共同制定留言板规则、组织有引导性的讨论话题,让留言区不仅是发泄场所,更成为集体批判与互助的实验平台。同样,平台方若只以一刀切的审核或封禁应对争议,也会错失通过算法调整倾斜、扶持深度批判内容的可能。批判并非遮蔽讨论,而是引导讨论:让“互助留言板”真正承担起反思情感异化与资本剥削机制的功能。
极目新闻称平台及时封禁导演账号是对风险的敏感把控,但这种危机公关式的单向操作往往无法解决深层矛盾,还可能让真正需要的批判空间被关闭。马克思主义女权强调,平台治理应体现民主参与:涉及性别歧视或群体污名化内容时,不是靠后台单方面判定,而是邀请相关受众、女性主义学者、法律与社会领域专家、游戏开发者和玩家共同参与评估;通过透明流程决定哪些元素确实有害、哪些具有批判潜力、哪些可通过调整或增加反思引导来转化意义。只有这样,既能防止仇恨言论扩散,也能鼓励文化产品承担批判性功能。对于《捞女游戏》,如果某些剧本或选项实在强化偏见,应将其标注或改写;但若核心机制有助于揭示情感劳动异化,就应保留并完善其反思提示,而非直接封杀。平台还可以探索算法倾斜,让更有结构批判视角的讨论与内容获得更多曝光,而不是让流量逻辑一味放大最刺激的部分。
最终,我们要问:这款游戏能否成为让玩家在虚拟中体会情感操纵与被操纵的痛点,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现实中情感劳动剥削、经济不安全与社会孤立的批判和行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认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于触发现实的集体实践:游戏体验之后,社区和更广泛的社会组织可基于玩家感受展开讨论,倡议强化公共心理与社交支持体系、对情感劳动的社会认可与制度保障、平台算法的透明监督、对服务业和家庭劳动者权益的关注等。一旦玩家只停留在虚拟复仇的快感,则无助于改变现实;但若他们借游戏提供的视角觉察到情感异化背后的资本结构,并自发或在组织引导下投身于现实的政策倡导与互助实践,那么这款游戏就实现了批判潜能。相比极目新闻简单贴标签、道德谴责、技术封禁的做法,我们要做的是: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的结构性视野,引导讨论、优化设计、推动公共参与,让文化体验成为理解并改变现实中情感剥削与性别不平等机制的契机。这样,批判才能真正有深度、有力度,远离流量博弈的表面争论,指向更实质的情感正义与性别解放实践。
【文/嗣文,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现硕士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双峰县青联委员。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修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