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柱智:山区的小农经济

2025-01-31 09:41:34 来源: 新乡土作者:夏柱智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在湖北恩施山区调研时,我发现山区农户也被卷入以外出务工为主的经济中,小农经济对于农民家庭主要发挥保障性作用。以往小农经济还须承担提供货币性收入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外出务工经商潮后,这一功能已经很弱。2013年前后,农户的农业收入(把蔬菜、稻谷、油料和猪肉这四种主要的农产品折算为货币)仅仅占据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普通家庭的务工经商年收入需在2万元以上,否则不足以支撑一般消费水平下的家庭经济。相对于中东部平原农村地区,恩施的龙马地区所在的山区受制于生态条件,交通依然闭塞,各种公共服务落后,农村人财物各种资源外流。在高山地区农村,有大量的年轻男子难以结婚,家庭再生产难以进行。2007年和2012年,李克强总理两次深入该地区农村考察,指示地方政府要以龙马地区为点,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贫困山区的扶贫模式,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地方政府准备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来改善农民农业收入状况,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茶叶和烟叶都是推广的对象,但农民对它们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一、种地养猪的传统生计

  山区农村的土地由少量的水田和大量的山田(地)构成。平坝地区人口密集,分配的土地数量较少,但是土地生产力较高、交通便利;而高山地区人口稀少,分配土地数量较多,土地生产力较低、交通不便。在龙马地区有两个较广阔的平坝,一个在龙马村和柑子坪村的部分地区,一个是高山上的青堡平原,海拔1800多米。

  目前恩施山区农民家庭的生计模式是"半工半耕",不再主要依赖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大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完全不依赖农业收入和主要依赖农业收入的农户都属少数。不过仍然有大量无法寻找到务工机会的中老年人在家里耕种土地。2000年之后国家政策给予农民补贴鼓励退耕还林,农民依然把能够种植庄稼的土地利用起来,不愿意浪费一点。山区抛荒土地主要位于交通不便的高山区,森林的扩展、野猪等动物的毁坏和生态条件恶劣,令这些土地无法耕种。就近的数亩土地虽不能获得非常多的货币收入,却能够保障温饱。

  农民种植稻谷、苞米、红苕和洋芋,在旱地上套种后三种作物能获得较高产量。以一般的山坡地为例,平均一亩土地能收获500斤苞米、2000斤红苕和2000斤洋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区农民向集市酒厂提供大量玉米用于酿酒,向政府提供粮食抵交税费、"三提五统",并用一部分粮食喂养生猪换取货币收入。大规模务工经商潮后,家里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小孩,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已经难以进行传统的粮食交易,酒厂倾向于大量使用来自外部市场的玉米,红苕等农作物只能主要用于喂猪。

  但是在外出务工背景下,普通农户养猪数量大幅下降,到2013年,包括六七家规模性养猪场在内,整个龙马地区一年的生猪出栏数也未超过1万头。普通农户一般留一两头年猪,保证全年都有肉吃,多余的猪则用于换取饲料、肥料和其他日常生活支出。由于喂养生猪的成本上升,农户基本上难以从中赚取利润。饲料店老板说:"现在养猪赚不到钱,是为了饲料店喂养的。"农户养殖一头200斤的猪,毛收入1500元,除去300元仔猪钱和500元饲料钱,消耗的自产500斤玉米和劳动力投入加在一起只能折算为700元,这显然是不经济的。不过农户算账的逻辑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家里没有就业机会(就不存在劳力的机会成本),自家生产的粮食和杂粮正好也难以卖出去,就不如把剩余劳动力和粮食投入到养猪上来。

  这一种植模式在当前遭遇到的主要威胁是生产条件不佳。一是野猪雀鸟会在偏远山区、人烟稀少地区毁坏庄稼。在洋芋和玉米收获季节,农民不得不住在地头守护庄稼,还要用鞭炮赶野猪,由于只能吓唬不能捕杀,野猪灾害越来越严重。二是公共品供给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道路交通条件差,越是高山地区,交通越是不便,农民又无法迁出来,生产的粮食和生猪难以调运出来。目前主要公路供给只到行政村,而大量通到村民小组的公路未能修通,依赖农民合作自筹资金修建道路非常艰难。

