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两国是目前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这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上天的恩赐,有着肥沃的黑土地。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还有一块在亚洲——中国的东北平原。
正因为俄乌两国再粮食生产上的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世界粮食安全风险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今天,当我们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就不能不提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开发和利用东北平原的伟大战略,以及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知识青年进驻和改造“北大荒”的生产运动对中国粮食安全起到了居功至伟的奠基作用。
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把眼光放到了东北大平原的农业发展前景上。1945年12月28日,毛主席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中指出:“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1947年,第一批复转军人开始转战北大荒。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访问苏联回国途中路经松嫩大平原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听说黑龙江是个好地方,真是名不虚传。将来我们在这里好好开发,再开发新疆,中国的粮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1955年8月,在团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北京的青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自愿垦荒队,来到北大荒艰苦创业。紧接着,来自几个大城市的一些知识青年也到这里扎根立业。北大荒从此成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地。
1966年3月,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这是较长时期内,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今天,面对世界性的灾难我们更加深了对毛主席战略远见认识和人民情怀的理解,就是国际舆论在研究中国粮食问题时,显然也关注到了这一点。新加坡《商业时报》2022年4月23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曾将数以万计的军人和知识青年派往东北。他们的任务是:将森林夷为平地,修起房子和农场,培育一个能养活十亿人几十年的粮仓。这场运动成功了。这片黑土地成为中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关键。”
回顾历史,我们首先应该感恩毛主席,没有毛主席的战略远见就没有今天的“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我们还要感谢所有“战胜北大荒”的英雄们,感谢他们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邓新顺,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