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最反对教条主义,但是学习的教条化却是最容易犯的错误,记住几条具体的结论当作成果,不管具体条件不管时代背景拿去生搬硬套。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读了不少书,似乎掌握了不少知识,但是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读书,一定要从表面的结论,反推到底层的原理,才算真正的读透、读懂。
也就是说,每部伟大的著作,都有几个需要破解的“密码”,只有破解了密码,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积极效果,实现发展。
同样的,毛选中藏着密码,本文就要和大家探讨一下。
1
第一个密码:利益。
有人看毛选,看出的是“斗争”。斗争从何而来?因为利益被剥夺被侵犯。
有人看毛选,看出的是“阶级”。阶级从何而来?是由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
有人看毛选,看出的是“组织”。组织起来做什么?保护共同利益,反对侵犯利益的敌人。
一件事能不能做成,取决于利益关系是不是理顺了。如果能让各方都得利,达成多赢,任何人都没有反对的理由,推动起来不顺利才怪。
当然会有人理解能力差,看不到对自己的好处,这时就需要加强沟通,用到一些工作方法,最终让他们弄明白。
如果还有人头脑不清,胡搅蛮缠,那就等着被千夫所指,被唾沫星子淹死吧。
然而,做事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情况极少,往往是让一些人得利的同时,会让另一些人受损。这样的事要想做成,就必须事先做一番形势分析,算一算得利与受损两方的力量对比。
事要做成,必须得利一方的力量大过受损一方。
如果受损一方的力量过大,事情必定难以成功,此时强力推动,最多是一时压制,极有可能不断拉扯,甚至被反攻倒算。
正确的做法是分化对方阵营,团结一部分,中立一部分,集中打击剩下那部分。为此需要相应调整政策,照顾需要团结与中立的那部分群体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也就非常容易了。
有些人做事不做形势分析,习惯耍威风蛮干,被人明里暗里抵制,甚至使绊子敲闷棍,事干不成弄得灰头土脸,根本原因就是不考虑利益关系。
头脑中有了利益概念,就一定能把事干好吗?
还不一定。
利益的关键不是保护,而是给予。
教员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
有人读完毛选,把“为人民服务”当成人生信条,并以拥有如此高尚的理念而自我感动。可实际上,你想为人民服务,请问你能给人民什么呢?
为人民服务并不是愿望,而是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能力向人民提供利益,人民并不需要你空头的服务。
为什么有些道德高尚的人,做起事来还不如结交狐朋狗友混圈子的人?因为那些人看似粗鄙,起码身边有几个人因他得利,也就愿意提供力量为其所用。
志向、理想,需要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只有向几个人提供利益的能力,就只能定下为几个人服务的目标。真有向天下人提供利益的能力,才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踏实做事的人,不会空喊口号,而是认真盘算身处的利益格局,为了把事做成,自己应该代表谁,为谁争取利益。
带领一个团队,就要把团队成员的利益放在心上;谋划一项业务,就要满足关键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做一个产品,就要让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实际的好处。
那些熬鸡汤画大饼的PUA话术,或许可以骗人于一时,却绝不可能长久。
真有远大目标的人,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照顾身边人利益做起,做成一些事,能力增强以后,才能代表更多人的利益,做成更大的事。
这才是做事与能力成长的逻辑。
但是,又有人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只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最终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去了。
如果是那样,就更应该好好读毛选,因为整部毛选都在反对这种倾向。教员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打跑了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已经证明只为少数人谋利益,凌驾于人民大众之上的政权,必定会被推翻。
所以,老蒋去了台湾也开始反省,学着共产党的做法在岛上搞土地改革,琢磨着怎么让老百姓能得点实在好处。
1961年,于右任还给“太子爷”蒋经国特意写了幅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如果他们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干出扒花园口黄河大堤,完全不把老百姓当人,缺德带冒烟的事了。
实际上,当今世界的正常政府都会想着怎么给老百姓分好处,不管是真心实意地分享发展红利,还是用各种工具去外部收割以后分一部分进行收买。
即使是像埃及、土耳其那样通货膨胀上了天的国家,也要想尽办法搞出便宜的大饼和粮食,千万不能让老百姓活不下去。
反倒是像阿根廷米莱那样完全让老百姓自生自灭,国民贫困率猛升到50%的奇葩,能让新自由主义信徒们高潮连连,足以证明米莱和他们不仅是丧失人性,连对社会治理基本规则的理解,都已经退步到100年前了。
分给老百姓利益,并不只是人道主义,本质上是统治基础的深度与广度,受益人越多基础越牢,否则必定给潜在的对手留下竞争的空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说的是当统治者失了人心,其治理能力只够保护极少数人利益的时候,竞争者必然出现,覆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抛开政治方面,办企业做产品的道理同样如此。
