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毛泽东

2022-12-26 11:05:25 来源: 栩然说公众号作者:栩然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孤勇者》是一首这两年挺火的歌。

  所以,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

  我小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名字叫《东游记》。

  特别是它的主题曲《逍遥游》,我小时候百听不厌,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再回忆一下。

  小时候只是觉得这首歌听起来就很有天地开阔、逍遥人生的畅快感,大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首歌的歌词,很多都来自于毛主席的诗词。

  比如——

  歌词里的:走啊走啊走,好汉跟我一起走,走遍了青山人未老,少年壮志不言愁……取自毛主席的词《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歌词里的:莫呀莫回首,管它黄鹤去何楼……取自毛主席的词《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歌词里的:黄梁啊一梦风云再变,洒向人间是怨尤……取自毛主席的词《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歌词里的:划一叶扁舟,喔任我去遨游。逍逍啊遥遥,天地与我竞自由……取自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歌词里的:相思啊难了,豪情再现,乱云飞渡仍闲悠……取自毛主席的诗歌《为李进同志题》“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歌词里的:划一叶扁舟,谁愿与我共逍游,天若有情天亦老……则取自毛主席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蕴藏在诗词中的独特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仅仅只是摘几句凑写的歌词,都能让人感到无比的壮阔。

  我最早的时候写毛主席,是觉得,那时候有很多人误解了他,以为他就是天生开挂,各种人生碾压。

  其实不是的,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坎坷,甚至于被误解、被排挤、被打压。

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初心,他的一生都在战斗。

  就像尼克松的女儿女婿评价的:

“毛泽东的一生肯定将成为人类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

  1

  1935年,红军还在长征路上,刚穿过生死大草地。

  9月10日凌晨,一个比草地和国民党追兵还要凶险的事儿发生了。

  天刚蒙蒙亮,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就接到了电话,前方部队报告说: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红军“抛下”刚刚会师不久的红四方面军,独自连夜北上。

  而在此之前,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之间的各种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张国焘想要夺权。

  所以红四方面军在发现中央红军的行动后,立刻剑拔弩张,火药味很浓。

  甚至有人直接打电话请示徐向前: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

  徐向前怒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央红军正处在最虚弱疲惫的时刻,一旦交火,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更会给原本就虎视眈眈的国民党军送上“大礼”。

  自古而来,任何一个政权,一支部队,一个组织最怕的就是内斗,再坚硬的堡垒也怕内部攻破。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毛泽东压力最大的时候,一方面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方向不明,部队也已经到了的极限,另一方面内部还面临分裂甚至内斗的危险,红军一旦分裂,极有可能被各个击破。

  所以,很多年后,毛泽东还对斯诺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毛泽东都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时候的毛泽东,带着中央红军独自北上后,很快就开始爬雪山了。

  据他自己回忆,过雪山后有一种“豁然开朗”和“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心境。

  而我还在一本书里看到有人回忆过雪山那天的情景:天气特别晴朗……

  从山顶远望山下的田野,牛羊成群,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大家很愉快地像潮水般涌下山去,到了大草滩宿营地……

  这哪里是在艰辛地爬雪山啊,简直像是秋游一般的心境了。

  过了雪山后不久,毛泽东一连写下了一首诗和一首词,在诗词里他似乎完全忘记了张国焘搞分裂的“至暗时刻”,也根本不把红军长征途中那些艰难险阻当一回事,而是大气磅礴的写道: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再往前,1932年到1934年间,是毛泽东另一个人生低谷。

  一方面被选下了台,基本脱离了党内核心决策层,免去了军事领导职务,遭受了各种批评、处分;另一方面,看着红军以“鸡蛋碰石头”的错误方式进行着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死伤惨重,而自己数次提出的退敌之策却被无视。

  在这种压抑情况下的毛泽东,照理应该是非常焦虑郁闷的,但他却居然跑去爬山,并写下了极具生命力的两句词:

东方预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因为要翻译成外文,于是有人专门去请示毛泽东这首词里的“君”指的是谁,毛泽东说,指的就是作者。

  想想看,一个人孤独地一大早翻山越岭是何等的清冷?但从毛泽东的词里,却读不出任何的寂寞或者困苦,反而充满进取心和勃勃生机的词。

  你能想象出毛泽东当时的处境是如此的“恶劣”,而且刚刚大病初愈?

