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五四,青年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到青年的路该怎么走,青年的榜样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会问自己青年的未来在哪里!
翻开书桌上的毛泽东年谱,穿越百年历史,有幸重温一代伟人的青年时代,给这个特殊的五四青年节留下一点记忆。
一百一十一年前,也就是1910年,那年毛泽东17岁,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
那时这个17岁的青年,不会想到这一走,故乡韶山成了渐行渐远的家,祖父辈那流传几百年的生活成为了历史。
那时这个17岁的青年,第一目标是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韶山之外的世界。
那时这个17岁的青年,第一个落脚点是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当然这里仅仅留下了他半年的时光,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他到了省会长沙,在革命热潮的鼓舞下,他参军了。
18岁的我们,可能是在大学校园里,而毛泽东的18岁成人礼是在辛亥革命浪潮的军营里。这时候半新半旧的军队,一定给毛泽东后期创建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很多的方面参考。
19岁,我们有幸看到毛泽东留下的最早一篇政论文《商鞅徒木立信论》,透过这篇短文,法律、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年轻的毛泽东给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没有谁是天生高贵的,只有那些辛勤劳作和英勇战斗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
可惜那时还没有自媒体,如果有,那这篇文章一定会成了但是爆款。当然这篇文章也让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南省高等中学堂录取。
有时候在想,现在高考的满分作文,其实不用去求奇求怪,只要能够写出这样的水准,满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啊。
还是半年之后,当初的满分考生竟然退学了,这等壮举,不用说当时的高等中学堂,就是放在现在也会想起轩然大波。
是老师教的不好吗?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时候的毛泽东思考的人类社会和宇宙等大问题,恰恰这个学堂给不了他想要的答案。
后面的半年时光,我们知道他泡图书馆、报考商校、警察学校、甚至是学习造肥皂的学校,这样的求学历程,如果放到现在,你敢吗?
估计很快就会被家长拎回高考的复习课堂,好好学习,天天瞎晃悠什么。但毛泽东他做到了,不是他不想求学,而是他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求学殿堂和路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迎来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当然很快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所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从20岁的到25岁,毛泽东把最美好的求学生涯留在了第一师范。后来他也这样称赞自己的母校“我没有读过大学,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比较当时一般大学的水平却要高很多”。
我们不妨回看一下五年间毛泽东的点滴思考: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毛泽东回答:宇宙的本源的变化。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面对这样的变局,不是去逃避不是去躲避,而是倡议拥抱这样的时代,用强大的意志,去直面这样一个令人震惊和惊奇的时代。
失败不可怕,变局不可怕,只有不变才是最恐怖的。平和不是这时候要追求的境界,对变化所抱有的积极态度更显此时毛泽东的意志。
在24岁的毛泽东看来,中国固然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此不足为惧,不足叹也,不足悲观丧气也。
恰恰相反,这种变局,为年轻的一代提供了焕发斗争意志千载难逢的大舞台。面对生灵涂炭,面对国将不国、面对江河日下的社会,毛泽东发出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呐喊。
25岁,如果放在现在我们刚好研究生毕业,面临第一次真正的人生选择,这时候的毛泽东也做出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生选择。
1918年的4月14日,那天是一个星期日。毛泽东和蔡和森、向警予等14人,在春色满园的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
让我们看一下这里走出的那些青年才俊,他们的名字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蔡畅、向警予、罗学瓒、罗迈、陈章甫等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流血牺牲了。
让我们重温一下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这样看历史与地理:观中国史,当注意四夷,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内也。
最后一首《沁园春-长沙》与诸君共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