  李克强总理2012年第二次来到龙马,察看了挂坡地的生产情况,认为这样的土地生产不便,要退耕还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除了青堡发展烟叶之外,其他村庄均把发展茶叶作为退耕还林的选择。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致富。茶叶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思路之一,能够把小农户、村庄中小规模加工厂和外部大市场联结起来,增加单位土地上的劳动力投入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茶叶经济的成功为我们思考扶贫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茶叶的产业化经验

  茶叶以龙马乡猫子山村的最为著名,其次是佐家坝村。发展茶叶生产有明显的政府推动因素,而大规模发展、加强同市场的关联则是农民根据形势而自发做出的选择。退耕还林政策给予种茶农户较高补贴(每亩每年400元,一共补贴8年),因此农民有较高的积极性。自然生态原因也让农民愿意退耕还林:农村人口减少后森林繁茂,野猪肆虐,毁坏庄稼,每年损害量在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地区甚至绝收,对这样的土地退耕还林显然较好。

  我们在山区农村考察了一天,聚焦于目前茶叶发展较为成熟的猫子山村和佐家坝村,与两村的村干部、茶厂老板、茶农均进行了访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茶叶是资本不密集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都能采茶。最差的茶园每亩一年也能有1000~2000元的收入。2007年以来,该地区茶叶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对外的市场开拓已经完成,非常适合发展茶叶尤其是小农家庭基础上的小茶园。农户一般只留小块土地种植蔬菜和杂粮,用于养年猪和自食,茶叶是猫子山和佐家坝村农民的主要收入。

  猫子山村茶叶最早是由恩施公安局在20世纪70年代末蹲点时发展起来的,是产业扶贫的结果。2013年,集体茶场一共有280亩土地,承包给一个福建商人,日常管理由村主任负责。由于管理不善,该茶园未能投入生产。而农民自行种茶可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之前猫子山约有1000亩农户茶园;2003年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当年就增加了600亩,后每年递增。2013年新的退耕还林政策又推动增加1000亩,茶园总面积达到4000亩,绝大部分土地用于种茶。据村干部介绍,农户张某的茶园最大,面积在20亩以上,采茶叶季节要招募5个工人帮忙采茶。他土地如此之多的原因是邻居迁出,将土地转让给他。

  全龙马地区有10个茶厂,均是中小规模,其中最大的在佐家坝。猫子山拥有的数量最多,一共有6家。刘某的茶厂是其中最大的。茶厂不再采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锅制茶工艺,所有工序完全机械化,原料部分由农户送来或亲自收购,更多是贩子收集鲜叶送到厂里。春茶(芽茶)一般当天加工,第二天早上就要送到恩施茶叶市场交易。争分夺秒是茶叶生产加工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原因有三:第一是抢价格,茶叶市场是"一天一个价";第二是资金链问题,农民加工厂并无雄厚的流动资金,茶叶需尽快脱手;第三是中小规模茶厂基本上无冷库,茶叶无法长期存放。

  茶厂老板均是农民,一般夫妻上阵亲自做茶,在最忙的春茶加工季节雇请两三个师傅帮工,签订4个月的合同,即从正月十五起到农历五月初,工资则是每月5000元,这在当地是技术工的工资。夏季加工绿茶只由老板自己操作,无需雇工。刘某的茶厂生产能力最强,在春茶季节一天可加工1000斤鲜叶(相当于200个劳动力的采茶量),制作干茶200斤;茶厂每年工作6个月(农历二月到八月),加工鲜叶总量18万斤,干茶3.6万斤。茶厂老板每年一般有10多万元收入,较大的茶厂在20万元以上。他们主要加工本村的茶叶,而且也只有本村(地区)的茶叶发展起来才能支撑起加工厂。茶厂老板把厂建在村里生产基地,形成与茶农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民采摘的鲜叶要当天卖才能卖出价钱,工厂则需要源源不断的低成本鲜叶供应来保持生产能力。茶叶生产高度依附于原料供应地,茶农也是高度依赖茶叶加工厂的。

