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被房价“绝育”那年,中美打了一场“国运之战”

2021-06-02 10:32:08 来源: 乌鸦校尉作者:乌鸦校尉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今天,“三孩”政策来了!

  但大众似乎有点不太买账。

  这让人想起20天前,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总体不容乐观的数据结果,引发了舆论场不小的反响甚至恐慌。

  毕竟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人口普查”与“三孩政策”的舆论效应不难看出,“人口问题”如今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科学问题,而是已经与“舆论”牢牢捆绑在一起。

  很多人从宏观上高度赞同多生多育的取向,但落到自己这里又常常陷入“生养不起”的烦恼;既为中国人口增速缓慢和结构失衡而担忧,却又习惯性地吐槽新的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问题,甚至还常常成为西方舆论“中国崩溃论”的主战场……

  人口问题在舆论场这种完全矛盾的状况,应该怎么理解?更重要的是,抛开舆论场,客观上来说,中国的人口问题,前景究竟如何,出路何方?

1

人口问题,东西方的永恒战场

  在“七普”数据公布前夕,4月2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了一篇捕风捉影的文章,标题是:

  中国要报告50年来第一次人口衰退。

  文章一开始就把这次人口普查,与五十年前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在一起,既暗藏了对2020年中国抗疫成绩的贬损,又强行烘托出中国人口问题的必然无解。

  为什么要提这一出呢?文末的链接给了答案:

  在这封“权威人士”的信里,作者不但预计中国人口在2100年只剩下7.4亿,还把人口问题与中美国竞争挂上了钩,认为中国取代美国的“野心”会被人口增长所累,而且断言中国认为美国衰落的想法是错的。

  离2100年还有八十年,中国人口从14亿掉到7.4亿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喻,14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大陆爆发鼠疫——“黑死病”,持续三百年,欧洲人口也才损失了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间。

  很难想象这位美国教授心里,预设给了中国人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够让人口一个世纪内就掉到一半??

  难道这就是现在美国高级知识分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其实,这次人口普查尚未开始,西方舆论关于中国崩溃的舆论就已经发酵了。

  比如《华尔街日报》就曾发文,称中国劳动力衰退、少子化等问题笼罩着经济前景,《纽约时报》也认为中国人口危机是“21 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实”,中国“未富先老”、经济前景暗淡。

  还有西方研究机构推出报告,一边贬损中国劳动力将逐年减少 0.5%以上,另一方不顾非法移民等等一屁股烂账,吹捧美国的高出生率和移民政策令劳动力在未来 30 年扩大。

他们笃定,人口趋势决定,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

  听着听着,怎么有点熟悉呢?对了,是印度的赶脚。

  多年来,很多印度人一直谜一般地把人口超过中国当成目标。

  尽管有时候一些脑袋清醒的三哥也发现不对劲,但今天的印度政府却实实在在把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当成与中国比拼的本钱。

  可是,自己国民还饥肠辘辘的印度却忘了,在西方人眼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本身就是原罪。

  只不过,今天先被抹黑的是中国而已。

  互联网有记忆,在2012年,中国人开始吃多吃好的时候,也是《金融时报》大肆渲染中国人进口食物,要对全球环境负责,无非是人口威胁的变形体。

  这种论调,至今还在以种种形式泛滥于公知圈、自媒体圈,暗劝中国人对未来发展自我阉割,却被吹捧为所谓的社会责任。

  有这样的舆论节奏在,无论人口普查结果如何、出台何种生育政策,在西方那种敌意已经毫不掩饰的舆论环境中,只有被抹黑一个结果。

  如果再往上追溯,中国人口问题的渊源,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黄祸论

  满清末年,以《新日本史》、《日本经济史》成名的日本历史学家、政治家竹越与三郎就写下《支那论》,用“如鼠族一般”的污蔑来渲染中国人口增长对欧洲的威胁,给西方国家为华人制定的各种歧视法案与残酷刑罚摇旗呐喊。

用数量来衡量中国,来评价中国人,这背后是对每一个中国人人格的普遍性蔑视。

  一百二十年,两个甲子都过去了,西方的思维并没有转变,反而在这个荒唐的逻辑上,结合中国新时期的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变本加厉地宣传“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崩溃论”。

人口增长是威胁,人口减少是崩溃,不多不少那就是造假,西方从一开始,就跟中国的人口杠到底了。

  所以,中国要真正崛起,怎么也绕不开的,就是"人口问题”。

2

断崖背后,不得不打的“国运之战”

  但去掉舆论战的滤镜,近几年中国的新生人口四连断崖式下降,却是事实:

  2016年1786万

  2017年1725万

  2018年1523万

  2019年1465万

  2020年1200万

中国人口增长是不是没救了?这得分开来看。

  如果诱发断崖式下跌的是长期的、根本性原因,比如社会内卷、根本制度问题等等短期内看不到解决方案的事情,那人口下滑的确没救了。

  但若原因是短期的、技术性问题,比如政策、外部因素等等在可见的时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那么人口断崖式下滑就是暂时的,可逆转的。

到底是什么导致2016年之后出生人口断崖呢?

