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学术生产领域,一种“拉稀式发文”的现象正在蔓延。在青年学者发文日益困难的同时,部分学者以惊人的论文产量占据大量学术版面,折射出了当前学术资源分配机制的极端失衡。
所谓“拉稀式发文”,就是以一种以类似“拉稀”的方式在短期内集中发表大量低水平论文的现象。毛主席说过,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但某些知识分子写出来的东西连肥田的价值都没有。
当前,“拉稀式发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包工头式拉稀”。一些“大佬”成为了掌握学术期刊发表渠道的“学术包工头”,通过构建“学术门派”形成依附性结构,学生被异化为“学术牛马”。他们大量独立撰写的论文被迫被冠以导师之名,被公然剽窃,这就是某些大佬能够一年在C刊发文数十篇的秘诀所在。现在高校普遍实行的“学生二作导师一作”等同于“学生一作”的制度,就是在公然鼓励这种学术不端。
二是“剪裁文件式拉稀”。即一种对党的政策文件进行简单的剪裁缝合的论文写作方式。这种“寄生型学术”既无法提供理论创新,也难以回应时代之问,只是一种“政策文件语言转换艺术”、“降重艺术”以及“利益交换艺术”。这种现象主要集中于某学科中,而且正在大量挤占其他学科的版面。
三是“读书笔记式拉稀”。某位学者今年上半年密集在C刊发表了11篇论文,构成对同一思想家系统性解读的“学术矩阵”。这种研究模式本身并非有错,但当论文发表演变为学术期刊的“连载专栏”,当深度解读异化为“学术快消品”,则暴露出当前学术生产机制的扭曲。西方学者带有浓厚思想性、批判性的理论,在机械化的文本生产中被简化为可复制的学术模板,其思想锋芒在论文数量的累积中反而被稀释,转化为学术场域的“背景噪音”。这种对学术思想的“快消式”解读,恰恰是其所解读的思想家所批判的对象。
“拉稀式发文”现象的本质,是学术评价体系异化与“学阀”权力结合的产物。学阀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深度融合。他们或是手握重大课题审批权的学术权威,或是掌控学术期刊发表渠道的“学术包工头”。学阀的权力运作呈现出鲜明的“圈子文化”特征。他们通过控制学术期刊资源、项目评审权、招生招聘权等关键节点,将学术资源分配转化为“近亲繁殖”的盛宴,将学术评价异化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权力游戏”。这种权力垄断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分配上,更延伸至学术话语权的掌控——学阀们通过主导学术会议主题、操控期刊选题方向,将学术研究禁锢在特定框架内。
当学术生产沦为数字游戏,当思想创新让位于学阀的资本积累,学术研究已经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重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标准,保障青年学者的学术生存权,已成为维护学术尊严、重建学术生态的紧迫命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术研究回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让学术殿堂重归思想净土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