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世源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二)

2022-02-28 17:28:09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钟建民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十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1994年11月14日的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了经济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标志着改革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用两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与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两句话虽然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但仍然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那我们又应该从何着手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呢?

  从研究已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从市场经济个别的存在中认识其中的一般原理,然后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说到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想起了《资本论》。实际上《资本论》正是全面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商品、货币和商品流通,所研究的正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第二篇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一一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与特点;第三、四、五篇分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工资;第七篇考察了资本的积累过程。而《资本论》第二卷则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重点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这本巨著中,给我们系统地展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及其规律表现。下面我们就依据《资本论》来认识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关于商品、货币、商品流通及商品生产过程

  (1),关于商品的基本特点以及货币的形成商品是严重性,即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而这种两重性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严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商品价值形式的表现必然地产生了货币。

  (2),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讨论到货币的职能的部分,马克思考察了价格形式所包含的矛盾,其中谈到了“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第120页。《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下同)。但是价格与价值量的背离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相反,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这是价值规律的适当形式。而在分析商品形态变化时,马克思进一步谈到“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第127页)。

  (3),商品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分析商品流通之后马克思指出“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一一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第133页)

  (4),商品的生产过程在第一章先考察了劳动过程之后,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形成的新产品的价值量如果与劳动力价值相等,即为价值形成过程,因此,劳动过程与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也即商品生产过程。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1),资本主义生产形成的条件一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第二篇中专门讨论了资本主义生产形成的条件一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所以能够成为资本,是因为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第190页)。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自由得一无所有的劳动力。

  (2),资本主义生产的主体、目的及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的产品是使用价值。

  但是,资本所有者不是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第211页)。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商品生产过程的区别在于: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生产价值运动的性质与特征

  由于劳动力价值预定不变,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表现为资产价值量的增殖变化。“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如果把增殖中的价值在其生活的循环中交替采取的各种特殊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就得出这样的说明,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第175-176)。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商品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则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前面我们认识了一般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区别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相同点是劳动力都具有个体所有的性质。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决定了每个生产者都是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者都可以和其它生产者一起,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个体性质的劳动与公共的生产资料是通过有酬劳动来结合的。但是,生产资料公有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而企业生产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总是不完整的,哪怕是个村办企业,企业成员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都不量完整的资产所有者,它都不能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来承担经营责任。因此,以企业为单位的生产集体,必须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使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消费需要。一句话,公有资产价值量预先确定,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不变,是社会主义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目的及生产过程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所有者成为社会生产的唯一主体。劳动者必须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共所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同消费价值形成的过程的统一。以实现按劳分配的生产队为例,其年终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在这里,“补偿消耗的”是满足公有资产保值需要,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是满足劳动者在不同范围的公共需要,属于劳动者公共需要价值量;而“余下都是自己的”是属于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部分,属于消费价值量。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已经区分为公共需要价值量和个体需要价值量,在这里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范畴。学术界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看法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

  3,社会主义生产价值运动的性质与特征

  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能够或者可以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我们可以称之为知本。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另一方面是随着知识革命的兴起,生产劳动客观上取代了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而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对生产方式起支配地位的资本范畴也让位于知本范畴。

  知本的价值运动类似于资本的价值运动,但是,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由资产的增殖运动变成了消费价值的形成运动。资本的价值运动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累积,而知本的价值运动表现为消费价值的增长。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除了以上例举的区别之外,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社会主义经济所以称之为市场经济,是因为社会主义还存在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劳动力仍然具有个体所有的性质,这种个体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实现按劳分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社会主义经济又具有计划性,是因为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决定了公有的生产资料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按社会需要分配、可以按效益流动。在《资本论》第一章(第95-96页页),马克思设想自由人联合体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时谈到“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着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所占份额的尺度”。从这里我们看到,这里作为生产计划的依据的劳动时间与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的劳动时间,是同一个劳动时间。由于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计酬形式对劳动状态不仅处于被动的反映状态,同时也起着改进或促进状态,因此,起着双重作用的劳动时间是一种动态时间。也就是说,在按劳分配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随着实际劳动时间变化的动态的计划状态。前面已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设想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完全是两回事,因为苏联模式并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不要把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混同于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消费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区别在于两个社会的生产主体不同,生产目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正因为如此,消费价值规律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意志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形成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特别是形成体现广大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制度体系。做到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依靠人民发展经济、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认识两种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区别,对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房地产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让经营者发财致富,因而房价炒得越高越好;从消费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房地产的发展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让更多的人有房住就好;从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医院是搜括老百姓钱财的一条捷径,可以利用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从消费价值规律的要求看,医院的存在是社会满足治病救人需要的机构,医院只要能够满足广大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就好。从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教育机构是满足老板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千方百计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而采用各种形式获取费用是很正常的做法;从消费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教育部门是培育人才的机构,各种教育机构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好。一句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老板们的钱袋子,其生产经营的一切考虑是资产能否增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是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其生产经营的一切考虑是劳动者的消费需求能否足!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在坚持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在熟悉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一般原理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一一生产队模式的实践总结得到的基本认识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由消费价值规律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它的特点表现为知本的价值运动,即劳动投入与消费价值形成的不断循环的价值运动。这一运动的承担者是劳动所有者(知本所有者),他的目的是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不再是独立的资产实体,而是独立的劳动实体,与此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则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与消费价值按劳分配的相互结合。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