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区党委书记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号召干部买新衣、下馆子,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
既然是党委书记在区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号召,一定是区的经济工作上相当重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须要靠干部们“买新衣、下馆子”来解决呢?
按《重庆日报》的报道,“可见消费市场多么疲软”,所以才搞什么“要全方位提振消费”。
这种情况很“新奇”吗?
放眼世界,一点都不新奇;但在新中国确实是一件“新奇”事。
在前三十年,因为旧中国的底子是“一穷二白”,急需建设起来齐全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同时还要适当地发展各种轻工业,以满足人民改善生活所需的各种消费品。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在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都要置办一些较高的消费品。有条件的开始筹划购买“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三转,收音机为一响。快的,一年半载;慢的,三五年,就可以实现。自行车,两大名牌:飞鸽、永久;手表,南有“上海”,北有天津“东风”……。产品全国各地大商店都有,而且价格全国统一,谁也不能随意抬高物价!没过几年,“四大件”又有了新的“要求”:三转,自行车要带“冒烟儿”的,就是“摩托车”;手表要带“星期天儿”的;缝纫机要带“锁边儿”的;一响,收音机要带“唱片儿”的。
在新中国,工农大众是国家的主人翁,国家干部但是为人民服务的,除了工资略有差别,没有特殊的“待遇”。置办“四大件”也一样要“排队”,没有什么“优先”。所以,尽管大家都急于购置一些消费品,却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消费市场多么疲软”。
那么,国家都“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会发生“消费疲软”呢?
当初,我们指望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然而,设想是美妙的,现实却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因为先富者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并且谁也没有承担什么“带后富”的责任;而且实际上是放开了雇工即购买劳动力的行为,从而以微薄的成本获得超额的利润而发家,也就是恢复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靠剥削雇工而“先富起来”。在这种情形下,谁能指望他们会“带后富”呢?为了使这种状态合法化,宪法也作了修改,允许私有经济“共同”存在。这就必然形成“两极分化”,富者越富,穷者越穷。所以,只有向“公务员”提出要求、号召“买新衣、下馆子”;可是那能够解决多大问题呢?
据2023年中金公司报告,在私有财产人群划分中,
最富人群:460万,人口占比0.33%,财富占比67.4%;
中产阶层:9900万人,人口占比6.9%,财产占比25.6%;
其他人群:13.22亿人,人口占比92.77%,财产占比仅为私有财产的7%。
从这个数据来看,最大多数的人群有13亿多人,人口虽多,但购买力却最低。所以,想解决“消费疲软”的问题,他们是做不到的;可是“公务员”靠“买新衣、下馆子”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
所以,看来这位党委书记的“号召”也很难解决“消费疲软”的问题。
海纳百川
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