  再往前一点,1928年,毛泽东带着部队在山上打游击。

  七八月份的时候,湘赣两省国民党用4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会剿。

  而彼时的山上只有不到一个营,因为毛泽东和朱德带主力下山打湘南去了。

  战斗打了个把月,最后一天下午,敌人向井冈山的关口黄洋界发起总攻,驻守井冈山的部队奋力反击。

  最后,有一发炮弹精准落在攻山的部队中,炸开了花。

  那年头,炮弹还是稀罕物,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于是连夜撤走了。

  到9月初,毛泽东他们真正回山后,知道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非常欣喜地写了一首词,最后一句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

  这首词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了,每次一想起,满脑子都是空中无数迫击炮弹拖着长长的尾曳飞向山下敌军的激烈场景。

  直到我后来自己去了井冈山,看到了那尊“炮”。

  怎么说呢,说它是“炮”有点勉强。

  准确地说,那就是一个能发出去炮弹的“管状物”,而且当时的炮弹一共也只有三发,前两发因为受潮哑火了,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最后的一发入魂。

  也就是说,当时的井冈山,真的就差一点失守了。

  但就是这样,在毛泽东的笔下,还是“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一发勉强炸响的炮弹,在他心里就成了“黄洋界上炮声隆”……

这是何等的乐观!

  要知道,写下这首词的毛泽东,其实刚刚在山下经历了著名的“八月失败”,是打了大败仗回到山上的,而井冈山也刚刚从敌军的围剿中“侥幸”存活下来。

  一般人得忧愁焦虑成什么样,但毛泽东偏偏像是已经获得了什么大胜利一样。

  2

  我曾一遍遍地去翻阅过毛泽东早年的很多经历记载,去阅读他当年写下的文字、诗词。

  然后发现,虽然年轻时候的毛泽东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低谷,遭受了无端的批评和污蔑。

  但从骨子里,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或者焦虑。

他从来也没有丧失过对于革命的信心。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乐记》里曾经说过:情随政转,遇治世,其音则安以乐;遇乱世,其音则怨以怒。

  也就是说,遇到不如意的现实,一个人创作的诗歌音乐是很容易带着焦虑、怨愤情绪的。

  而你去读毛泽东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一念毛主席的诗词文章,可以正本清源、诸邪消退。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乐观主义。

  但是,无论再怎么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都曾经有过怀疑、彷徨甚至是悲观失望、脱逃背叛。

“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只一个人问出来过。但只有毛泽东作了正面且正确的回答。

  3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

  期间,重庆的《新民报晚刊》刊发了一首毛泽东写于1936年的词。

  这就是在很多人心中冠绝毛泽东所有诗词的《沁园春·雪》。

  这首词在谈判场外,引发了一场不亚于和谈的“地震”。

  因为毛泽东这首词时空交错、气吞山河,又文采斐然、意蕴无穷,很快在重庆的文坛乃至普通百姓间引起轰动。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记录了这个场景:(毛泽东的词)震惊了中国首都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蒋介石对此大惊失色,在他的授意下,国民党笔杆子陈布雷组织了一群文化人,也用这个词牌名作词,想要写一篇超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并用蒋介石的名义发表。

  在试了多次发现都相差甚远后,就借作词来对毛泽东进行诋毁、谩骂,特别是指责毛词的后两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野心暴露,自我吹嘘。

  但事实上,毛泽东的词里往往是没有“自己”的,他的这两句话,是指的人民大众。

  1947年12月,毛泽东写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蒋介石看了再次感到被毛泽东压了一头,他命令手下的“大笔杆子”陈布雷赶紧炮制一篇文章来打擂台。

  陈布雷那时候和蒋介石之间已经产生了嫌隙,看完《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也深深为毛泽东的思考和见解所震撼。

  正好这时候蒋介石数落他们之前集合国民党精英写出的各种形势文章不满意,质问陈布雷:为什么写不出毛泽东的水平来。

  陈布雷倔劲儿上来,一甩袖子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因为人家(毛泽东)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陈布雷传)

  蒋介石一下子哑口无言。

  几个月后,对国民党和形势深感绝望的陈布雷在寓所自尽,留下了11封遗书。

  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以死明志了。

  4

  从1923年起到生命结束的前两年,毛泽东的一生一共写下了近百首的诗词。

  这些诗词贯穿了他奋斗的一生,虽然他的人生远比任何一首诗词还要精彩,但我们仍能从哪些不同时代的诗词里,读到贯穿始终的两大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斗争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毛泽东在武汉,登上黄鹤楼,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却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而是多了几分苍凉。