  这里卖个关子,先来看一个数据:

  天猫曾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女性用情趣器具销售较2015年增长11倍,震动棒2016年销售量较15年翻了51倍。

一句话,这一年育龄女性不约而同,突然都不找对象,不结婚,更不生小孩了。

  来自《环球时报》的另一个数据可以印证:以90后为主的育龄年轻女性,在2016年之后明显推迟了结婚与生育时间,主要结婚年龄从20~29推迟到25~34岁。

  这也与下图能够匹配上。注意看2014年之后的下跌。

  这事其实并不复杂。

  从2014年开始,全国房价从一线到三四五六线,经历了几轮大涨,尤其以2015底到2016年初的楼市疯涨为甚。以至于整整一代人的恋爱、结婚计划被干扰,甚至被打断,而被打断的直观结果就是——推迟婚育年龄

  出生人口四连降,房价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当一代女性普遍推迟五年结婚生育的时候,人口生育率当然下滑咯。

  那么,房价这事,是根本制度问题还是技术性问题呢?得回到当年的历史背景中去看。

  2008年,美国印钞救市,中国买美债支撑美元,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内部大搞基建、外部扩展贸易、大量吸引国际热钱,经济狂飙,迅速超越并甩开日本,直奔头把交椅而去。老大美国却只能继续印钞输血,坐视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日美三国名义GDP增长

黄老爷怎么会让张麻子在自己的鹅城坐大呢?!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不断释放加息信号,推出量化宽松,美元指数暴涨,出现紧缩回流的现象。大量国际热钱迅速在中国掀起了一轮疯狂的牛市,外资蠢蠢欲动,想要等到股市涨到最高位的时候迅速抛出外逃。

这招很熟,是美国资本曾经对付东南亚的杀手锏。

  但中国不是东南亚。

  于是,中国赶在美联储加息前,迅速进行“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从牛市直接削峰为谷,彻底打乱外资出逃的计划;随后启动汇改,在恐慌形成之前就对汇率进行有序贬值,成功遏制住下滑趋势。

说白了,就是全面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风险只能分散转移,是指处于可控状态,而不能完全消除。毕竟,暴涨一波热钱还在国内,总要有个地方去吧?资本市场已经砸下来了,除了生活消费品之外,就只剩楼市了。

  这两者还能算选择题吗?生活消费品哪种能消化这么大的资金体量?绝大多数中国人,谁能忍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翻了倍涨?光姜你军、蒜你狠就够难受的,伤的都是最底层。

买房的“刚需”,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刚需,那不是一个级别的。后者可是天天要买的,对价格更敏感。

  而房地产本来就是中国政府的主场,从信贷政策到财政分配再到到户籍制度,调控手段太多了,远比滑头的资本市场要容易管。

没辙,那就把过热的资金往房地产赶吧。

  比如,2016年8月27日,“限外令”松动,有资格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可在中国境内购房。

  什么叫请君入瓮啊。

  后来的重重房价冻结、严控楼市、整顿银行等一系列措施——到用长期的经济成长来消化这一波房价带来的金融系统性危机了。

  可以说,中国用一波股灾和房价暴涨,定向瓦解了一次中国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这一场国运之战,美元镰刀扑了个空,经济持续低迷,逼出懂王为代表的极端民粹主义势力上台。

  中国虽惊险过关,在国际上开始另立炉灶,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一个是居民存款的弹药消耗了太多,股民、基民等散户投资者损失惨重,贫富分化加剧。

  二是2015年之后,与房子相关的人口、生育、婚姻问题被连带杀伤了,才有了出生人口的四连断崖式下降。

  到了2020年,还多了疫情,情况自然更加恶化了。

总之,外部压力下的房价连锁反应,导致原本该生育的这批人推迟了五年。

但这不等于结婚生育需求不可逆的消失。

  而2021年的中国,应对美国这个最大的外部因素,远远比2015年更加从容,不再跟随美国吹泡沫。

  所以这个外部因素消解后,人口这件事的前景未必那般悲观,如今“三孩”政策的出台也不是空中楼阁。在疫情警报基本解除的背景下,可以预见,2021年中国新生人口下跌趋势将有明显的好转,长期还有希望恢复到一个可能不高,但是相对稳定的水平。

