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全国高考。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W人,高考人数连续5年增长,今年又创历史新高,需知去年出生人口也就1062W人。
今年高考人数超过了去年总出生人口。
从上图可知,17年以后高考人数就节节攀升。在这要说个扎心的预判:如果你有了小孩,小孩是在15年之内就要参加高考,那放弃幻想,好好补课吧。
因为近20年中国出生人口高峰差不多是14-17年,18年起出生人口才大幅下降,那要到2033年,18年开始的少子化才会展现出来。
在2033年之前,即未来10-15年,我们新生儿人口所对应的高考适龄人口,保底基本都在1600W左右。参加高考的只会越来越多,尤其14年-17年出生的小孩。
所以你如果有小孩且未来10-15年要参加高考,那先当好做题家吧。
但也不要过分焦虑,至少不要高考焦虑,因为你要焦虑日子还在后头呢。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去年全国本科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本科录取率是41.6%。
本科录取率这几年基本都在42%左右。
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
总体高考录取率达92.9%。
若把学习比作游戏,你上个钻石基本都能有个大学,无外乎大学好坏之别罢了(狗头)。
真的别太过于焦虑,这几年学生党跟打工人一样,卷的太累了。
我有个别读者也是今年要高考的,去年给我留言说,他们同学都学到头痛、恶心的地步,就类似“衡水模式”,除了睡觉,睡前也要再强记几个单词。
他们一致认为,
现在权当坐牢,
高考之日就是刑满之时。
终于等“出狱”后,他们到了大学,的确不如高中那么压抑,但4年后你会发现毕业=失业。
真正的焦虑来了。
我记得最近几年都是900W左右毕业生,今年是千万毕业生;因为扩招,每年这么多毕业生,那我们真有这么多岗位来承接他们吗?
最近几年这种新闻不少,比如浙大博士8年未毕业去送外卖,985毕业生去卷烟厂卷烟,硕士生去当城管等等。
读了那么多年书,
本以为要造火箭,谁知道是去卷烟。
前面也说到了,高考内卷还要持续10-20年,那么也代表了未来中国至少15年,不愁廉价劳动力。
在成为廉价劳动力之前,绝大部分学生读书都是为了毕业了能赚大钱,所以从我们学生自己,到老师家长,都把高考乃至于中考视作龙门。
是鱼是龙,
就看你小子能不能支棱起来了!
可咱都扪心自问,今天咱都赚了大钱了吗?所以这一路走来,我们是不是亲身经历了很多懵逼的BUG??
愚认为具体有3处BUG。
高中时,我们听到最多的1句话是“高考,是你们的分水岭”;初3时我们学校有个横幅,我记得很清楚,上面写“辛苦1年,幸福1辈子”。
辛苦1年,真能幸福一辈子么?
学历固然是1块扎实的敲门砖,可过去把学历视做唯一龙门,把1个人乃至1个家族逆袭翻盘全都寄托在高考、中考上。
似乎你考了个好大学,你这辈子就荣华富贵了,你们家就能跨越阶层,过上小资生活了。
事实如此么?
现在有句反鸡汤名言:我妈把逼我的狠劲用在自己身上,我早就是富2代了。
我顺着这句反鸡汤名言再多说1句:过去包括现在有多少人,自己飞不动生个蛋让娃娃去飞,这种行为无能、无耻!
而懵逼之2在于:扔书。
估计咱都经历过这个环节。高考结束后几天,大概还会有1次回校,老师会跟你们“交待后事”,比如教你们怎么查分数,填志愿啥的,基本都在这1天最后走时,你们都会往走廊、往操场上撕书,扔书,一边扔一边大喊:解放啦!毕业啦!
就扔书那1刻特别爽,内心里的弹幕就特像李云龙那句名言:学习?学习个屁!
对书籍厌恶至此,所以谁能保证,这么多学生他们上了大学步入社会以后,他们还会继续读书吗?
需知,读书是终身制。
我想到了大学除了考研进博等功利性目标以外,应该很少有人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了吧?