  他纵笔写下《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描的是江景,但背后要说的当是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苦闷与黑暗。

  但词的结尾,“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却又展示出异常坚定的斗争决心。

  紧接着的中央八七会议,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毛泽东鲜明表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思维,并前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当年秋天,毛泽东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用最直白的话语表达了斗争的意志和精神。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也成为第一次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旗帜的武装斗争。

  这之后,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从长征到延安,从西柏坡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诗词都伴随着毛泽东的斗争之路。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1930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1931年《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933年《菩萨蛮·大柏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建国后,面对美国的霸权,毛泽东依然是坚持斗争、敢于斗争。

  “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1950年《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乃至于我们和自然界、病害虫斗争,毛泽东也会写下一些诗篇,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出自50年代中后期。

  1957年毛泽东在浙江观潮,写了一首《七绝·观潮》,诗中的最后两句还是绕不过斗争“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961年《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说的是斗争。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1961年《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在说斗争。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在说斗争。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更陈王奋起挥黄钺”(1964年《贺新郎·读史》)还是在说斗争。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1965年《念奴娇·鸟儿问答》),仍是说斗争。

  当然,最能代表毛泽东对于斗争一词思考的,还是1959年所写的《七律·到韶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但也只有斗争和牺牲,才能换来新的明天。

  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5

第二个关键词:人民大众

  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思考,到底要怎样,才能真正救得了中国?

  他终于发现,中国的问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性质,是三座大山的压迫,是民心涣散,有家无国。

  拯救中国的关键,在于推翻三座大山,推翻三座大山需要暴力革命,而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动起亿万万的普通老百姓。

  “用铜墙铁壁去打破铜墙铁壁,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对前途很担忧,特地去武汉找毛泽东,毛泽东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中国有四万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就被那些地主老财欺压,受尽了苦难,他们就是遍地的干柴,只要把火星子丢上去,那就是熊熊烈火。

  毛泽东成了最早发现人民大众中蕴含着无穷力量的共产党人,同时也对人民大众寄予了最深切的情感。

  他将这样的认识和情感全部融进了诗词中,成为其诗词中最鲜明的底色。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931年《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1963年《杂言诗·八连颂》)

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8年《七律·到韶山》)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1958年《七律·送瘟神》其二)

  这不正是《愚公移山》里说的: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6

  1973年的冬天。

  从1893到1973,毛泽东已经是一个耄耄老人了,刚刚大病一场的他,花了很长时间,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把自己一生写下的诗词都重新抄了一遍,而他则仔细地进行了核对,并对其中的一些词句做了再次的修改。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开头的几句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秦始皇从来背骂名,但后来者都在享受着秦制秦法的益处。

  作为封建王朝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设郡县,统一度量衡……

  在毛泽东的心里,秦始皇对于历史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有虚名”“少实践”的孔学。

因为要做事,要改变,往往就会得罪人。

  而毛泽东显然是一个不怎么在乎“虚名”的人,所以即使可能背负骂名,他也会毅然决然地去做一些事。

  但时间却已经等不了他了。

  在云南大观楼上,曾有一副非常有名的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非常喜欢,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幅180个字的长联,下联开篇第一句就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岁月不饶人,他又何曾饶过岁月。

  从青年时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中年时的金戈铁马、沙场点兵,这个战斗一生的人,也已经走到了暮年。

  两年后,他因为白内障要做手术,特意让工作人员播放了岳飞的《满江红》,在壮怀激烈的唱词中,上了手术台。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会经常想起他最喜欢的辛弃疾的几句词,这些词曾被他用粗重的红铅笔反复圈点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到1976年病逝,正好也是四十余年。

  毛泽东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

  毛泽东的诗词里有写意,有恢弘,有深情,有气节,有赞歌。

  有纵横万里的历史豪迈,更有气吞八荒的胸襟与气魄。

  既有诗人的瑰丽想象,更有政治家所独有的大气磅礴。

  而毛泽东的一生,甚至要比诗词里所能描绘的还要丰富和精彩。

  因为,一个崭新的中国,就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领导人民群众,所写出的最富有气魄和创造力的伟大诗篇。

  今天是毛主席的诞辰。

  仅以此文作纪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1935年《忆秦娥·娄山关》)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