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张图片,上面写着:“人性最大的丑恶: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
短短十九字,道尽了许多人心中说不出口却日日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它揭示的不仅是个体之间的情绪张力,更是一种普遍而隐秘的精神状态——人和人之间,不再彼此信任、彼此温暖,而是互相防备、嫉妒、嘲讽、仇视。有人把这一切归结为“人性本恶”,说这是人的天性。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这种“丑恶人性”的包围。有人升职加薪,身边便有冷嘲热讽的声音;有人陷入困境,便遭遇无情的讥笑和漠视;贫穷者被嫌弃、被当作负担,富裕者又被嫉妒、被警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扭曲成了单纯的利益测量。爱被误解为资源投入,善良被看作低能,帮助被视为“傻子行为”,一切情感都要经过成本核算才能开口。这种状态真的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吗?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性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天性,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人的“人性”是什么,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当社会的基础是商品交换、私有制、资本积累,那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可避免地被市场逻辑所统治。在这种社会里,一切都可以被定价,被比较,被计算。人不是“人”,而是“资源”,是“竞争者”,是“他者”。
“恨你有”,是因为在零和博弈中,你的拥有意味着我的剥夺。
“笑你无”,是因为贫穷被等同于失败,被视为应得的惩罚。
“嫌你穷”,不仅是出于嫌弃,更是对你无力消费、无法交换的不满。
“怕你富”,则是源自底层对权力资源再分配的不信任,担心自己进一步边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绪不是异端,而是系统的副产品,是维持秩序的一部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人应为社会而活”“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助”,而是告诉我们:“你必须赢”“你不能输”“失败是你不够努力”“没人会同情你”。教育制度本身就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从分数到排名,从择校到就业,每一个阶段都在强化“竞争优于合作”的信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不可能不把别人的失败当作自己的垫脚石,也不会真心祝福别人的成功——因为他们知道那是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
与此同时,传媒文化则充当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方面,它极力宣传“成功学”,塑造富人偶像,把豪车、别墅、权力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它不断贩卖底层互撕的快感,用“穷人笑穷人”“内卷自毁”等戏码制造流量和情绪的集体发泄口。当算法与资本绑在一起,当平台利润依赖于用户的嫉妒、仇恨与焦虑,社会就彻底沦为了一场情绪与商品的双重角斗场。
于是,“人性”便被资本主义社会包装成了“丛林法则”的自然延伸,仿佛不去争,不去斗,不去踩着别人往上爬,就注定要失败、被淘汰。人们被教导着要“自私一点”“别太善良”,否则便是“天真”“愚蠢”。我们被迫相信,真诚是一种资源浪费,温柔是一种低效管理,集体是一种落后的幻想。
而这一切,恰恰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隐秘最成功的渗透:它不仅让你接受剥削,还让你认为这是自然的、应该的、无法改变的。
但真的是无法改变吗?毛主席早就指出,世界上的一切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去转化的。人不是天生如此,社会造就人,也可以改造人。当剥削制度被推翻,当生产资料归于人民,当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以平等与集体为基础的关系时,人性的真善美才会有生长的土壤。在革命年代,无数普通人愿意为别人分一口饭、让一个位置、牺牲自己的利益,那种人性之光,是真实的,是曾经存在过的。
今天很多人痛恨“人性的丑恶”,却不知道,这种丑恶并不是出自人类本源,而是出自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是一种阶级统治者制造并维系的社会秩序。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再去责怪普通人“不够善良”,而是去揭露那套让善良无法生根、让人性被扭曲的根本逻辑。
“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这是资本主义的镜子,不是人的本性。我们要有勇气砸碎这面镜子,重建真正属于劳动者、属于人民的价值观与社会关系。唯有如此,人性才不再是“丑恶”的代名词,而是通向解放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