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乌鸦。
最近在互联网冲浪时,经常看到一些四个字母组成的神秘词汇,比如enfp、intj、enfj之类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emo之类的网络流行语,一番百度才知道原来是个叫做MBTI的性格测试工具。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MBTI的火爆程度远超想象。MBTI在微博的话题阅读量达到14.5亿,社交平台涌现不少以MBTI人格类型命名的群组,以及各种人格类型的表情包。
众多MBTI爱好者把自己的性格类型写在社交网络的个人简介中,还有人会在交友APP上标注类型,以求找到合适的约会对象,MBTI俨然成为新一代社交密码。
韩国电视台还推出以MBTI为主题的真人秀以及影视作品,就连谷爱凌也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曾做过MBTI测试,结果显示她是INTJ。
甚至有些刚出校门的00后少男少女们,竟然把MBTI性格测试结果和王者荣耀段位一起写进简历里,让老乌鸦直呼看不懂。
你以为这是年轻人玩的东西?错!很多企业把MBTI的测试结果当作是否录用求职者的关键指标。
有人在网上给心仪的企业投简历,hr二话不说就甩过来一个MBTI测试链接,让求职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有个参加某大厂秋招的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快拿到offer了,结果被性格测试刷下来了……
和这位同学一样,很多同学都以为性格测试只是单纯走个形式而已,并没有很重视,随便答一答就行,结果寒窗苦读数十载、披荆斩棘过五关,偏偏就卡在了这个看似最不重要的性格测试上。
不少网友透露,自己在面试国企、互联网公司、科技大厂、外企时,需要先做性格测试,而最终自己被性格测试“误杀”。
即使在面试过了性格测试这一关,入职之后也逃不掉无处不在的性格测试,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大厂内训或团建时,也会对员工做性格测试,“有时候互联网公司会对中层以上的员工进行测试,包括贝尔宾性格测试,动物测试、性格颜色测试等等,来增加团队凝聚力,团队人员分布,性格分布是否合理”。
智联招聘今年还发布了《MBTI 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将去年上半年智联人才发展中心收集到的 73 万余个用户 MBTI 数据整理在了一起,分析各行各业中各 MBTI 类型的占比,供求职者在岗位选择和职业规划时参考。
从来没有经历过企业性格测试的乌鸦看到这里一脸懵逼:MBTI不就是年轻人玩玩的东西吗?和几年前流行的星座占卜差不多同一类,你们至于这么认真??
1
其实,严格分类,MBTI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
MBTI的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这母女俩在心理学或统计学方面均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但她们却虔诚地相信自己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经历让自己足够感性,让她们了解到了性格类型中固有、不可更改的力量。
母亲凯瑟琳出生于1875年,她一直都很喜欢性格这个话题。在20世纪20年代,凯瑟琳为教育专栏投稿讲述自己是如何教育女儿伊莎贝尔的,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育儿博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瑟琳读了一本著名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你可能没听过卡尔·荣格,但你一定听说过心理学著名的弗洛伊德学派,没错,荣格大师就是和弗洛伊德共同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宗立派大宗师。
读了荣格的书之后,凯瑟琳一发不可收拾,称荣格是她的“救世主”、她的“创造者”以及“她生活的作者”。
一段时间之后,毫无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凯瑟琳还基于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理论衍生出了人类性格类型的变体:内倾型/外倾型、直觉型/感觉型、情感型/理智型并且补充了理解型/判断型。
而这四个维度,就是MBTI的理论基础。
在凯瑟琳的理论中,这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就意味着个体就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第一维度上,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就偏外倾,而且越接近端点,偏好越强。
而这四个维度排列组合,又能形成16种不同的人格:
至此,MBTI的理论体系基本搭建完毕。简单吧?就这么简单!不然你以为一个育儿作家看了一本心理学著作就能开宗立派?心理学门槛很高的好不!
但是这个理论体系和九型人格、大五人格甚至乐嘉的性格色彩学相比,看着也没什么特别啊!别急,当凯瑟琳的女儿伊莎贝尔看到妈妈的心理学读后感后,MBTI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让人们能够认识自己属于什么人格,伊莎贝尔想出了117个“指标”问题,这些问题从来都无“测试”一说,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对或错、好与坏的答案,很简单的强制二选一,非黑即白,非左即右。
虽然不科学,但是可操作性特别强,一个心理咨询师跟人聊半天才能完全掌握一个人的性格,而MBTI,随便一个人花半小时就能得到代表自己性格的四个字母,效率太高了好嘛!
