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内卷”与“躺平”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语。和一般网络流行语不同的是,它们并没有在短暂的风行之后消逝,而是长期地保留在了人们的语汇中,并产生了诸多新的使用方式,比如单字“卷”和“躺”的泛化使用,再比如“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仰卧起坐”状态。词汇的生命力显示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针对“内卷”与“躺平”两个关键词,我们收到了一位热心读者的来稿,分享他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
作者从阶级视角思考这两个词汇。他认为,“内卷”概念的兴起,使无产阶级认识到内部恶性竞争的无效,也唤醒了对阶级归属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躺平”现象应运而生,成为对过度竞争的反感与反思阶级固化的集体表达。文章指出,“躺平”的本质是一种“软罢工”,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消极对抗。这种反抗尽管缺乏激进的姿态和明确的政治诉求,却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具有进步意义的阶级意识觉醒。然而,“躺平”也面临着刻意曲解和污名化。一些主流媒体通过误用和滥用,将“躺平”窄化为懒惰或消极自弃的象征,抹杀了其阶级性与历史性,试图以此削弱劳动群众对剥削的反思和抵抗。
与这种污名针锋相对,本文作者坚持,“躺平”应当是对不公正社会结构的一种清醒抗议,是拒绝被压榨的主动选择,更是理解劳动价值与个人幸福追求之关系的前提。通过对“躺平”的讨论,我们也得以重新审视主流宣传中“奋斗”的含义,以期探索一种更符合人类尊严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可能。
本文为读者投递短稿,也许受篇幅所限,很多思考尚未充分展开,诸多推论尚有缺憾,欢迎大家评论区互动,谈谈你对于“躺平”的看法,或者对于本文四季思考这一问题方式的建议。
文|四季
按|柳猫
鸣谢| 旺角金鱼
在正式讨论“躺平”之前,首先要说明,笔者立足的事实依据是,本人自己对这一词语从诞生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对于现象的认识不见得完整,考察对象也可能有所遗漏,欢迎大家的补充和讨论。“躺平”这一用词从诞生、到流行、再发展到平淡的使用,存在被公众视野观察到的历史脉络。并且我认为关于这一词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网络与社会现象的躺平
在“躺平”诞生之前,先是有另一个词的广泛使用,即“内卷”。最初可见于一些工作群体提及单位内的升职加薪,学生提及升学以及保送机会时,此类机会往往只覆盖少数人。大家立足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判断(这当然是功利性质的,这里只是描述现象),觉得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人升天,全员陪跑”的选拔机制,在同一群体内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没有任何功利的好处。在这种巨大的付出却不会有收获的情况下,诞生了“内卷”这一词来描述这样的现象。
通过这个词以及现象,我们可以抽象出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大家意识到了“内卷”的范围,即谁与谁是同一群体、同一阶级,不然也谈不上所谓“内卷”。二是看到了这种“内卷”的必然结果:卷到最后绝大多数人将没有任何获得。所以“内卷”作为内部竞争以及结果是“无所得”——任你如何努力也几乎不可能跨越阶级变得十分富有,引起了大家对“内卷”的普遍冷淡甚至排斥。
“躺平”一词就伴随着“反对内卷”这一含义而诞生了。这一词在诞生之初的基本内涵就是反对相互倾轧式的内部竞争,表达对阶级固化(努力却无所得)的排斥。在众多短视频,各种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躺平”的使用。并且在一些单位当中,“躺平式”地拿取自己的工资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毕竟即使“内卷”也还是这些工资,出于经济账的考虑何乐而不为。并且,将更多精力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而非权威与老板,收获自由和重新构建被机械式劳动摧毁的精神家园也是作为人的基本追求。
这一词从诞生到自然火爆,最终随着被曲解而归于平淡。“躺平”走红后,可以预见的是,这是劳动人民乐于看到的,是剥削阶级所不乐于看到的。因为“躺平”天然与剥削阶级追求的超额工作时间或其他形式产生的超额剩余价值对立起来。这就必然导致“躺平”行为会被剥削阶级反对。
反对的形式表现为一些媒体对“躺平”这个词的歪曲。如上文所说,“躺平”是对无产阶级内部无效竞争的反对,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某种阶级团结的开始。随着词语的火爆,使用人群迅速增加,虽然有一些人将这个词还原为字面意思——拒绝奋斗——而使用,但在整体中仍是少数。而一些媒体则自弹自唱,通过众多发文使用“拒绝奋斗,拒绝努力”的含义混淆“躺平”诞生的本意。部分媒体试图用这种看似宽泛实则狭隘的解释,将这个词的含义进行混淆,抽空它的历史和阶级维度。通过推广这种滥用,媒体和一些“专家学者”不仅污名化了受损的无产者群众,更试图将“奋斗”窄化为某种积极接受剥削的主动,从而淹没“躺平”背后的潜能。
然而这种污名与淹没也仅仅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混淆视听,无法扭曲的是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
躺平中的阶级意识
可以看到,从“内卷”到“躺平”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似乎是某种阶级意识觉醒的萌芽。这种意识在无产阶级群体中的发展,促进了“躺平”这一词的广泛使用,并且引起了剥削阶级的围剿,最终又由于其含义被歪曲混淆,它的用法逐渐流于平淡。
就“躺平”的历史意义而言,它可以作为抽象的阶级斗争在现实中的一次小的具体体现。据此我更愿意称之为“软罢工”。与真正的罢工相比,“躺平”更像是一种怠工,它虽然没有表达出更积极的反抗姿态和更明显的政治诉求,但二者体现的反抗含义以及无产阶级对现存生产关系的否定情绪是相通的。我们不要内部无意义的“内卷”,我们意识到了内部竞争对于工人群体是无价值的,我们不再认可拼命工作就可以多赚钱,实现阶级跃迁的有效性和必然性。通过“集体躺平”对剥削者消极对抗,是对本身阶级存在和阶级利益正确认识的体现。
对待躺平的态度
虽然在非无产者立场的媒体依旧在对躺平进行扭曲,但这仅仅是传播媒介上的,不会影响思考个人和阶级命运,努力探索追求幸福道路的真正“躺平者”。他们意识到了社会主流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是虚伪的,并用“躺平”表达了自己的否定,这是探索新道路的前提。躺平在这个意义上是积极的,某个层面上的“躺平者”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真正的奋斗者。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受困惑于“躺平”的媒体宣传,而未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劳动者。一些人由于语言存在的误用而对同阶级的朋友产生误解,认为“躺平”的人自然就是懒汉;或者滥用这个词,使“躺平”完全丧失其历史和阶级内涵;更坏的是将其完全作为自暴自弃的说辞,放弃在斗争意义上和自身追求幸福道路上的探索。
人应该有为了美好生活和理想奋斗的权利,即社会中应该存在达到这样目的的方法。在漫长历史中“躺平”现象的一次变化,映射出主流宣传中的“奋斗”已经成为空洞的能指,而觉醒“躺平意识”的人也许会奋斗出新的希望。
如今,“躺平”这个词语的含义已经彻底回到字面上来了。在今天的含义上,一切躺平行为似乎都是不可取的。不过如果纵观“躺平”的前世今生,也许可以引出新的话题,使讨论真正努力奋斗改变个人命运、追求自由幸福的方式成为可能。
青年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人民在期待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