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到村庄去,到社区去,到基层群众中去

2022-11-16 09:03:59 来源: 红色文化网作者:陈先义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这些年,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中央主要领导下基层,都是直奔社区,甚至直奔村庄农户。习近平总书记但凡下基层,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盛夏三伏,一般都是到村庄、到社区、到边关、到基层。这些情景,人民群众耳闻目睹,记忆犹新。

  话又说回来,中央领导如此率先垂范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的各级干部:我们不能离开群众,不能离开人民,要时时刻刻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定要懂得了解最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要时时感受他们的心理脉动。这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党树立的好传统。离开了人民,我们就将一事无成。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中央领导同志走了后,那些陪同的省市各级大员们,是否把中央领导的这种示范作用学好用好,是否把下基层、走村庄、进社区,作为牢固不变的经常性的一种干部工作制度,这个事没人注意,估计也少有相关部门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和统计。但这个问题我认为事关重大,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特别注意,因为它直接关联的是我们当下干部作风建设和与人民是否保持密切联系的重大考验。

  不瞒你说,对这个问题,我是心存忧虑的。最近到一些地市走走转转,发现这个方面的工作存在不少问题。

  有些地方群众反映,这些年老百姓见个干部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知道为什么?想跟领导说句知心话,反映点想法,都成了被排斥的困难事,找不着他们。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干部的都在哪里?老百姓批评得非常直接,在哪里呢?一般都是:白天多数在会场上,吃饭在饭店或餐厅里,晚上开车回到了位于他们县城自己家里。百姓不要说见县级领导,就是见乡一级干部也是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如果你提这个意见,有的干部不接受,还觉得非常冤枉,因为他们也是叫苦不迭,觉得忙得很。一个乡级部门,几十年前几个十几个公社干部啥都干了,现在光机构都几十个,可是好像每天忙得苦不堪言。这里边肯定有问题的。

  过去毛主席要求干部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跟老百姓能坐一个炕头拉家常,能够同吃一锅饭,能够同睡一床铺,那时讲究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在可好,乡一级干部都在县城置地买房了,下午早早一下班,屁股一溜烟都奔回了县城。至于县、市级别的那些干部,百姓要想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这个问题,除了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之外,最为重要的恐怕还是作风建设。

  我们县的焦裕禄展览馆里,记得过去有一辆破自行车,是那时的县委干部下乡用的。别看车子破,书记焦裕禄骑过,县长张钦礼骑过,县里其它领导都骑过。但凡下乡,这辆除了铃铛不响其它都吱吱响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就是县领导的主要标配坐骑。于是,不论是焦裕禄还是张钦礼,只要下乡,草帽一戴,挎包一背,几个窝窝头一揣,便出现在兰考的乡间土路田间地头。这样的干部,百姓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当作自家亲人,知心的话儿都愿意给他们说。这就像那首歌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样的作风和歌曲从井冈山一直“唱”到到新中国成立后,唱到了风风火火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

  再后来,焦裕禄同志去世了,这种作风一直延续下去。地委领导出于对张钦礼等一些老同志的关爱,硬是给配了一辆吉普车,供几位领导下乡用。可当时县里经费确实太吃紧,要啥没啥,张钦礼说两条腿和自行车已经习惯了,这样距离群众更近,心里也更加踏实,没必要坐吉普车,让群众看着有心理距离了,于是硬是把这辆吉普变卖了,填补当时农机发展的资金急需。

  这就是那时候那一代的干部作风。所以不论是焦裕禄还是张钦礼,在去世后人民都深深怀念他们,焦裕禄墓前缅怀的人整天络绎不绝。张钦礼墓前普通百姓自发的为他们的好县长好书记立碑纪念,如今已经竖立起了一百多块碑,形成了一片碑林,表达着老百姓对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崇敬和思念,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展示干群关系的一个标志。这就是那时我们共产党的作风,这就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共产党人。现在新一代兰考班子实行的点对点干部挂靠制度,也是对那个年代这种良好作风的一种很好的传承。

