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人的一端

2025-06-01 15:47:30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孙锡良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人,不管是谁,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有自我的一面。非但如此,甚至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表现有“一端”的特征。

  何谓一端?

  简单点讲,就是人总有一种“我对”的认定,并且还常伴有“他不对”的认定,属于社会演进的惯性,它与“三加三等于六“的确切答案完全不同。固执己见的性格都来源于“我对”。

  然而,只要是人,认知力总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其有限的,都需要进化自己,“我对”其实早就隐藏着“我不对“,或者说是”我不一定对“。

  人对世界的认识通常称为哲学,那哲学又要分很多方面,自然的,社会的,教育的,伦理的,政治的,宗教的,等等。

  天地万物怎么来的?宇宙科学家讲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

  人生在世应该如何地言与行?现在,我们叫它人生哲学,旧时候,称作伦理学。它的形成永远没有定式,古今不一,中外不同,如果你习惯把你懂得的“哲学“放在”对“的位置,那就很容易让别人总是”不对“。

  怎样才能让人有知识、有思想和有理性呢?毫无疑问,就是最广泛地学习和思考。

  有些混到台面上的人,有些混到带点贵气的人,看见凡夫俗子论政治便赐以讥讽,认为政治不该是局外人关心的事。这就不对了,政治,也是哲学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国家能不能管理好,就在于所有人能不能都来论政治。

  每个人都会面临生和死,从生到死的中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都想以此来规则自己。然而,把宗教看得无比崇高的信仰者也常常会陷入错误的轨道。比如说,信仰基督教的人习惯于嘲讽甚至打击信仰祖宗的东方人,认为不信上帝就是错,他们不理解“祖宗“可以等同于东方人心中的”神“或”上帝“,你求上帝保佑,我求祖先保佑,有对错之分吗?

  取“一端“决非常人常犯之错,圣人,大家,概不能免。

  孔子,统治中国信仰几千年的大圣人,心中照样只有自己的“对“,比如说,贩牛的寗戚、奴隶百里奚和商人弦高能登上政治舞台,他认为是不对的,他一当上司寇就杀了大夫少正卯,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就是认为少正卯的政见都不对。还有,老子说”物生而后有象“,孔子就偏要说”象生而后有物“,各说各话,本也不错,但孔子的人生哲学太强调”动机“,他认为老子的动机有问题,这就不太对了。

  孔子崇尚“学“字,但他跟别人的看法也有不同,他把”学“等同于”读书“,朴素的农业生产社会实践在他眼里都不算学,都不该被读书人推崇。孔子的教育观影响几千年,这种”学“的影响也持续几千年,造成”书生误国“和”书生废物“的流弊屡见不鲜。

  孔子的“不对“始终是建立他自认的”对“上面,比如说,别人认为”小人可以人道“,他便认为是大逆不道。这里的”小人“对应着”君子“。在孔子眼里,君子,乃是君之子,必须是士以上的社会,而小人只能是士以下的小百姓,小人,决不是尽人道的人,君子,即使不能完全尽人道,但也必须是人道的代表。

  墨子的宗教,其实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哲学,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节葬,等,都是比较多适合于社会和谐的理念。墨学,传到后面,产生了诸多朴素的科学,比如力学和光学,还有逻辑学。

  后来,墨学为何就灭亡或者说消沉了呢?

  总的来讲,其实就一个原因,儒学的后人都认为只有自己“对”,孔子的“对”便是弟子的“对”,攻击墨家便是任务,孟子这样的大家还公开骂墨子为“禽兽”。可见,人对于“对”和“不对”都有一个自我的怪癖。

  圣人尚且如此,哲家尚且如此,凡人我等又岂能不甚于他们?

  既都如此,那我们就应该追寻一下“我对”社会性根源。

  在我看来,这个根源并不复杂,就是一个“竞争性生存”的必须。

  动物世界,不分对错,生存高于一切。

  人类世界,略高于动物,需要伦理,立有法典,强调对错。不过,无论你有什么约束,最终也逃不脱生存为第一要义这个自然本源。人类自发性为社会制定的“标准”本身也不一定都对。

  人,要在这个世界活得更好,你必须想方法让自己总是对的,而且还要尽量让别人认同自己总是对的,如果自己总是对的,那社会地位自然会相对较高。

  相反,不会有人,或者说极少有人,会总认为自己是不对的,或者说有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始终是不对的,偶尔的谦虚是存在的,绝不会是内心的追求。一旦你始终处在被认定为“不对”的位置,“失败”二字就会伴随终生。

  追求“对”,排斥“不对”,从社会学角度看,真的没有不对。

  实际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极端的“我对“思维?

  如果每个人都有“我不可能总是对”和“我可能也不一定对”的辩证思维,那问题就好办多了,整个社会的理性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如果每个人能从“对“这一端走到”不对“的另一端,把两端连接起来,那就构成了一个包容的闭环,人类就可能在一个圆满的理想社会里生活

  中国,美国,时缓和,时冲突,为什么?自然是源于各自坚持的“对“与”不对“。事实上,所有的不和谐都源于对”对“与”不对“的顽固坚持而互不退让。

  再往小点说,咱们每个人,如果心中都有“我的知识很有限“和”我的认知能力很有限“,就不会固执地坚持”我对“。有了这种想法,就会允许相互批评,就会包容别人的观点,就会愿意改变现成的固定秩序。没有完美的制度,它以在批评中完善;没有完美的法律,它也可以在批评中完善;没有完美的社会环境,它也可以在批评中完善。用一句庸俗一点的话讲,那就是每个人都得有民主心胸。

  北京大学的贺卫方老师,比较爱批评政府,应该说,他的话是有对有错。有些人不喜欢他,主张封杀他。我两次撰文反对这种呼声。为什么呢?只要他没犯法,为什么就不让他讲话呢?封杀之风一旦形成趋势,“不对”的事肯定会多于“对”的事,没有兼容的环境,对的事可能幸运地保持对,不对的事或许会变成可怕的灾难。

  原来,我在工厂工作,刚到院系的时候,比较无知,总是认为教授、副教授讲的知识点一定比讲师讲的知识点更对,因为我当时还不了解不同知识分子的真实内涵,是我的不对。后来,我慢慢体会到,并不是那么回事,至少在我的小圈子内,一帮讲师的实际智商、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丝毫不亚于更高职称的群体,他们的“低“原因复杂,结果一言难尽。

  无论哪个社会,都会有人犯类似我曾经的错误,“高级群体的对“和”低级群体的不对“不是中国的偏见,是世界性的,它跟”君子“与”小人“的对位逻辑是一样的。实际上,在你熟悉的部分可能对,在你不熟悉的地方可能就不对,你永远只能在极小的点位上是对的。在对与不对问题上,不要迷信外国,也不要迷信层次,它比自然哲学更复杂。

人,一个健全的人,只要学会了从一端经过中间区域走向另一端的方式方法,你在哲学意义上的成熟便初具雏形,来回走无数个反复,即使名利上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人格上注定不输你所在的社会平均

  我,是人,所以我不一定对,故我尊重不同,故我主张民主的争论。

  今天是端午节,祝所有人快乐、安康、顺遂!感谢你们!

  写于2025年5月31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