人口问题,看似只是数据的上下变化,但背后的因素极其复杂、牵涉极广。其中更包含了,国家整体长远目标与个人意志碰撞的苦楚与尴尬。

  虽然宏观上动辄“药丸”、“崩溃”是扯犊子,但妇女育龄“推迟五年”背后,的的确确是无数青年男女心碎滴血的婚姻家庭悲剧。

3

前路漫漫,人口裂痕如何疗伤?

  罗马学者塔西佗曾经评价一位罗马皇帝道: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两千年后,中国学者将其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某一组织失去了公众信任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其实,塔西佗的原文也在感叹,那位皇帝无论如何用心做事,也无法获得臣民们的理解。

  可以说,无论当初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无奈,也难以改变一直对房价问题耿耿于怀的都市年轻人的直观感受,在长期男女对立、婚姻恐惧、家庭焦虑等等悲观氛围引导下,无论是“七普”结果,还是“三孩”政策,往往都只能让他们心生怨言。

  因为他们被比天高的房价、无休止的996伤的太深了——没时间恋爱不敢结婚生不起孩子,走入了“绝育”的境地。

归根到底,那场“国运之战”的牺牲者们,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反而一次次被996、福报之类的逼到了极限。

  他们更希望,人口普查数据、生育政策更新,能够唤起实质性的改变。

  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能苛责。

  但抒发情绪不等于可以肆意造谣,“七普”期间,就有少部分人,被恶意带了节奏,抹黑挨家挨户跑断腿、加班加点累花眼的普查工作者。

其实,要表达自己的诉求,又何必硬着头皮抹黑数据本身呢??

殊不知,国家、人民走出“马尔萨斯陷阱”,政府、舆论摆脱“塔西佗陷阱”的关键,恰恰体现在了这些被污名化的真实数据中。

  这里要拿出来分析的是:

  近十年的人口结构优化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比起2000年~2010年的数据,0—14岁的比例,可以说从悬崖式下跌彻底翻转了。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占16.6%,下降6.29个百分点。

  反常吗?并不。

  其实大家可以联系一下以前老家村镇、小县城、四五线城市的朋友、同学,就会发现,在老家的他们早早结婚、生完一胎生二胎,儿女上小学打酱油的不在少数。

  还是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从2005年开始到2013年,结婚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所以10~20年的14岁以下人口结构反而比上个十年有所好转。

即便在2015年之后,以生育、人口问题为理由,宣泄房价、收入、工作、竞争内卷压力的一二线城市打工人,已经不能代表所有青年了。

  新华网的数据显示,在年龄结构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未婚城市青年占比超55%,而未婚小镇青年只占43%。

  2019年,已婚城市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29.89%,而已婚小镇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49.36%,高出20%。

  不断下沉的母婴行业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话说回来,小镇青年积极生育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生育政策的放开吗?

  不是,因为生育不是水龙头,一打开就有水,一纸文件就解决了。

  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农村基建狂潮,城乡经济一体化、2009年新农合作基本医保地位确立、2012年加大农村科技投入、2015年明确提出要农民增收......

  可以说,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一起出现的,是多年来农村政策的改善、小康社会目标的坚持以及国家新一波扶贫大战略的启动,带动整个国家的资源向被长期忽视的村镇、县城乃至四五线城市倾斜。

  这才有了城市内卷加速之下,年轻人纷纷回老家结婚。

  想想,为什么阿里、京东、苏宁一直没能打开农村市场,最后被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后发先至?

  因为那一年开始搞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的市场彻底打开了。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资源向曾经失血的农村地区、村镇人群倾斜,社会财富分配在这些地区公平化,这才是下沉市场爆发、小镇青年生育回暖的底层逻辑。

  推而广之……

  无论是马尔萨斯陷阱,还是塔西佗陷阱;无论是大国之间的对抗,还是小民那些确幸;无论是享受大家庭的小镇青年,还是“房价绝育”的都市打工人;无论是资源分配暂时的失衡,或者难以逆转的系统性危机……

  其实关键都在于: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 陈经.想拿人口问题唱衰中国,真可笑[N].环球时报,2021-04-06.015.

小镇青年生存发展状况如何?能读书、会消费,享受家庭也憧憬成功新华网 田丰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