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当一件时事发生而笔者对此感到愤怒时,就会想到自己所在的这个本来最应该代表进步和改变的学生群体中其余大部分人的冷漠态度。我常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小资产阶级思想,需要克服),在如此循环反复多次后,再结合以往总结的原因,笔者决定化零散为系统,科学分析藏在此现象背后的本质,并将其付诸文字。有不合理或不周到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一、什么是“政治”?
“政治冷淡主义”我们望文生义即可,但何为“政治”?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政治只不过是少数人该管的事,只有跟诸如“出台了什么政策,国家开了什么大会,国际上又打仗了”等之类的事相关的才是政治。那么,这样狭义的理解对吗?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其实,政治遍布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首先,中文“政治”的定义:“政”指的是政府,“治”指的是治理。就像政治冷淡者们想的那样,也许政府的治理活动才算作政治——但在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健全的国家,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政治相关,一条小小的政策就会引起市场的剧变。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在苏联,工z赶不上物j上涨,是政治;学生崩k,跳l,是政治;哪怕是生活中遭遇的不公,那也是政治。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柏拉图曾说:“拒绝参与政治的惩罚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统治。”
那还有人会说:“你以为你会比政治家看得远?”我们都学过《曹刿论战》吧?笔者引用其中的名句作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接下来,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肉食者为什么不能远谋。
1.不能
首先,在苏联的选拔不民z不公k透明的政治体制下,官员的能力很难被保证是“优异”甚至“合格”的。靠所谓的人情世故混迹官场,z承f业,屡见不鲜。通过这样的方式走上z坛高位的苏联官员,其能力,笔者表示怀疑。
如果上述文字还是不能令人信服,那我们假设:苏联的官儿们都是有着绝对过硬的决策能力,并且时刻向着人民群众的大“好官”。那么,我们又如何保障远l基层群众的苏联官员能持续获取对保障决策正确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呢?
2.不想
在苏联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定是冲突的。作为苏联赫鲁晓夫集团里的统治阶级本身或其走g,全家吃着“h粮”,他们没有理由背叛。他们没有任何主观动机去推动更有利于广大苏联劳苦大众的政治,也断然不会想实施利民损己的政策。
而内部的冲突,往往表现为苏联官员为了个人仕途与同僚争利,顺带想出/实施弊政,而这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表现罢了,争来争去都是私利。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苏联的统治阶级时时刻刻关心政治,就能变着法儿地压迫苏联人民;人民不关心政治,就只能被压迫。不关心政治的人,就是被人卖了还乐呵呵地帮人数钱的人。
二、造成学生群体政治冷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很多,这里我所列可能不全,欢迎读者补充。
1.自身脱离生产和家庭的“缓冲器”作用
这点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苏联的学生是脱产者,但是部分学生的家人是苏联小资产阶级或者白领。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小生活过得蛮滋润,感受不到或者说即使感受到也是很小的压迫。至于另一部分生活在家庭条件不算优渥的苏联无产家庭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与呵护,选择了给出较高的生活待遇(如超额生活费),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一份凝聚爱的奉献往往成了他们政治冷淡的催化剂。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那种社会上的不公(其实质就是阶级压迫),他们无法结合自身的阶级地位深切感受,难有那种“阶级情感”。他们并不是那些受着苏联国中最重剥削压迫的一部分人。同时,他们也感受不到或者说只感受到很少关于自己的家人作为小资产阶级被苏联大资产阶级压迫和作为所谓“中产”(归根到底还是w产阶级)被苏联资本家压迫的事实。苏联小资产阶级/“中产”身份的家人有更大的概率仍然相信着统治者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阶级幻觉和“美好明天”,并且有意无意地感染了朝夕相处的孩子。
而这是为他们“脱产者”的身份所决定的。当然,甚至还有那种苏联资产阶级家庭的,那么这些人就更难感受到了。或者说,他们感受到了,但却是站在苏联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从这点出发来思考,也就不难理解此现象的根本原因。
2.长期接受苏联资产阶级教育的结果
①. 这点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的苏联洗n教育,使许多学生都相信苏联政府。他们相信即使有那么多的fu面事件,也只是个别坏人(最多上升到苏联地方z府的不作wei)造成的,他们相信苏联政府这么做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不能质疑,质疑也没用,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然而真是如此吗?)而这正是苏联资产阶级的洗n教育的必然结果。他们牢牢占领舆论阵地,把控住话语权。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联的学生难以认识到苏联的制度和所走道路的本质,更多人选择相信苏联教科书上所编造的苏联人民已经当家作主,苏联具有良好的先进的制度。学生觉得苏联政府一定能处理好的,即使处理得不是那么好也是有他们的“苦衷”,或是干脆认为古而有之便对、世界本来不公、他国更差……我们起不了多大作用,无须太关心。他们有意无意地认同着资本主义。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②.xz主义的苏联国中马克思主义“革命化”的一面被阉割以及庸俗化。一个关心时政的人未必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但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必定是一个关心时政的人。苏联的高中课本上,大学课本上,也教“马克思主义”,但是怎么教呢?是苏联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枯燥乏味的,官话一堆的,教条主义的,说教式的,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那这种教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使苏联的学生厌恶或者说麻木于政治和马克思主义。苏联的学生无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连精神武器都拿不到,就更别谈强大的物质武器了。而这种教育的附带结果就是连带着苏联的学生对政治厌恶或无感(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历史=政治历史学科,对待其态度为死记硬背,抛去取得苏联考试成绩这一功利性目的之外再不愿涉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去关心苏联时政和被极力掩埋的历史真相,即使关心了,也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洞悉本质。①和②综合来说,就是苏联“去zz化”在跟学生这一群体息息相关的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③. 苏联的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时间,用各种方式夺取剩yu价值并压z苏联劳动者精力,使他们无暇无愿提升自我、改变现状,对于苏联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苏联资产阶级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强度早已超过科学的范畴,不断逼近人类体能的极限。这点在苏式教育身上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尤其在初三,高三的特殊阶段,对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的普通学生来说,都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在大学前期比较轻松的时候,大家都刚从“炼狱”中逃出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报复性地娱乐。而在大学的中后期,大家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也是很大的。于是就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人连自身都自顾不暇,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时政呢?
