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的帝国主义者们在中国新疆问题上歪曲事实、指手画脚、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也发了一条微博评论此事:
胡锡进的大致意思是中国前几年对新疆的恐袭情况披露的不够彻底,从而导致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反恐措施不理解,从而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
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遭受资本残酷压迫的西方普通老百姓关心自己的生存状况还来不及,岂会对中国内部事务感兴趣;
那些恰反华饭的“民间人士”,他们连新疆在中国的地理位置都整不清楚,你指望通过“情况说明”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无异于对牛弹琴;
至于那些帝国主义政客,他们根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更不会理会你怎么解释了,着急解释的胡锡进大概是给洋人跪习惯了。
不过,胡锡进说的前几年主流报道对新疆暴恐事件的“淡化处理”倒的确是事实。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疑惑:80年代实行“两少一宽”以来,少数民族政策几乎“好得不能再好”了,国家财政出钱修路、建房子,寺院大量新建,上学免费还能倒拿补贴,高考加分,也没有计生政策限制……这让不少汉族同胞都艳羡不已,为何这么“好”的政策,恐袭事件发生时,某些少民同胞还能被境内外的暴恐分子鼓动起来呢?
笔者认为根源还是80年代的“非毛化”、“去毛化”。
“非毛化”首先表现在政策、路线层面。已经被集体经济组织起来的农牧民在单干以后又重新个体化、原子化,个体不得不到市场大潮中单打独斗,加之80年代初对农奴主贵族家庭的赎买政策,局部的两极分化迅速出现,从而造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局面,对经济不平等的不满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到民族矛盾上;另一方面,依托于集体经济的社会共同体随之解体,从而导致了基层组织涣散。
“非毛化”同时也表现在精神层面。解放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大多数民众遭受到地主阶级、甚至是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迫,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让他们翻身得解放,他们对毛主席的情感可想而知,许多藏族、维族同胞至今还在家里挂着毛主席像。80年代的“非毛化”却要强制解除“人民救星毛主席”这条坚不可摧的情感纽带。
正因为如此,这次帝国主义围绕新疆的舆论攻击,让网友想到了新疆喀什的毛主席塑像:
祖国最西端的这座毛主席塑像矗立于喀什人民广场,是喀什各族群众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在1967年-1969年历时近两年自发修建起来的。塑像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为12月26日。
当时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干部、工人、学生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感人。这位知情博主介绍了当时的场景:
南建司(新疆六建前身)有一位“三八式”老干部,一生节俭,但为了建造毛主席像,一次捐款600元;还有一位工程师,子女多、负担重,一次捐款500元。
许多年轻干部、工人们也咬紧牙关,有的献出一个月粮票,有的拿出一个月工资。学生也不甘落后,有捐一两元的,有捐三五元的,几乎人人都献出了一份真情。这在职工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当时,实在难能可贵。
1982年有关单位发出通知,在做好群众宣传工作的前提下,拆除毛主席塑像。有关单位找到了一个施工队,事先没告诉他们拆什么,只是要求务必用一个夜晚拆除干净。施工队晚上到了现场才知道要拆毛主席塑像,立即拒绝了。
听说要拆毛主席塑像,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挽起胳膊,守护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喀什的这座毛主席塑像才得以保持至今,守护在祖国的最西端,成为少数民族同胞瞻仰和寄托思念之情的胜地。
真没想到,毛主席在五十多年前的抱怨竟然“一语成谶”:
“你们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塑个像……你们在门口站岗,让我陪着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一换回去了,我却仍站在那里没人换,倒成了我为你们站岗了……”
这段话是文革时期,毛主席在得知全国各地涌起建自己塑像的热潮后所表达的不满,毛主席立即批示:
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这股热潮才停止下来。
有人做过估算,全国在1967年到1969年间竖立起近千座毛主席雕像,仅北京一地就有几十座,绝大部分在80年代初期被强令拆除了。
1987年8月末,清华大学拆除了20年前建造的毛泽东塑像,重新竖起了殖民地时代建造的那座西洋风格的牌楼;1988年初,北京大学也将校内的两尊毛泽东塑像拆除;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毛泽东塑像被全部拆掉……
相比精英对毛主席塑像的不屑和“必欲拆之而后快”,喀什少数民族同胞抵制拆除毛主席塑像的场景发生在了全国很多地方,朝鲜族同胞居住的吉林延边图们县就发生了一模一样的场景;
当年很多成都市民在得知要拆除天府广场的毛主席塑像的消息,自发来到天府广场将塑像围拢起来;
现在已经是云南省级保护文物的丽江东方红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当年也曾被计划拆除,当施工单位得知是拆除毛主席塑像时,婉拒了;
在沈阳围绕红旗广场毛主席塑像及四周群雕的去留问题在干部系统发生了激烈争论,雕塑家何中令当时更是痛心疾首地说,“都拆光了,我们还能给历史留下什么!”因为多数群众要求保留下来, 数年后,沈阳市园林局设法将群雕里的“革命委员会”、“炮打司令部”、“红宝书”等局部去掉,而群雕及毛主席塑像得以留存至今……
1993年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此时“毛泽东热”已经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从这一年起,新的毛主席塑像又相继在全国各地出现,大多数为人民群众自发筹款敬立。
1993年,在韶山毛主席故居旁的广场上,竖立起一尊由雕塑家刘开渠和程允贤共同创作的毛主席铜像,它成了韶山新的标志,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瞻仰;
2000年,北京红旗机械厂把收置于库房里近20年的毛主席塑像安放在家属院内;
2008年10月,一尊37米多、按照老校区1967年建造的毛主席塑像式样放大的毛主席塑像,出现在重庆医科大学新校区中;
2016年国庆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海螺沟各族群众捐资敬立的中年毛主席雕像顺利落成,海螺沟是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经过的地方,这尊雕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中年毛泽东单体雕像,采用青铜铸造工艺制作;
2020年12月24日,湖南湘潭花石村,全村上万人聚集在村里的文化广场,迎接毛主席铜像揭幕,这是村民自发捐资建造的……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对于各地兴建自己的塑像,毛主席生前是强烈反对的,一如他对“个人崇拜”的反对,他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样的现象——“讨嫌”。
但也正像毛主席生前对“个人崇拜”现象的辩证分析,那就是“打鬼借助钟馗”。如果是为了“打鬼”,毛主席倒不介意暂时当当这个“钟馗”,四处“站岗”,无非是将来被“跌得粉碎”。
不成想,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中国的最普通的老百姓,最底层的工人、农民,还是希望毛主席来继续“站岗”,这样的现象,一则体现了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是无可替代;二则是老百姓通过敬立、守护毛主席塑像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与向往,向往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美好社会,向往一个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强大祖国。
大量的事实证明,“非毛化”不会被各族普通的劳动人民认可,这不仅仅是精神、情感的问题,更是走什么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