  据刘某讲,茶厂和茶园生产潜力实际上未完全释放,主要制约因素是劳动力。按猫子山茶园4000亩的生产规模,要6个较大的茶厂才能满足加工需要。劳动力供给跟不上,采茶能力无法充分释放出来,导致茶厂加工能力受限。佐家坝村大一点的高棚茶厂一天可以生产加工1万斤鲜叶,每天却只能收获3000斤(600个劳动力的采茶量)。在丰产期一个劳动力一天采0.5亩就可以获得6斤鲜叶,但由于目前劳动力大量外流,佐家坝村在采摘茶叶季节只有约200个劳动力。丰产季节劳动力不足,清明前后的春茶来不及采,一两天后就成了不值钱的绿茶。

  茶农最担心的问题是采摘的鲜叶卖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根据农民经验,一亩茶园年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管理得好在3000元以上,其中春茶、绿茶的收入各半。农户对茶园的投入包括茶苗(由国家免费提供)和秋冬季节的管理,例如施农家肥(或有机肥)、松土、剪枝等,收入主要从劳动中来。猫子山村户均8亩茶园,农户年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雇工采茶则一般约定"五五分成",对于有较多茶园但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方式。

  茶叶生长要求土壤呈酸性,对海拔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与传统农耕生产不同的是,茶叶生产劳动高度密集,资本却不密集,而且高度依赖产业配套和市场需求。没有相关的产业配套,茶农生产的鲜叶很难销售出去,也就无法变现。茶叶不耐储存,农户用传统方式加工利润极低,没有及时的市场销售管道,加工厂也难以存活。大量的小加工厂无法建设冷库且市场行情每日在变,加工厂必须将干茶尽快出售才能收回成本。因以上特征,茶叶适合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并且形成规模的生产基地,配套中小规模加工厂就地加工茶叶,同时最好是能够形成区域性的种植规模,这样就能支撑一个区域性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运销的市场体系。恩施具备这样的产业集群优势,有茶叶大市场收购各个乡村茶厂送来的茶叶。

  三、烟叶的产业化困境

  青堡村是龙马地区最早发展烟叶的地区,在地方政府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引入白肋烟种植,2012年开始发展新型烟叶,引入烟草公司在村里办厂,现已建设现代化的厂房和育苗车间。新发展的烟叶为烤烟,农民依赖烟草公司提供的现代化设备加工烟叶,分散的小规模种植烟叶的农民只有把土地流转给烟叶大户,充当劳动管理环节的工人。村里组织动员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2012年流转了一共16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350元,公司再分配给烟草规模种植户。第二年,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给烟草公司,因为租金难以维持既有生活水平。

  先来介绍新的种植模式。烤烟的工序比较复杂,投入的资本量较大,烟草公司采取了向规模种植户提供全部生产资料、收获时结平衡账的方法。第一年流转的1600亩土地由公司分配给14个烟叶种植户:4个是本村村干部,种植规模不大,分别是10、10、20和60亩,这是上级政府调动村干部积极性的一种方式;10个外来户,一般有100多亩土地,规模最大的为180亩。烟草公司给每个经营主体提供烤房、烟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收获时再从总收入中扣除,第一年按每亩50元的标准给种植户补贴租金。

  规模性的烟草种植需要雇工生产。我们以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来计算其生产能力:移栽烟苗从4月持续到5月中旬,工序复杂,依次有翻耕、起垄、覆膜、打井窖、移栽、浸水,依靠夫妇两人只能种植10亩土地。烟叶管理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包括病虫害防治、打顶抹芽、撕膜。8月末9月初烟叶进入收获季节,种植户还需要把收割的烟叶扎好送入烤房,很费工夫,夫妇二人收割1亩至少需要5个工日,也就是说两个月的时间两个劳动力每天都干只能收获12亩。雇工生产,1亩烟叶的土地租金、雇工和生产资料等投资达到每年3000元,利润则高低不等,主要由烟叶产量、烤烟水平和销售价格三个要素决定,较高时能达到3000元,如果受到灾害、烤烟技术低下或市场价格低,种植户就要亏本。能够承包百亩土地的是专业种植户,因此价格一般较好。公司考虑到烟农的利益,也会在烟农受灾时给予支持,例如第一年烟农受了灾,烟草公司每亩补贴了1000元。

