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负债率太高。负债率太高导致各类经济主体不敢投资、不敢消费、周转不灵,于是通缩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解决负债率高的问题?最有效且已被诸多西方国家所证明的成功解决途径就是发钱,就是发行“权益货币”。“权益货币”是指央行所发行的、没有直接增加中央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外的社会主体的债务、而只增加社会经济主体的权益的基础货币。比如,央行直接入市购买股票,阻止股市连环踩踏暴跌,拉升投资者股票市值,就属于增加投资者权益而不增加投资者负债的货币发行行为。这是一种发行“权益性货币”的金融行为。发行权益货币还有其它多种方式。央行发行权益性货币是抗通缩最简洁有效的方式。邱晓华、余云辉、刘元春、蔡昉、罗志恒、梁建章等经济学家都建议通过发行权益性货币,以推动投资、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摆脱通缩。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少数人往往不掌握货币决策权和舆论话语权。大多数具有货币决策权和舆论话语权的官员和学者反对央行发行权益性货币救股市和救经济。他们认为这样发钱弊大于利,有社会成本,会导致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比如,澳大利亚华人学者马霞认为,发钱有社会成本,需要全体老百姓来负担,但却没有收益,也即有害无益。
反对者们缺乏金融理论联系经济实际、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说透了,就是食洋不化,书生误国。不同的经济体或者同一经济体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相同的。比如,五十年前,中国人口增长快但国家底子薄,所以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来抑制人口增长;但是,现在是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人口负增长,就要及时调整政策,鼓励生育。债务问题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初,宏观负债率非常低,通胀压力大,就不能发行权益货币,因为发行权益货币会加剧通货膨胀。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也是如此,各类经济主体的债务率低,发行权益货币的直接结果就是恶性通胀。但现在,中国经济环境完全变了。目前中国宏观负债率名列全球第二,大多数经济主体因高负债而运转不动了,个人失信被执行者上千万,法拍房数量连年飙升,法拍房成交量占二手房成交量比例同步飙升,相当多的县级政府发放公务员、教师工资都出现困难。目前经济状况是不缺东西却没钱消费。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债台高筑,相互影响,螺旋向下,预期走低,人们哪敢投资、哪敢消费呢?
在通缩的环境下,发行权益货币既不会导致恶性通胀(而且治理通胀比治理通缩要容易得多),更不会导致本币汇率贬值。美国、日本、新坡加坡等国家在疫情期间发行了大量的权益货币,比如,政府给企业和家庭发放现金补贴,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等。通过发行权益性货币,在特殊时期保住了供给、需求和就业。虽然这一政策也产生了温和的通胀,但温和的通胀反而是最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金融政策,一定有利于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名义GDP增长率高于通胀率,汇率必然坚挺。
现在,实际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通缩压力如同泰山压顶,可是还有一大批金融官员和专家学者天天担心通胀。这就如同一个人因饥饿引发水肿时,看着香喷喷的大馒头还担心吃了会撑死。
美国的对华经济金融围剿与中国的反围剿斗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同红军长征走到了湘江边,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今日李德”和“今日王明”的金融路线?这是今日中国所面临的关键选择。
(作者系金融博士后;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