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完整版)

2022-09-09 08:33:34 来源: B站 作者:导演 艾辛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央视纪录片】视频:走近毛泽东(完整版)

  首播时间:2009年12月26日19:35

  首播频道:CCTV-6

  所属栏目:《走近毛泽东》

  所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达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去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周末影院 2009-12-26)(本视频为节目的第一部分)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强烈推荐)

让我们试着走进他吧……

一位真正的伟人……

  简介——转载自NEWS.SOHU.COM  2003年12月04日14:06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备受国内外观众关注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将于本月6日上午在广州市一宫电影城首映,并将陆续在省内各大影院上映。该片囊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自1938年开始跟随毛泽东的足迹,用整整65年拍摄的大批宝贵文献资料。影片中大部分画面为首次公之于世,将向观众呈现众多鲜为人知的领袖故事,让人们感受毛泽东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

65年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而摄制的。其中所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达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去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电影界专家认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也无法演出最真实的毛泽东。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文献镜头是无价的,当历史的风云渐渐离我们远去,完整地了解这个人,才能完整地了解那个时代。

既是文献片又是人物传记

  《走近毛泽东》在立项时原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创作人员后来发现毛泽东的魅力还在于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而这些在珍藏的电影镜头资料中处处闪现。这就使主创人员得以放开视野,调整角度,走近了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的内心。《走近毛泽东》的成功,就在于观众可以饱览毛泽东真实的许多方面。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

  华影南方院线的经理们在观摩影片后表示,《走近毛泽东》从选题、风格样式、内容和细节都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观众会发现这是一部他们喜欢的电影。同时,这也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历史伟人毛泽东一生理想抱负、思维方式、生活个性、情趣与幽默甚至浪漫幻想的影片。他们认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身上汇集了极大的历史和现代的信息。影片既是文献片,展示了大量人们希望看到的珍贵资料,又有人物传记的成分,所以这将会是一部老中青都值得一看的影片。

5方面表现领袖人格魅力

  《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5个方面的表现。

  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但最终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

  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影评人认为,该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记者/方正 通讯员/邱晴)

  他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好学深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不辍探索,实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纵横捭阖,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有让人仰视的理由,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确立了他伟人的崇高地位。他也有让人平视的原因,他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要饮食穿衣,有喜怒哀乐。

  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电影《走近毛泽东》通过珍藏半个世纪的珍贵镜头,展现了这位开国领袖的至性真情,用平视的角度撷取片段,以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把毛泽东的举手投足和喜怒哀乐展现于世。这部纪录片既不是人物传记片、功勋片,也不是资料汇编。《走近毛泽东》展现给观众的不再是一个概念化、政治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毛泽东,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毛泽东,一个有真性情、中国心、大智慧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

美国·尼克松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访问。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的手握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临别时,尼克松将一个白宫专用的高脚杯赠给不爱喝酒的毛泽东。

  后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毛泽东却说:“我想念他。”

  1976年2月,尼克松再度访华。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但他仍然兴致极高地和尼克松交谈。为了表示对尼克松上次送酒杯的谢意,毛泽东做了这样一个动作(拿茶杯与尼碰杯)。

  对此,尼克松感动地说:“离任以后,我才发现谁是真正的朋友。”

赞比亚·卡翁达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67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第一次来中国,是戴着一枚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握手的。在谈话中,毛泽东充分阐述了中国非常重视和亚非拉国家交朋友的想法。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和卡翁达第二次握手的时候,毛泽东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后来,卡翁达回忆说: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我的夫人戴着手镯,他问是不是象牙做的,回答是象牙做的。夫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礼节,他用同样的礼节来回应,也行屈膝礼,这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毛泽东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真实和真诚。

  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这样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在饭桌上,他甚至给客人布菜。

  会谈结束,他把客人送出门外,目送客人的车离去。

【珍贵镜头——百姓之声】

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42年6月3日,天正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

  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

  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的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情绪。

  这件事促使毛泽东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他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都分配了生产任务。

【珍贵镜头——三种愿望】

  解说词:17岁那年的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母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年时期:当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他青年时代的人生志愿,不是要去抓枪杆子,而是想做个文化人,想当一名教师或者是记者。越到晚年,他谈论个人志愿的兴趣越大。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多次公开讲,我退休以后,可以给《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以到大学做教授。

  1960年6月21日,毛泽东接见日本文学代表团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谈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志愿,他说:“我读的是师范学校,是准备当教员的。那时一心想当个教员,没有想到后来会去打仗。”

  1964年1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见到延安时期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又谈起了自己走上武装反抗道路的过程。他说:“年轻时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听说过共产党,更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个战士,并组织一支部队去打仗。我是被迫这样去做的,因为反动派杀人太多!”