  2013年秋,基层组织遇到的问题就是有70%的群众不愿意流转土地,这部分群众依赖土地获得农业收入作为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土地租金不能保障原有的温饱水平。我们以一位村民小组长的生活为例。他的儿女外出务工,他和老伴在家里种地,一共种植8亩土地,其中有0.5亩地种植蔬菜,人和猪都能吃。他的8亩地(其中有1.5亩水田)一年可以生产4500斤苞谷、350斤黄豆、1.2万斤洋芋、1万斤红苕、1700斤谷子,这些粮食一部分自己吃,其余用来喂5头猪,留两头年猪,卖3头商品猪换取生产资料和饲料的钱,再喂养十几只土鸡。这些粮食、肉和油完全可以满足一家老小过生活,每天能够吃一两斤肉,吃的是猪油,蔬菜不需要购买,还有土鸡可吃,生活质量高。而流转出去每年获得2800元总租金,均摊到天,每人只有0.85元的生活费用,连买一元一包的快餐面都买不起。

  至于烟草公司和地方政府认为农民可以进厂打工,其实是很难满足农民要求的。在青堡村,50岁以上的农民就找不到工作了,只好回家种地,800户人家3800人,可以劳动的人口(2060岁到80岁)大约有2000人,其中一半外出务工经商,一半在家以务农为主,也打点小工。集约经营后,烟草公司只能吸纳少数农民进厂,而且打工是季节性的,工资也并不高;大户经营烟草,雇用的是相对年轻的劳动力,排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青堡烟草公司2012年用1600亩土地种植烟草生产出30万斤烟叶,吸纳了40个临时工劳动了一个月,主要是拣选、打捆、管理等工作,工资每天60元,规模种植户雇用农民做工也只是这个价格。

  小规模的烟草种植能大量吸纳劳动力,按照10亩烟叶吸纳两个劳动力计算,青堡村4000亩土地可吸纳800个劳动力,比规模种植多得多。小农种植的工作方式是自由的,而种植户雇工则是"早上天刚亮就要上工,一直工作到晚上天要黑了,两头黑"。农民认为获得工资收益不如自己种地,因此激烈反对烟草公司大规模流转土地,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质量下降。

  四、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扶贫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不宜激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龙马地区就一直在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试图增加农民收入,令小农经济脱贫。当地先后推广过核桃、柚子、药材和长毛兔等农产品,简言之就是以经济作物取代传统粮食作物,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猫子山和佐家坝的茶叶产业在1970年年底取得了初步发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并没有引起重视,当地农民称"一届领导一个品种,政府花了钱,农民受了害"。小农经济方式中的农民很难单个地做出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这是分散的小农面对市场时的理性抉择,需要地方政府作为中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很难保证农产品能够销售出去。柚子就是一个典型,曾经的猫子山漫山遍野是柚子树,后来农民把它们砍掉栽种茶叶,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茶叶产业是由地方政府推动、农民普遍选择的。地方政府为农民提供了种苗和政策支持,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大市场,却不是全面包办,而是尊重农民自主性,让农民根据市场形势选择是否种植。当茶叶种植形成规模后,农村内部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成为茶农依赖的区域性市场。这个区域性市场不仅有市场交易特征,还具有乡土特征,吸纳越来越多农民加入较高附加值的茶叶市场体系。

  与发展茶叶受到农民的欢迎不同,资本下乡规模性流转土地种植烟叶、创办烟厂吸纳就业的方式遭到激烈反对。因为烟叶的生产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采取规模性的种植方式,又把绝大多数农民排斥在土地之外,农户无法获得农业收入和农业生产带来的福利。在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烟叶的规模经营侵蚀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总结这两种产业扶贫模式,我认为,改造小农经济应该充分尊重小农户家庭经营的重要地位,提倡因地制宜地改造传统农业,要避免农业产业资本下乡排斥小农分享农业利润的激进模式。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