为什么近年来我国造车新势力崛起这么快?根本原因是传统车企不把消费者当人,只当作韭菜反复割,该有的功能升级连挤牙膏都不愿意,反而跟4S店勾结,放任加价提车,设置各种配件陷阱。
包括汽车媒体、二手车销售等产业链条成员,盗卖顾客个人资料,以次充好赚了很多年黑心钱。
这种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行业,早就该好好整顿。
所以,冲着市场中存在的巨大空间,新势力凭着冰箱、沙发、大彩电就能轻松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华为连在汽车媒体上投放广告都可以无视,依靠消费者的信赖就可以无惧媒体故意的抹黑;
雷军在小米SU7交车仪式上亲自给首批车主弯腰开门,视频在网上疯狂传播。
消费者不傻,谁把买车人放在心上,谁能给实际的好处,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而那些事业成功,赚到了巨大财富的人,是像宗庆后那样愿意给自己的员工继续谋福利,对消费者以诚相待继续提供好产品,还是像某些豪门那样家人移民海外,留好后路,随时准备卷款跑路,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获得越多,因你而受益的人也应该越多,这些不仅是道理,更是社会的底层规则。
而这种规则,教员早就已经说明白,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懂而已。
2
第二个密码:力量。
毛选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找力量,哪个阶级可以成为革命的力量。
答案是农民阶级是革命需要依靠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掌握该力量呢?
就要用到第一个密码——利益,发动土地革命,把反动派统治者不愿给的利益分到农民手中。
但是,即使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红军开始武装革命,也并非是拿到了屠龙宝刀,马上就可以号令天下,因为此时的力量太弱小。
教员开创性的贡献,并非是率先转向农民,因为彭湃等人开展农民运动更早,也不在于领导起义拉起了一支部队,我党从1927年8月开始发动了近百次起义,秋收起义只是其中的一次。
他最伟大的贡献,是把井冈山上的一点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最终延烧全国夺取了革命胜利。
其中隐含了一个“力量增长模式”,不仅适用于中国革命,也适用于之后的国家建设,对于现在的创业团队同样有启发意义。
这个模式解答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生存问题。
力量弱小时,首要的不是求发展,而是先生存下来。这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想明白。
刚刚组建的起义军去打大城市,现在看来是笑话,因为我们读过历史,知道这叫盲动主义,结果必定失败。换一个场景,几个合伙人凑钱成立一个小公司,就想去抢占某个风口,或者花大价钱去砸关系疏通门路要拿下大项目,在思路上何尝不是一样的?
盲动主义的错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赌博心态,很多人都会有,在你亲身入局之后,未必就真能保持清醒。
而当所有人都头脑发热的时候,教员却总能抓住根本,他把打仗看成做买卖,定下原则“赚钱就来,亏本不干”,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绝对不搞什么死磕,最后形成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的打法,确保了队伍不被敌人消灭,能够生存下来。
换成现代人搞事业,同样适用。
某个领域已经杀成红海了,就该想着换一个赛道,大城市里竞争不过,就该去二线三线甚至是县城里寻找机会。再远大的志向,也是要在确保活下来之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第二个问题,前途问题。
人是观念的动物,只要心中有希望,就能激发力量战胜眼前的困难。所以,说清楚希望在哪里,是每个团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常考虑的问题。
那支在井冈山上的弱小队伍,既有物资短缺食不裹腹的内忧,又有强敌不断组织“进剿”“会剿”的外患,再强的革命意志都难免产生惶恐与不安,他们都在盼望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这是大家坚持下去的唯一希望。
对革命前途问题,教员作了完美的解答,就写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中。
他能给出答案,不是掐指一算,而是靠可以验证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
因为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之下,只要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现实继续存在,那么他们的代理人大买办、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就会继续存在,军阀之间的混战就会不断发展,造成群众革命的因素就会不断发展,因此革命高潮必然到来。
在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各派军阀的力量进行比较,对他们之间矛盾的激化程度进行判断,又可以得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结论。
后来的事实很快验证了他的预测。
教员曾经多次做过准确的预言,很多人认为很神奇,其实他早就把自己的方法公开出来,人人都可以学。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革命高潮变成了时代的风口。下一个风口是什么,是许多创业者热切希望提前知道的。
