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和《人民日报》的那些事儿

2014-06-15 08:12:44 来源: 人民网作者:盛卉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

  编者按:

  在创刊66周年到来之际,“学习有方”栏目推出特辑《习总书记和<人民日报>的那些事儿》,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日报》的故事。

  1966年2月7日头版刊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3岁上初中的习近平,听老师念这篇通讯时“泣不成声”

  1966年2月7日 头版头条刊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6年,习近平13岁,上初中一年级。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动情地说:“1966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

  1974年1月8日四版刊登四川省发展沼气的成功经验

  习近平看了“很兴奋”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四版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四版,刊登了《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 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煮饭不烧柴和炭 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两篇文章,时任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看到这两则新闻后“很兴奋”。

  据习近平回忆,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沼气这种东西,要解决梁家河村缺煤少柴的问题就得发展沼气。习近平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张之森,谈了想在梁家河试验沼气的想法。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昜主持县委常委会研究后,决定派习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学习。1974年7月,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项经验后来在延川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直至今日,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正定翻身记》

  习近平首次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出现在人民日报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正定翻身记》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的《正定翻身记》,是习近平首次作为被报道的对象出现在《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介绍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从那时起,它被“逼上粮山”,沉重的包袱背了十几年,结果成了闻名全国的高产穷县。最近,记者访问这里,强烈地感到:高产穷县已成历史,商品生产正推动全县城乡大踏步向高产富县迈进。县委书记习近平高兴地对记者说:“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

  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习近平首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人民日报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刊登习近平署名评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

  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是在1984年12月7日的第四版,题目是《中青年干部要“尊老”》。这篇评论分析了在当时机构改革一大批老干部主动退居二、三线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干部合作和交替的问题。

  习近平在文中指出:在我们干部队伍内部,实现新老交替不是个人或对立集团之间的权力转移,不是什么权势之争,而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事业。因此,新老干部的交接班必须是既合作又交替。这里,“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础。

  记者注意到,写这篇文章时,习近平时年31岁,刚履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一年。此文真实记录了习近平作为一名刚刚走上领导干部队伍不久的年轻同志的心声。对今天的年轻领导干部们仍然具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刊载的习近平署名文章共计75篇

  任职中央之前发表17篇

  2001年6月14 第9版发表题为《“有限”管理与“无限”服务》的短评

  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在九年后的199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第五版。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文,可见深化改革的思想在那时已在习近平的脑海中已深根发芽。习近平在文中提出要“打破常规,敢于迈大步”的思想。他指出,沿海开放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从全面推进改革的深化,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于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三方面做好工作。

  人民网记者检索数据库发现,《人民日报》刊载的习近平署名文章共计75篇。记者注意到,习近平在任职中央之前发表了17篇。在这17篇文章中,除了第一篇评论之外,在2001年6月14日第九版发表了题为《“有限”管理与“无限”服务》的短评。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文中指出,“‘有限’管理与‘无限’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出现了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政府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管理理念从“行政主导”逐步转变为“有限政府”。2001年,习近平就提出“有限”管理理念,说明他很早就关注到西方最新的政府管理理论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当时中国具有超前意识。

  1990年7月9日 头版刊登《人民呼唤焦裕禄》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后洒泪如雨

  1990年7月9日 头版刊登《人民呼唤焦裕禄》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洒泪如雨,连夜填写了《念奴娇》一词。这首词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词中写道“……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1992年4月8日 第7版刊登海外记事征文《啊,鼓岭!》

  习近平邀请此文作者一起访问福州鼓岭 2012年访美时再次提起此文

  1992.04.08 第7版刊登海外记事征文《啊,鼓岭!》

  1992年,《人民日报》举办“海外记事”征文比赛。旅居美国的钟翰先生将他在美国认识的加德纳太太向他讲述的丈夫与中国的故事写成了《啊,鼓岭!》一文。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看到此文后,当即通过时任市委办公厅主任陈伦找到钟先生,并邀请钟先生和加德纳太太一起访问福州鼓岭。作客鼓岭,加德纳太太实现了丈夫生前的夙愿,度过了一段难忘时光。她、钟先生还分别和习近平互赠了纪念品。钟先生送给习近平的是一对银匙,习近平回赠他一幅漆板画。在钟先生家书房墙上还挂着当时互赠纪念品的珍贵照片。

  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时,在华盛顿一次演讲中再次提到这篇文章。习近平说,1992年春天,我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啊!鼓岭》的文章,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渴望故地重游而未能如愿的故事。丈夫密尔顿·加德纳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他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福州的鼓岭给他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1911年他们全家迁回美国加州。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纳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ng,Kuling”。加德纳夫人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她多次到中国寻访,最终都无果而返。后来,她在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终于查明加德纳所说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放下报纸,我立即通过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专门邀请她访问鼓岭。1992年8月,我和加德纳夫人见了面,并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时曾念念不忘的鼓岭。那天鼓岭有9位年届90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纳夫人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那样深深地眷恋着中国。她表示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

  2002年12月24日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

  从左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时任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鲍洪俊。

  2002年12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来到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考察并看望浙江站全体工作人员。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人民日报浙江记者站报道浙江、宣传浙江的成绩。

  2014年1月18日副刊刊登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马跃千程逐梦飞》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选念 周末副刊版总书记也不错过

1月18日《人民日报》8版副刊“大地”刊发的春联

  201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8版副刊“大地”版面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党外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习近平在讲话时说,再过几天,就是农历马年春节了。我念两幅报纸上刊登的春联送给大家,一副是“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习近平所念的这两幅春联是1月18日(周六)《人民日报》八版副刊“大地”刊发的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部分获奖作品, 作者为美籍华人和退休工人。可见习近平阅读《人民日报》之细致,连周末的副刊版也不错过。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