而恰好当时的美国,很多新成立的咨询机构都热衷于采用这种便宜且标准化的测试来让员工就任“合适”的岗位,伊莎贝尔又恰好有一位做人力管理咨询顾问的朋友,两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开始合作把MBTI测试卖给一些大公司,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
这些公司使用它来进行CEO自评、面试应聘者、以及评估是否该向某种性格的人收取更高的寿险费用。后来,许多求职者将测试结果作为彰显个人性格的主要标签,并借助MBTI的分析话语推销自己。甚至一些秘密组织挑选特工时,也会使用MBTI测试。
到20世纪50年代,伊莎贝尔的客户都是美国境内一些最大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这些大公司每年花费在给员工分类的巨资让伊莎贝尔赚得盆满钵满,育儿作家的心理学读后感,彻底火了起来。
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几年前,甚至就在去年,MBTI还“默默无闻”呢?既然上世纪四十年代就风靡美利坚了,我为什么今天才知道?
因为MBTI已经被主流心理学界公认为不靠谱了。
早在20世纪40年代,也就是MBTI刚流行起来的时候,CIA的前身战略情报局(OSS)在弗吉尼亚州开设了一个秘密特工评估中心,没错,当年的CIA也买了一份MBTI性格测试工具。
OSS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和他的搭档唐纳德希望通过测试让他们的间谍更成功地完成任务,却发现MBTI的用途极其有限,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和星座学说一个水平的东西。
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界一直在警告:“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关于MBTI的说法无法得到任何支持。”
许多支持MBTI测试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相当不严谨、不科学,Gardner和Martinko在1996年的一篇综述中总结道:“很明显,试图发现类型偏好和管理效率之间过于简单联系的努力是令人失望的。事实上,考虑到研究的混合质量和不一致的发现,对于这些关系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心理测量专家罗伯特·霍根写道:“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认为MBTI测试不过是一块精致的中国幸运饼。”
2018年,牛津大学教授梅尔韦·埃姆雷(Merve Emre)出版了书籍《人格经纪人》,并在其中展示了MBTI指标的历史和缺陷。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参加测试的人相隔几周后复验,不少会被归类为不同类型,其试验-复验有效性远低于可接受的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2021年,霍金斯的纪录片《人格测试背后的黑暗真相》则记录了MBTI作为一个危险工具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歧视性。
为什么主流心理学界都认为MBTI不靠谱呢?
在判断一个心理测量是否科学的时候,通常要考虑三个方面:信度,效度和完备性。
信度就是可靠性,就是你无论测几次,无论隔多久测,测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是在这个标准下,MBTI有一个硬伤,因为它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强制二选一,对于它的每一组特质,比如内向或者外向,思考或者感觉,你只能选一个。
而且你选了一种类型就不能是另外一种类型。比如最简单的 thinking 和 feeling 这个维度,有些人可能同时能够有清醒理智的思考也善于感知情绪,但是在MBTI的标准里,这样的人是不允许存在的。
很多人本来想看看自己是什么人格,好家伙,做完MBTI测试题直接精分了。
第二点就是效度,即是否能有效预测行为。没有信度何谈效度?本来测试的结果就不准,又怎么能准确预测未来行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连被MBTI创始母女奉为精神导师的荣格也曾亲自跳出来写信指责这对母女——在研究方法不科学的基础上,结论也不可能靠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本来就强调“荣格理论”不具备实践意义,纯粹是自己根据多年当精神医生的粗略临床观察所做的经验性总结。
而且他的理论主张是,如果你被归类为这一种类型的人,这意味着该类型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类型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人应该去了解和发展潜藏的类型,让内外达到平衡。
研究方法不科学,结论怎么可能靠谱?
第三点是完备性,从 MTBI 的几个维度来讲,它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自下而上的对多种特质的全面总结和统计分析,也不能涵盖所有重要的维度。
它是基于早期荣格的理论,要知道,那可是一百年前的理论,那时候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还很有限,很多分类系统都还没有完善出来,比较粗糙和原始,所以它的完备性和理论基础都有可质疑的地方。
而且,大多数支持MBTI有效性的研究,都是上面我们提到的由迈尔斯-布里格斯基金会旗下的心理类型应用中心进行的,相关成果也都发表在该中心所运营的期刊《心理类型杂志》上。
这在学界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意味着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缺乏独立性,可能存在偏见,可能与其他研究产生利益冲突,说白了,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3
牛津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米尔维·艾姆蕾(Merve Emre)在2018年提到,《财富》榜100强公司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20亿美元的市场。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PP公司,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
那么,在心理学界被各种diss的MBTI,为什么反而是商业上最成功的那个?