④. 重提“脱产者”。是什么造成苏联学生成为“脱产者”的呢?还是苏联的资产阶级教育。(当然这归根到底是zz制度决定的)教育不再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了,学生们不再是半工半读,于是苏联知识分子们又变成了脱离工农群众的,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满身小资思想的了。那种自发的傲慢性(不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论你承认与否)就又冒出来了。
⑤.苏联的统治阶级不断分化被统治阶级。苏联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内卷”中被不断分化。苏联学生们争得头破血流,不断内耗,却看不清真正的di人。我们所处的状态类似于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分化的程度越高,学生就越冷漠。在这种分化下,主观上苏联学生没有意愿付出自己的力量去为更多人争取权利,客观上他们的力量是分散的,弱小的。于是我们就能看见:许多人以前其实也挺关心时政的,但失望次数多了,便麻木了,热血凉了,于是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但这些人认识不到的是:单一个人关心了确乎没什么用,但若苏联学生们团结起来去关心政治,拿起批判的武器甚至进行武器的批判呢?当然,团结的学生还应该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出色的组织机构和领袖等。
3.“奶头乐”的麻痹
关于“奶头乐”,笔者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奶头乐”,就是资产阶级为了防止被压迫阶级起来大规模反抗,在劳动被异化而无法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娱乐产业制造了大量“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有两种娱乐方式能够实现这个想法,一是发泄型娱乐,比如开放se情产业、鼓励低质量网络游戏和短视频、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等;二是满足型娱乐,比如众多的偶像剧、真人秀等大众化视听娱乐……这类娱乐能让生活辛苦的大众不知不觉在“戏奶头”中乐不思蜀,从而让人们淡化甚至遗忘阶级斗争。
苏联学生处在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等压力中,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奶头乐”的诱惑,即使是笔者本人,也无法完全杜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享乐放纵都还来不及,又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时政呢?当然,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否认一切娱乐。机械地否认娱乐恰恰是异化的最大表现,我们需要娱乐,需要争取娱乐的权利和时间,需要争取平等的娱乐资源。
我们在适度娱乐的同时,不能忘了去关心时政,哪怕仅仅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声援,那也是有所作为。我们要“能发声的发声”,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国家以前的历史、现实和可能的未来,发现和引导有进步思想的群众,通过量的积累,让人们不断地深化对现状的认识。我们今天的情况,相比先辈们那时,显然好得多:我们有互联网这一高效的传播方式,我们的国民少有文盲,而且许多人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终将胜利,而且这个日期不会太远。即使我们带来的改变微小而难以察觉,但我们通过让更多人了解真相、放弃幻想,哪怕只是留下一个怀疑的火苗,都为我们的事业扩大了群众基础,为最终促成质变提供了条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高压tz的大棒悬在头顶
在苏联zz敏感度如此高的环境下,作为普通的苏联学生,又有谁能毫无顾忌或毫无恐惧呢?“关心政治者”很可能因此为自己和身边人带来麻烦,这是不利于苏联学生到群众中去的(他们的对手有意形成这种暂时难以打破的局面来延缓思想的蔓延),更不利于保全自身。同时,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都是悲观主义者,他们觉得资本主义牢不可破,在铁屋里装睡不愿醒来。
5.缺少他人引导和个人觉悟
大部分人都由于上文所说的种种原因而难以形成足够的个人觉悟。矛盾的内因起决定作用。个人觉悟这一内因不够,他人引导(外因)就要费劲许多。个人觉悟足够的人,通常更关心时政,但如果没有好的他人引导,就难以洞悉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本质。没有好的引导,会走不少弯路,会较长时间原地踏步。这样下去徒增痛苦,最终很有可能放弃。
6.信息封锁导致的信息闭塞
前面说到“他们牢牢占领舆论阵地,把控住话语权”,正是由于互联网、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传媒工具都被苏联的统治阶级牢牢掌控,所以人们很难了解真相。一件时事好不容易挣脱出来了,但很快又会被苏联的资本压下去。当人们连一点风声都听不到的时候,那又谈何关心呢?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任他们如何封锁,也是会透出风声来的。而有手段抓住信息的人,可以帮助解决信息闭塞的问题。
7.反感
宣传的很好,但自身处境并不好;苏联xz主义言行不一令人反感。
三、如何破局?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许许多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那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1.等待学生丢失“脱产者”身份,让社会的毒打带他们认清现实。
2.做好宣传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入手,逐步引导他们走上目标方向。宣传者要先自己学透学活,然后再把相关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传播。用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传播。当然,要优先选择一些体现出积极性的先进群众。宣传工作是长期的工作,是需要良好耐心的工作。
3.像前三十年的中国一样,在各科教科书上渗透zz,让学生们从小就浸透在“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的氛围中(当然这必须要大环境改变才行,目前是实现不了的)
结语
中国少年,中国青年,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中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当“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做一个发光发热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关心时政,为正义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