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今天又是“九一八”,坊间又有很多纪念文章。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张学良的性格,以及那个历史时期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几十万东北军不占而走的局面。
首先,坊间的文章大都集中在不抵抗命令到底是不是身为当时中央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下达的。本人不想重复探讨这个问题,只想说明,在发生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一个历史事件其实也对张学良在事变后采取的措施有直接的影响:
那就是东北军和苏联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结果是东北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张学良曾经这样描述:“打得那个惨呐,有一个旅整个全灭了,是一个姓韩的当旅长,整个全灭了呀,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军覆灭,都没有了。”事后连张学良自己都承认属于“自不量力”。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1930年12月20日,张学良才在美方的调停下,与苏联签署《伯力协定》。该协定规定,苏军在得到某些利益后撤出东北。
我们可以猜想,此时的张学良可以说是惊魂未定。短短九个月之后,日本人突然向他发动攻击,他还有胆气与之一战吗?更何况清末以来,到事变之前,中日交战中国可曾有占便宜的时候?
再加上,之前中央政府一再要求他不要和日本冲突,有事情要依靠国际社会来主持公道。这种思路显然有成功案例:张学良和苏联的冲突不就是在美国的调停下才获得了在一定条件下苏联人撤走的“体面”结局吗?此时的张学良显然也愿意再次依靠国际社会的力量来请走日军。
更何况,张学良让出东北,但华北尤其是华北北部依然是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实力也得到了保存,自己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想到后来……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张学良这人的性格就是容易走极端,先是极度地自信和冲动,遇到挫折后就迅速地跑到另一个极端,变得极度萎靡和没有自信。
后来的西安事变也是如此,刚开始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扣押蒋介石,事后又极度地顺从甘愿接受一切惩罚。他不明白,即便自己真的算作有罪,去前线和自己的东北军兄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不也是赎罪吗?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真是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