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为何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

2023-10-17 13:59:07 来源: 党史博览作者:韩洪泉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在全民族抗战阶段,由于日军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压迫,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前后面临着“绝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困难所压倒和打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最终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目标,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实践,为党领导抗日战争赢得最后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历史镜鉴。

“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形势日益严峻。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迎来了经济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自1941年起,敌后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成为侵华日军的主要进攻对象。日本侵略者把单纯的军事占领扩大为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面的殖民统治,在华北和华中大规模推行以“总力战”方针为指导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在1941年至1942年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其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扫荡”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在根据地内,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抢夺人民群众的粮食、牲畜,烧毁房屋,制造无人区,许多根据地人畜不留,庐舍为墟。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力由50万人减少至40万人左右,华北的平原地区相继由根据地变成游击区,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

  在国民党方面,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倾向明显增长,不断挑起反共摩擦,直至发动皖南事变这样亲痛仇快的事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日军、伪军、国民党军三方夹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的严峻局面。他们还调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以断绝根据地的一切外来援助。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如陕甘宁边区自1940年至1942年连续遭受水、旱、风、雹自然灾害的侵袭,仅1940年受灾面积就达400多万亩,受灾人口达50多万人。在根据地受到压迫、粮食大幅减产的同时,需要供应的人员却急剧增加。全国抗战爆发后,奔赴敌后战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和军事人员等越来越多,边区人口压力、经济压力日益增大。以脱离生产的人员为例,1937年陕甘宁边区仅有14000余人,1939年增加到49686人,1941年已高达73117人,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37%。这无疑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负担。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尤其是财政经济问题十分突出,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许多领导人和抗日将士的回忆中,1941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困难的阶段。毛泽东在1942年12月分析敌后根据地经济财政困难时曾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尤其是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极大地缓解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最终走出了困境,迎来了胜利。

“统帅勤劳天下夸”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齐动员呀么嗬咳!”这首当年创作的《边区十唱》(后来更名为《军民大生产》),生动地反映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场景。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部队中开展的。1940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推广到边区所有条件许可的部队,要求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1941年以后,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央再次强调要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作出全面部署,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生产运动的热潮。

  大生产运动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起来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高级干部,不但见微知著,及早部署和全程指导大生产运动,而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劳动,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也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斗志。

◆毛泽东亲笔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是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早在1939年春困难形势刚刚露头的时候,他就向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敌人的包围封锁面前,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同年6月10日,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方针。其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献,有力指导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毛泽东还在杨家岭的窑洞前选了一块一亩有余的空地,亲自开荒种地。他在地里种上白菜、土豆、丝瓜等蔬菜,包括他喜欢吃的红辣椒,利用休息时间锄草、施肥、浇水,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毛泽东经常用这些劳动果实招待客人,并送给周围的同志和老乡。

  朱德于1940年5月回到延安后,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领导和参与大生产运动上来。他先后发表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完成边区1941年度财政经济计划》等文章,号召大家都来搞好生产。他亲自到延安各地考察后,提出由王震率第359旅到南泥湾屯垦的建议并被中央采纳。他和身边的几个勤务员一起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了三亩地,种了十多种蔬菜,从前线回到延安的同志都喜欢到他那里打牙祭。在1943年11月举行的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朱德亲手种植的一个大冬瓜。有一名干部看到后深受感动,当场写诗一首:“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会。

  为了解决“穿”的问题,中央专门号召干部群众纺线。周恩来虽然右臂受过伤,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每当有人关心地问他受伤的手臂时,他总是说:“我这只手已经劳动成习惯了,疼痛一会儿就过去了。”任弼时尽管视力不好,但也克服困难带头纺纱,并把纺车搬到窑洞外面反复练习。有人以视力不好为由劝他,他回答说:“你没见陕北婆姨纺线时是眯着眼、哼着曲、拉着话转纺车的吗?看吧,我以后还要同你们竞赛呢!”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纺的线还被送到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

  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人的模范带头,成为鼓舞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力量。各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纷纷行动起来,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领导广大军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热潮。1943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对22位领导经济工作、抓大生产运动成绩卓著的干部给予奖励,毛泽东在他们的奖状上一一题词鼓励。比如给第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给第359旅717团原政委晏福生的题词是“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和县长刘秉温的题词是“善于领导群众”,给关中分区书记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

“三五九旅是模范”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在大生产运动中,人民军队走在了前列,尤其是第359旅开发南泥湾,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佳话。上面所引的经典歌曲《南泥湾》歌词,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1941年初,党中央命令八路军第359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全体官兵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分批由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遵照毛泽东“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多年荒芜、人烟稀少的南泥湾扎下根来。在生产资金缺乏和生产工具缺少的困难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逐步把荒凉落后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到1943年,全旅生产的粮食全部自给。1944年,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粮食。

