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是1976年9月21日联合国第31届会议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发言。这次大会一改往日流程,在大会开幕式前,参会的各国代表全体起立哀悼一位国家元首的逝世。这位国家元首,正是毛泽东主席。
1976年9月9日,当时钟的指针指向0点10分时,毛泽东主席的心电图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线,一代伟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日下午4点,新华社发出第一条讣告,在消息播出后的那一刻,全世界为之震动。不到10分钟,包括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苏联的塔斯社和世界各国通讯社纷纷转载。在那十几天里,世界上有12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发来唁电,105个国家的领导人到中国的各国使馆去吊唁,联合国和53个国家下半旗致哀。
在他逝世后,世界各国评价他的一生时都不惜赞美之词,其中一代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等等这些身份头衔,都是对他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最好的美誉。可在这些身份和头衔中,有一个身份最不能被忽略,那就是他还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身为党员,救人民于水火、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入党以来从未忘记的初心和使命。但他却在入党之前也有过迷茫,那么毛泽东主席救国救民的思想是从何时缘起?他最终又是怎样坚定地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主席逝世45周年之际,《档案》特别推出纪念专题,今晚22:30带您回望毛泽东主席入党的初心。
是怎样一份报告,
让毛泽东在临终前情绪失控、失声痛哭?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灾难突然降临。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
那段时间,身体已经不堪重负的毛主席,每份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报告他都要亲自过目。在得知这场地震导致二十四万人民死亡的时候,毛主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在几乎拿不起笔的情况下,他还是在八月十日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做了圈阅,这也是毛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面对衰老和疾病,毛主席都仍然保持着面对敌人枪炮时的从容,可就是在晚年拥有这样超然心态的他,当知道人民受难、人们无家可归时,毛主席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人民遭了灾受了苦,更是因为直到他临终前,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他当初坚定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毛泽东救国救民的思想由何缘起?
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出生在闭塞的农村,年少的毛泽东很难意识到旧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可当他八岁进入私塾,他的思想开始有了改变。那个年代的私塾都还是教一些《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普及读物,但他并不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书籍,反而对于被私塾称为“闲书”、“杂书”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他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没有一个农民,他们是不需要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农民替他们种田,这样是不平等的,农民要起来反抗。
于是《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便成为了年少的毛泽东心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一直是他常常放在手边的读物。也就是在年少的毛泽东思想发生改变的同时,他在小说中关注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了。
1910年4月,因为荒年粮价飞涨,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饥民到衙门请愿,反而遭到枪击,忍无可忍的饥民放火烧了衙门。随后清政府派兵镇压,参与暴动的饥民惨遭杀害,官兵还把他们的头颅还被挂在城门前示众。当这个消息传回韶山的时候,年少的毛泽东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这些参加暴动的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却被无辜杀害,这让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道“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投笔从戎,挥斥方遒!
但一个消息曾让他陷入迷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场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让年仅只有1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亲身参与到救国救民运动中来。武昌起义爆发后,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到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并在当时毛泽东所在的学校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这场演讲让毛泽东激动不已,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毛泽东更是兴奋异常,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
当兵期间,毛泽东把每月的七元军饷大多都用来订阅报刊和书籍。这一时期,他从一份叫做《湘汉新闻》的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毛泽东一下子被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他不仅每天和身边的士兵谈论,还写信给自己的同学想要共同研究,但是人们对他的反应却是很冷淡,仅有一人给他回信。与此同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苦难之中。当毛泽东决定退出军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时,一个消息的传来让他面对人生选择时开始徘徊。
当时,离开军队的毛泽东为了探索改变人民苦难的道路,最终决定继续求学。可就在这时,父亲毛贻昌却提出不再支持他这种似乎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给他供给费用,想让毛泽东回到家中帮助,父子二人在毛泽东的人生规划上产生了分歧。断了生活来源的毛泽东陷入了迷茫,是听从父命回家,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将何去何从?
两份档案,不一样的时间,
毛泽东主席究竟是何时入党的?
“北京就像一个大熔炉,在那里,不可能变化的人也能被改变”。这是毛泽东后来对北京的评价。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在此期间多次拜访了李大钊。毛泽东向李大钊汇报了湖南青年运动的状况,也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1920年5月,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一直到7月,同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开展湖南的革命活动等问题。
根据《西行漫记》的记载,毛泽东对自己这段时间的思想有这么一段回忆:“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主席究竟是何时入党的呢?两份来自中央档案馆的珍贵档案,入党时间一个写着1920年,一个写着1921年。这两个时间点对毛泽东而言都至关重要。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年份,而1920年,代表着当时的毛泽东已然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代表着他建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时间。关于自己的入党经历,毛泽东在1945年曾这样回忆,中共七大“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这意味着,毛泽东将自己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认定为入党之时,也就是1920年。
今年是毛主席逝世45周年,纵观毛主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始终倾尽心血关注人民疾苦,给予人民群众无限的关怀。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牵挂的依旧是人民,最不能忘的是他入党的初心。学四史,看档案!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震撼推出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45周年,今晚22:30《档案》为您倾情讲述《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入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