因为MBTI实现了从割企业韭菜到割个人用户韭菜的飞跃。
性格测试的商业模式一开始是卖给企业用户的,是为了满足决策者和管理者寻找文化契合者、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培养激励优秀人才的需求。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公司采用这些性格测试工具来建设团队。
但性格测试不只是人力资源技术,还是自我发现的工具。
MBTI通过二分法的分类方式,操作简易、便于传播。同时,MBTI并非用“问卷测试 ”的结果给个体下结论,而是将决定权交给接受测评的人,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给出的信息,去寻找和判定自己的人格类型。
和塔罗、星座相比,MBTI显得有理有据,更加科学,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大五人格测试,九型人格测试,卡特尔16pf,艾森克EPQ等专业人格测试相比,MBTI又简单容易门槛低。
最关键的是,MBTI还有过硬的营销团队。
在百年的经营过程中,MBTI 测试的内容几乎再没变过,始终是那祖传的九十多道题,但持有MBTI版权的CPP公司陆续开发了大约800种MBTI周边产品,比如更全面的测试结果、解释结果的指南等,并将所有产品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面向全球销售。
原本只由CPP官方掌握的MBTI测试解读权,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进修认证课程,成为一名MBTI教练,来拥有这项技能。
虽然这门不到一周的课程费用就要1700-2500美元,但回报率很高,因为MBTI教练的薪水完全没有行业标准,时薪从75美元可以到1,000美元以上。
而MBTI在中国属于是一个知名度刚刚打开,CPP运营还没跟上的阶段,谁都可以用盗版MBTI赚钱,还完全不用担心CPP公司打官司要版权费,反过来,也正是这种野蛮生长,让MBTI达到了遍地开花、无人不知的效果,这和当年微软进入中国默许盗版的套路如出一辙。
总的来说,现在用MBTI赚钱主要是以下几种手段:
第一种就是简单直接的收费测试,通过正规的性格测试官网或链接,为参与测试项目付费并获取完整的结果。
第二种就是赤裸裸地卖盗版资源,通过买卖双方的信息差打包销售自己已有的性格测试题库资源,无需成本,重复销售,躺着赚钱。这和那些卖网盘资源、影剧资源的二道贩子如出一辙。
在淘宝和闲鱼上,有不少商家出售MBTI等各种性格测试题,售价在0.99元到19.9元不等。对消费者来说,花上半杯奶茶钱,就可以获得以网盘形式发送的全套测试题,由机器人客服回复使用方式。而商家单靠一个售价3元、月销千份的测试,每月就可以获得3千元的收入。
除了MBTI测试,市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试,热度最高是一个名叫“人格原型测试2021”的测试,价格为14.9元,显示有6960.7万人测试过,若按照这个数据估算,这一测试或为该公司带来10亿元以上的营收。
第三是用MBTI引流,卖利润更高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平台和专业机构往往会招揽一些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热爱性格测试的人群通过广告被引流到这类价格更高的商品上,并花费数十上百元来为自己的“性格”、“婚恋”等买单。
无论哪种手段,都是割韭菜,本质上和已经过气的收费占卜的塔罗牌大师、星座大师们别无二致,哦对了,MBTI大师们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塔罗牌大师、星座大师转型来的,毕竟,都是算命嘛,连转行都算不上,行业升级而已。
MBTI测试本身,只是一个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工具,为我们认识个人性格提供了大体的方向,我们当然可以参考MBTI测试结果,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进自身发展。
但如果你太拿这四个字母当回事,主动给自己贴标签,那反而会成为MBTI“套中人”。更不要把测试结果当成自己缺点的挡箭牌,当成躺平的借口,拒绝发展和改变。
至于那些把MBTI测试结果当成硬性指标的企业,只能说,即便坚持要用这个指标,也不妨多测几次,今天不合适,也许明天就合适了。
最后,引用MBTI精神导师荣格的一句话,“人类可以被分成八种类型,但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例外。”
参考资料:
Medium:《The Capitalist Origins of the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est》
周思艺《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金晶《靠谱的大五人格和不靠谱的MBTI》
叁里河《MBTI测试是智商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