  第359旅在南泥湾屯垦期间,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刷新纪录。1941年,因耽误农时和缺乏经验,当年开荒1.12万亩,但只产粮1200石。1942年,开荒2.68万亩,产粮3050石。1943年,初步做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1944年,开荒达到26.1万亩,产粮3.7万石,在粮食、经费自给的基础上,还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做到了“耕一余一”(即耕种一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而且向边区上缴公粮1万多石。第359旅在南泥湾屯垦的几年里,还挖了窑洞1048余孔,建起602间平房和1座大礼堂、2座小礼堂,置办农具、家具1万多件,攒下了厚实的革命家底。

  在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第359旅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南泥湾精神。在生产过程中,上自王震等旅首长,下至勤务兵和炊事员,全都编入生产小组,一齐参加劳动,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感叹:“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参加劳动,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他在一次会议上深情地表扬了第718团团长陈宗尧和政委左齐:“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起锄头,但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感动到不可名状。”毛泽东号召全体党的干部“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只要这样“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1942年9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向各抗日根据地推广第359旅的经验。毛泽东、朱德等多次亲赴南泥湾考察,给第359旅官兵及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极大的鼓舞。朱德还专门作《游南泥湾》诗一首,其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一同考察南泥湾的吴玉章也作《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一首,其中称赞王震和八路军官兵:“公率健儿来,荒地次第开。非徒益军饷,也在育英才。”高度评价了南泥湾军垦的历史意义。

“从来未有的奇迹”

  以第359旅南泥湾屯垦为代表的大生产运动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一个缩影。随着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观,边区军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要“感谢”那些封锁我们的人们,因为封锁这件事,除了它的消极的坏处一方面之外,还产生了积极的一方面,那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而其结果居然达到了克服困难的目的,学得了经营经济事业的经验。他还称赞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

  我们可以从数据的变化来考察大生产运动所创造的历史奇迹。以陕甘宁边区为例,1941年,边区的机关、学校、部队通过生产,解决了所需经费的70%;1942年,部队和地方政府的经费完全由自己解决。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政府贯彻以农业为主发展经济的方针,于1942年向农业投资1000万元,其中延安等7个县就发放贷款158万元,农具4980件,增开荒地10多万亩。这些措施使当年全边区的粮食产量达到148万石,较上一年增加2.78万石,棉花增收达43.5万公斤。1942年底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之后,边区政府把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1943年和1944年的粮食产量均超过180万石,1944年公营、私营和家庭纺织业共织布16.2万匹,其中家庭纺织业占到了11万多匹。除第359旅外,八路军各留守部队也都取得了优异的生产成绩。1943年,全边区的部队共种地20万亩,收细粮3.1万石,开办工厂作坊89个,商店74个,经费自给率最低的也达到了51%。此外,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山东、华中等各个根据地,都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造了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几年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为渡过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也只占到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真正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1943年11月底,毛泽东在招待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兴奋而自豪地说:“吃的菜、肉、油,穿的棉衣、毛衣、鞋袜,住的窑洞、房屋,开会的大小礼堂,日用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烧的柴火、木炭、石炭,差不多一切都可以自己造,自己办。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随着经济难关被攻克,敌后抗日根据地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转入局部反攻,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渡过抗战困难时期的关键一招,也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一个历史之问,而历史也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数十年后再回首,党领导大生产运动的这段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坚定信念,是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941年至1942年是党领导抗战过程中困难最为严重的时期。毛泽东描述当时经济上突出表现为四个不足,“粮食不足,油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称之为“绝大的困难,绝大的矛盾”。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没有屈服,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带领根据地军民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以推动和引领抗日斗争的前进,坚持和争取民族解放的胜利。历史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是被百年党史所验证的真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追随党的领导,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争取胜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生产运动的初衷是为了人民群众,其过程中依靠人民群众,具体实践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奏响了一曲群众路线的赞歌。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历史选择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艰险锻炼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拥有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党攻坚克难的意志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基本特征。中国人的事情必须主要依靠自己来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抗日战争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是敌我角力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党的事业所遭遇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而党领导人民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通过“自己动手”来实现“丰衣足食”,大力“发展生产”以“保障供给”,战天斗地,奋发进取,最终战胜了困难,渡过了难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赓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血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勇于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优良作风,是党攻坚克难的重要条件。“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大生产运动是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的奇迹。毛泽东指出,军队的大生产运动,不但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也改善了军民关系,比如在生产中,军民变工互助,更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人民群众称赞第359旅官兵:“过去反动军队是吃粮的,尔格(即你们)军队还生产缴公粮;军队不打扰老百姓,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真是天下大变样,人民坐天下了。”这一时期开展的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运动(即“双拥”),也进一步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奠定了共克时艰的基础。2023年正逢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同时发展良好的军政关系,珍惜军民的鱼水深情,以强军梦支撑强国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