建国以后:想学徐霞客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中央警卫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考察的骑兵大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练习骑马、查资料,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1964年夏天,毛泽东还拟定了考察黄河的出发日期。为他训练的那匹白马坐骑,也从北京调到了北戴河,在警卫员的搀扶下,71岁的毛泽东骑了上去,还照了张像。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他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

【珍贵镜头——情趣爱好】

竹杖的故事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1954年春天在杭州登山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近给毛泽东砍了一根竹子,缠上胶皮,做成拐杖。毛泽东很高兴,爱不释手,每次外出都带在身边,拿着它在杭州附近爬了不少的山。

  此后,他把这根竹拐杖带回了北京。后来又用这根竹拐杖,到山海关视察,到十三陵工地,还到过故宫,日子久了,这根竹杖被摸得又光又亮。如今,这根竹杖已作为文物保存在中南海的故居里。

  在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曾经使用过许多拐杖,那些用其他树枝做的临时拐杖都没有保存下来。

  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胡志明,胡志明看到了这根竹杖,非常喜欢,临别时,他提出用自己的拐杖跟毛泽东交换,以作纪念。但毛泽东没有同意。

游泳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用特殊的方式锻炼身体,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击风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向朋友和同学推广。

  青年时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时候,差点被浪涛淹没,被同学救起来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后来佚失了,但他在晚年却常常对人谈起这两句。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时,遇上大风。他不仅迎浪畅游,还对人说:“七级台风,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他诗兴大发,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来访的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泽东又和来访的老朋友斯诺谈起了游泳。

  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您曾说过想到美国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如果华盛顿政府同意,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只作为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

【珍贵镜头——军事统帅】

不喜欢摸枪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却不喜欢摸枪。在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他对人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1949年进城后,发给了毛泽东一张《持枪证》,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配枪。这个持枪证已作为文物陈列在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

  解放后,毛泽东偶尔也摸过枪。那是一次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起观看部队射击表演的时候。表演结束后,老帅们都兴高采烈地来到射击场上过枪瘾。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毛泽东这次不仅练了练拳脚,还端起了一位神枪手刚刚使用过的国产步枪。

  但他只是做了一个瞄准动作,便放下了枪。

不要军衔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总后的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

  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的意愿: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谈话中他询问毛泽东为何没有军衔?

  毛泽东回答说:“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不要军衔,蒙哥马利觉得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吗?”

  毛泽东回答得非常干脆:“帅、将、校统统都不要。”

【珍贵镜头——领袖的无奈】

戴口罩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解说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他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编辑本段【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幕后】  自1983年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珍藏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献资料,就连拍摄外景用的机器都是多年来曾为毛主席拍摄过的“古董”摄像机。

  影片导演艾辛介绍说,《走近毛泽东》既发挥了中央新影厂珍贵的历史资料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优势,与过去的文献片相比,更加注重讲故事的手法,并充分地运用音乐效果,再现伟人风采,表现伟人性格,使画面、音效、解说有机地融为一体。

  出品人张国丽认为,电视片《走近毛泽东》最大的看点就是以新鲜的视角,通过叙事手法、真实的画面、电影蒙太奇语言对毛泽东给予了全面诠释和再现,不仅表达了一种回忆和怀念,更是以毛泽东一生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的外孙女、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孔冬梅说,《走近毛泽东》是近年来看过的相关片子里最打动她的一部:“毛泽东的雄才伟略、思想境界,还有他平凡的人性的一面,深深地打动着我,我觉得他离我更近了,虽然他在我童年的记忆当中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影评】  《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而摄制的。其中所展示的毛泽东生平镜头达100多组,绝大多数为首次在银幕上出现。这是毛泽东去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电影界专家认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也无法演出最真实的毛泽东。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文献镜头是无价的,当历史的风云渐渐离我们远去,完整地了解这个人,才能完整地了解那个时代。

  《走近毛泽东》在立项时原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创作人员后来发现毛泽东的魅力还在于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而这些在珍藏的电影镜头资料中处处闪现。这就使主创人员得以放开视野,调整角度,走近了一个丰富、宽广、机敏的伟人的内心。《走近毛泽东》的成功,就在于观众可以饱览毛泽东真实的许多方面。这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影片。

  华影南方院线的经理们在观摩影片后表示,《走近毛泽东》从选题、风格样式、内容和细节都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观众会发现这是一部他们喜欢的电影。同时,这也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历史伟人毛泽东一生理想抱负、思维方式、生活个性、情趣与幽默甚至浪漫幻想的影片。他们认为,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身上汇集了极大的历史和现代的信息。影片既是文献片,展示了大量人们希望看到的珍贵资料,又有人物传记的成分,所以这将会是一部老中青都值得一看的影片。

  《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着眼于毛泽东在5个方面的表现。

  喜欢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不循常规的性格。“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霸气、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重情重义的品行。毛泽东那块在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的一直戴到去世的手表,那首祭奠爱妻的《蝶恋花》词,那封致恩师徐特立的信,以及他那赶赴陈毅追悼会的匆匆身影,听到百姓受灾时流下的热泪,与斯诺和胡志明等国际友人真诚的交往……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的领袖的喜怒哀乐、情深义长。

  文采纵横的才气。“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卷为伴——《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但最终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

  旷达生死的精神。对于生老病死,毛泽东以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旷达地对待它,“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影评人认为,该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

  以下是《走近毛泽东》内容的节选:

  镜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毛泽东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镜头二: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镜头三: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