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各种活动中,《在党的旗帜下》文艺晚会是思想水平最高,历史叙述最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一场活动,亮点多多,当然也不是没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晚会的第一大亮点。
在《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中,背景上赫然出现了巨幅《论持久战》,让人有一种久违的亲切。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和《地道战插曲》水柔交融的表演,形象的传递出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才是人民战争真正灵魂的含义。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的军事名篇。但与其说这是一部军事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哲学著作。
许多人困惑于毛泽东主席并非科班出身,何以能够成为超级军事大师,打败国内外所有强敌?于是编造出“黄埔生救了井冈山”之类莫名其妙的故事自欺欺人。
其实,答案也并不神秘。
毛主席早在湖南一师时就在哲学上下过很大功夫,早已修炼成了辩证法大师,并且毛主席特别重视用哲学之“矢”去射现实之“的”。
哲学一通,则一通百通。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学通了《论持久战》,就可以看到日寇表面强大背后的本质虚弱,就能够学会以我之长击敌之短,战胜日寇。所以歌中唱道“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的咱心里亮”并非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开悟之后那种升华、通透、满目光明欣喜感的真实表达。
毛主席是辩证法大师,他的对手蒋介石、日本军阀、麦克阿瑟等,在哲学上都是形而上学,迷信武器装备军队人数,迷信主力决战,这就决定了他们必败的命运。
党内王明之流也不懂辩证法。比如他们一门心思要打大城市,结果不仅大城市没打下来,红军还损失惨重。在毛主席看来,攻占大城市只是军事行动的最后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造就一个有利于夺取城市的形势。
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无比正确。
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全国几百个城市,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如锦州、天津、太原等需要进行攻坚战,大部分城市,包括北平、南京这两座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城市,都兵不血刃,像熟透的苹果那样落入解放军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热切地希望他的成功经验能够和全国人民分享,于是发起了学哲学、用哲学运动,中华民族的思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木匠出身的李瑞环同志能够写出《学哲学,用哲学》就是证明。但八十年代以后,全民学哲学的努力被放弃,今天可谓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令人一声叹息
回应现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是晚会的另一个亮点。
伟大抗美援朝战争重新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被庄严的表现,这是第三个亮点。
这就是《上甘岭·我的祖国》。当志愿军出现在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激昂旋律开始回响,如果把这一切放在沈志华等掀起的否定抗美援朝逆流已蔚然成为主流的背景上看,无疑会让人有一种扬眉吐气感觉。
不过这个节目美中不足的是调子太低沉了,过分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的惨重,却没有用相应的篇幅表现胜利的辉煌。抗美援朝的牺牲烈士是永远值得尊重与怀念的,但只强调牺牲而不强调胜利,抗美援朝就会变成共和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烈士的牺牲也失去了意义,最重要的,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反而为否定抗美援朝的人留下了口实。
这台晚会的亮点还有很多,诸如:
终于尊重红歌的原创歌词,不再胡乱修改了,演唱时也不再刻意回避包含“毛主席”、“毛委员”的段落了,这可以算是对民间反对纂改红歌歌词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
解放军指战员之间终于相互称“同志”,而不再是国军味浓浓的“弟兄们”了;
这几年在国粉们推波助澜下颇有点高大上的“国军”,又恢复了“蒋匪军”、“国民党反动派”的原始称谓,这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基本尊重吧;
如此等等,不一一例举了。
不过,这台晚会最让我产生深刻印象的,还是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所折射的不同时代气质。
晚会毛泽东时代篇章,只要演唱的是当年创作的歌曲,其基调就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心,没有悲悲切切。切换到八十年代篇章,从《边关军魂》、《再见吧,妈妈》开始,军旅歌曲的调子就有点多愁善感了。
为什么呢?
这里最重要的区别,是毛泽东时代的文化,解决了牺牲的意义问题。
毛泽东时代,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共同的伟大事业做贡献,如同雷锋概括的那样,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种文化上的建构和现实中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不断获得解放,不断获得更多权利,整个社会构成一个命运攸关、利益攸关的共同体的事实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全体人民的广泛认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牺牲就不再是绝对、永远的失去一切,不是湮灭,而是更彻底的为“共同的伟大事业”做贡献,是和“共同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而获得永生,因此这是一种并非人人都可以随便获得的特殊荣耀。
这样的语境下,参军、上前线(这意味着牺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是一种“一票难求”的光荣。我们看当年的电影《董存瑞》、《英雄儿女》等,都有男主为了上前线而和首长“蘑菇”的桥段,只有被拒绝了,他们才会感到沮丧,而如果获得允许,则会无比兴奋,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悲悲切切。
这就是晚会的亮点所昭示给我们的时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