要科学地进行预测,而非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或者被卖课的所谓导师割了韭菜,就要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对行业内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有哪几家重要对手,他们形成了什么样的利益格局,留下了什么可以发挥的市场空间,就可以大致推测矛盾的发展趋势,找出努力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发展问题。
能生存下来,前途也明确了,还要想办法发展。
教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点出了发展的关键:要建立根据地。
我党武装革命的过程就是建立根据地、发展根据地的过程。即使反“围剿”失败,丢了根据地被迫长征,到了陕北以后依然是建立根据地、发展根据地。
但是,这个做法一开始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林彪就写信要求不要费劲巴拉地搞根据地,把队伍带出去游击,多打土豪就可以过得很好,怎么都比被困在山上强。
这是典型的流寇主义思想,历史上的李自成就是因为没有根据地,队伍得不到补充,即使经常打胜仗,最后也被消耗殆尽而失败。现在看主张去做流寇非常可笑,可在当时红军面临重重困难的事实下,军队既要打仗还要承担繁重的根据地建设任务,难免会心生怨念。
教员跟他们讲道理,一方面是做流寇是死路,千万做不得;
另一方面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与发展根据地,军队反而是从属地位,打仗是为了保卫和发展根据地才有意义。
只有把重点明确了,所有工作之间的关系才能理顺,才能劲往一处使,也才能做出取舍——有些仗打了,即使能取胜,却对根据地的发展没有作用,因此这种胜仗实际是消耗,就不应该打。
对这一点,陶叔一直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最近在和一位朋友交谈之后彻底悟透了。
这位朋友是个官二代,以前经常帮别人联系项目疏通关系,从中赚了不少钱,但是他说自己的路走错了。
因为虽然帮人撮合,赚钱轻松也没有什么风险,却没有积累下来一个产业实体,赚到的钱花了就没了,无法持续产生收益。现在那些叔叔伯伯年纪大了,陆续从位子上退下来了,撮合的事以后越来越难。
反而是以前求爷爷告奶奶显得极为谦卑的那些老板,这些年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早就今非昔比,不少已经让他仰望了。如果当年他在帮助过的企业中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全心参与其中,到现在也应该会有不错的积累了。
这位朋友的话生动地阐释了流寇主义与建根据地的区别。
只帮人撮合就是当流寇,来钱容易却没有未来;选择一家企业参与其中则是建立根据地,要操更多的心,却能获得长久收益。
毫无疑问,要想在事业上有大发展,都必须扎扎实实地建设根据地,依托根据地壮大力量,才有长久的稳定的未来。
3
第三个密码:主动权。
我党成立之初,不过是由几十位教授与青年学生组成的小团体,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靠的是两大招。
第一招是号召仿效苏俄举行革命,作为吸引穷苦人加入的旗帜。
第二招是与国民党合作,借助其影响力迅速打开全国局面。
这两招效果非常显著,但是产生的负作用也很大。
处处照着苏联依样画葫芦,在思想与行动上被共产国际所控制,那些不利于中国革命却有利于苏联的政策也不得不强制执行,到后来大批留苏派完全掌握中央权力,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最终造成中央苏区被第五次“围剿”打破,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革命事业几近失败。
在国民党的平台上发展,扩大的地盘成了它的,建立的军队成了它的,只要稍有利益冲突,国民党右派就喊打喊杀,最后终于在新军阀蒋介石的带领下大开杀戒,无数英雄儿女血流成河。
打着人家的旗帜,靠着人家的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碰到天花板,因为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必然受制于人,这种结果在政治斗争的场景下表现得更加直接与惨烈。
教员之所以能带领革命者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他牢牢抓住了主动权。
要不要合作?要合作。
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但是这次不一样,我党不再完全听命于国民党,抵制了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主张,对国民党不时制造的摩擦坚决反击,既合作又斗争,确保根据地与我党武装的独立发展。
有了战略上的主动,这才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避免了“四一二”的重演,直至夺取全国胜利。
要不要高举旗帜?要高举。
旗帜是方向,是凝聚人心的象征,关键是举旗的那只手必须是自己的。延安整风就是要从思想上切断对苏联的依赖,在立场上切换为一切以维护中国革命的利益为准则,只有彻底地独立,才能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这些已经得到历史验证的经验,后来却被放弃,教条主义重新泛滥,只是思想上依赖的对象从苏联变成美国和西方,“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论调大行其道,属于思维上的严重降级,幸亏及时调整,不然必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跳出革命与历史的背景,单看个人事业奋斗的过程,掌握主动权同样重要。
起步阶段靠贵人、靠平台、靠品牌,能够让事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助力,但是那些都不是自己能完全把控的,受惠于人必定受制于人,长期下去必将进入被动的局面。
要摆脱这种局面,掌握主动权,首先要分析自己所处的利益格局,找准能够让自己下一步发展的空间,建立根据地,从小到大发展自己的力量。
真正读懂毛选的人,一定会抓住三个密码,明利益,蓄力量,永远处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