  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延续这些困难时期的老黄历干嘛?生活水平总要提高嘛,讲这个问题是不识时务。连老百姓都开车了,连当年焦裕禄不让填的那个大坑都填了,县委也已经搬家了,如果讲传统,这都不能干,为什么我们非要延续过去。需要说明的是,我还真不是这个意思,心里装没装群众,不在于你穿什么样的衣服、坐什么样的车、住什么样的房子,而在于你心里是否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心里装没装群众的冷暖。

  现在群众反映干部深入基层存在问题,说明我们的干部管理确确实实在这个方面有缺憾了。如果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眼里如果只有上级,心里只想政绩,工作只为往上挪位置,思想上只想自己的事,那么如果常常蹲在田间地头,像焦裕禄、张钦礼一样,整天就是只在风沙里钻,就不容易干出露脸出彩的大成就,因为基层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有时需要时间。不像招商引资那样立竿见影。这与整个衡量干部的标准密切相关。上级只要GDP的话,这个情况就很难改变。

  作为高级别的领导干部,经常与村寨社区百姓保持密切联系,就更加重要了。如果那么做了,就不会闭目塞听。很多事情你如果对百姓的事不闻不问,群众对你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你听不到,甚至啥也不知道,就没有不出问题的。比如,因为你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你的决策与中央的抗疫20条新规有冲突,比如有的干部搞一刀切在城市街头拉起铁皮堵住交通要道,群众有意见又反应不上去,私下对你批评时,叫你“什么什么铁皮”。还有个干部为了搞面子工程,不顾地域经济状况,大搞什么花园工程,花冤枉钱,人家叫你一个“什么什么花园”,你就得要能够听得进去。你如果经常对群众呼声了如指掌,你听了批评就不会耿耿于怀,就会认真去听一听群众呼声,认真改进自己工作。就不会装聋作哑,对群众反映不闻不问。

  这个问题,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对待骂了自己“遭雷劈”的那个农民,采取的是把他请进窑洞促膝谈心,从而听取意见,推出了南泥湾大生产减少百姓负担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很多领导同志认真读一读。不能怕提意见,怕听意见,对待百姓意见和批评像是洪水猛兽,那不是我们党的作风。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经常在基层扑下身子,对下情就会了如指掌,下级对成绩的虚报瞒报你就不会一无所知。最近在河南豫中某地我听到有群众反映前些年一件事,就觉得非常奇怪。那是上级某领导要来检查某乡镇牛羊示范点的养殖情况,无奈这个乡牛羊数量远远不够规模,怎么办?于是当地干部为了撑门面,别出心裁,干脆“借牛借羊”,怎么个借法呢?把三个乡的牛羊集中一起,这些牛羊每个还配以名片,编上号,还给畜生们扎了小辫,一切准备好,没想到这些本不是一个集体的牛羊到了一起,乱踢乱打闹。怎么办?有干部奇思妙想,把这些畜生都喂了安眠药,于是吃了安眠药的牛羊们都卧在那儿一片整整齐齐,一动不动,上级来了,甚为高兴,于是握握手,拍拍照,报纸有了文字,电视有了影像,皆大欢喜。但事后群众编顺口溜批评,说是这些牛羊:“头上扎小辫,身上戴名片,吃得好喝的好,天天见领导”。

  话说回来,如果来检查的上级领导是一个经常下基层熟悉农村熟悉养殖了解下情的干部,肯定就会提出质疑:这些牛羊都应该是活蹦乱跳的大活物,怎么会齐刷刷躺在地下一片呢?再说你如果经常深入基层与农民交朋友,就会有农民朋友把这个弄虚作假的事悄悄向你报告,就不会受这类假相的骗,更不会上捞政绩的人的当。一些群众说,这样的事多了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说回来,只要你是一个经常深入底层的人,就不会对底层的这些问题一无所知。

  能不能深入底层,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关乎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养,关乎一个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大问题。为此,在各级干部中,我认为应该叫响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叫:到村庄农户去,到社区去,到老百姓需要你的地方去。不要空洞的GDP,要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们的各级干部,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没有这种危机感,那我们离开人民的日子就不会远了。但愿这个问题会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特别注意。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