是谁让他们彻底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又是谁把读书求学变成了目标任务,把学生搞得恨不得10年不愿再碰书籍?
学习不再纯粹,学了10多年学到最后看见书就反胃,这是懵逼之2。
懵逼之3在于:填志愿。
这1点我至今都甚为不解,真不明白,为什么要让1位17 18岁的青年,去填报1个决定他4年后就业的专业呢?
1位对社会了解是0的小伙子,让他去选择可能要从事一生的职业,你不觉得这很草率吗?
谁18岁时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且干这个还能赚钱?
你18岁就知道你喜欢干什么吗?你当年填志愿你真知道这专业将来是干嘛的么?
就我想说的是,选专业恰恰需要的是你有社会实践经历,需要你有教材以外的信息摄入和思考能力。
你要大概或朦胧知道,这专业毕业后干啥,是从事什么岗位,这岗位大概要你做什么,你能不能干,你排不排斥这么干。
可这一切都需要你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要你去混社团,拜码头。
试问,今日之高中生有几人有这样的自由?他们要想去实践,想看这种书籍,会被老师家长批评为:鬼混,看闲书,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去做2套题!
最后怎么办?自己选专业全靠父母老师,最后考验的就是父母跟老师的认知水平,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像当年,一说物流运输,就说这专业是送快递的,一说旅游管理,就说这将来是去干导游的...
所以到后面据传言,仅3%的学生才学到了真正强势的牛逼专业。但剩下广大大学生,其根本就只是上了个大学罢了,并没深刻享受到这个专业福利,有很多甚至被这专业坑个半死,比如土木狗。
那么多大学生动不动就迷茫,他们因何迷茫?就是因为选了迷茫的专业,度过了迷茫的4年,最后毕业就失业,有了个懵逼的体验。
这就像1位学生高中以前不准谈恋爱,男女生要分开座,甚至都不能并排走,说会影响学习。
但到了大学又被鼓励谈恋爱,毕业了尤其女孩子,又被家里催婚,这他妈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对异性了解基本是0,你就让人家去恋爱甚至步入婚姻,社会经验为0,你就让人家去报考专业,属实有点懵逼。
所以最后,不幸婚姻那么多,所以最后,所谓4年专业学完也不知道学了个啥名堂,毕业后找了份跟专业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在实践中又把工作变成了自己的专业。
那么请问,
我4年前填志愿就是为了走个程序吗?
但今天肯定不一样了,今天大多数人都知道IT、经济管理学、自动化、软件工程、市场营销这些专业很热门;但越热门越卷,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综上,我们也当学生当了10多年,平生小考无数,经历高考,有不少人还经历了国考,但我们一路走来是什么感受?拧巴。
为啥会有这种感受?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相关逻辑偏向西化,以欧美为师。
教育为经济服务,欧美名校教出来学生,是专注搞货币霸权、金融泡沫,我们难道也是如此?
我们明明是制造业大国,强行学步搞到最后,那就是结构性失业,产业升级瓶颈,白领岗位卷得一塌糊涂,技能型岗位青黄不接,甚至用工荒。
人人都想去坐办公室,
做工务农谁都不愿干。
除了找工作困难,更硬核的是Y试教育之下,很多同学几乎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同时“标准答案”思维严重,凡事容易被人带节奏,又喜欢争个对错。
很多人步入社会后会下意识认为,领导或有些大V讲话靠谱,为什么会有这感觉?
因为大V、领导就是我们以前的“老师”,讲的话就是以前卷子最后几页的“标准答案”,这么一来后果就是:我们很容易被利用。
而我们又要在实践中撞得头破血流,来自愈这些毛病,让自己有独立人格,有独自分析、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自己到所认识的同学,很多经历拢在一起,让我对这句话感同身受:自毁甚于他毁。
但不管怎样,还是要祝愿明天所有考生都能考出1个好成绩,而后孜孜求学,用心经历,最后用实践自愈,一切让事实说话。
在当下环境,能赚到钱,尤其是能把费解的问题搞透,这似乎才是把书给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