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然要面对消费式的爱情、面对活着的死亡、面对主义的势微、面对理想的挣扎、面对良知的沉默,面对千千万万毛岸英一样烈士的询问:喂,你们过得好吗?你们幸福吗?你们的灵魂安宁吗?你们还记得昨天的炮火吗?你们知道昨天烈士的牺牲,是为了让你们今天更幸福、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活着吗?你们体会到了这种幸福、这种价值、这种尊严了吗?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
人民大会堂西侧,一箭之遥便是国家大剧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刚刚在这里结束没几天,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刘毅然编剧、导演的话剧《毛泽东和他的长子》。
话剧是七点半开始的,差不多十点钟才结束。在话剧开始之前大家陆续来到剧场彼此寒暄相互打着招呼,俟话剧结束之后从剧场走出来的时候,大家很少有话,许多人眼含着热泪。
人们沉浸在剧情当中,情绪还一下子无法适应现实。
与几位朋友告别的时候,彼此用力地握了一下手,或拍一下肩膀。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2)
当晚陆续收到几个朋友的微信,他们在微信里表达了心情:
“就是不停地流泪,眼泪不听指挥像断了线的珠子”。
“很多年没有这样痛痛快快地哭过了,很多年没有这样一边哭着,一边看着,一边思考着,心里生出庄严的冲动来”。
“毛主席的儿子在前线牺牲了,他们的儿子在干什么……”。
“毛主席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前线,毛主席把儿子送上前线的时侯,他当然知道干革命就会有牺牲,但他要以身作则,要说服全党,他要让儿子经受战火的锻炼,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呀!”……
(3)
在给包括刘毅然导演在内的朋友回复微信的时候,我说:我也一样热泪长流,感谢刘毅然导演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表达无尽思念的机会,感谢大剧院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国家大剧院有了开国者者毛泽东的形象。毛主席如果知道,他死后近40年,能够“活”在这样的舞台上,对自己的人民表达一个父亲的情感和一个革命者的胸怀,毛主席也会感到欣慰的。毛岸英烈士可能很难想到,长安街的边上会有比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更恢宏的建筑。他更难想到,当时他参与建设,流着鲜血保卫的苏联已经轰然倒塌,变成了若干个国。他也许更难想像,今天的中国人民具体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假若烈士泉下有知,他也许会睁大了眼睛,惊愕地注视着着当代国人的躯壳和灵魂……
刘毅然感人话剧《毛泽东和他的长子》现场录像曝光
(4)
这是一部朴素的戏,看得出来,没有豪华的舞台阵容,没有重金打造的痕迹,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静叙述,“老年刘思齐”的旁白串起了整部戏,没有场次,没有茶歇,没有一个影视剧一线的大腕儿出场、但是场上场下泪水交融浑然一体,在平静的叙述与情景再现中,父亲,儿子、女友、战友、战士,剧中的每一个人,仿佛说的都是观众期待着他们说出的话,观众则看到了他们想要看到的心中的人物。掌声不断,那是待势而动的掌声,总是在迟疑一两秒钟之后才响起,掌声是热烈的回应,却唯恐打破壮美的剧情,犹恐惊扰了”生活在天上”的父与子。
(5)
人们喜欢说,优秀的话剧作品总是直指人心的。不错,《毛泽东和他的长子》这部话剧的确直指人心。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伟人与他的孩子之间的故事,伟人与他的战友之间的故事,伟人与他的人民之间的故事,并非都是轰轰烈烈的的大场面,但那些扑素的对白却激发起了人们的热情与思索,时时观照和触及着今天生活的麻木,让观众在一幅一幅心灵的图画面前,在经历了一番又一番的心灵的震撼之后,对着当下的生活写下一个又一个问号:毛泽东与他的长子那样的生活值得过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再有那样的精神生活?那样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激荡人心,仅仅是因为艰苦和牺牲吗?没有了艰苦和牺牲的的生活,注定要这样浑噩麻木不仁吗?理想、美德、忠贞,包括爱情,会因为世俗的物欲,而被涤荡得痕迹无存只能从历史中去寻找吗?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又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开辟了具有伟大进取心的新时代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只能在历史的回声中激励我们,而在现实中却无可奈何吗?
(6)
这部话剧有个明显的特点,它是在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基础上,为适应舞台话剧的调式,再加以打磨雕琢而成的。因之,话剧比之电视连续剧,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明晰,节奏更紧凑,人物更鲜明,而主创班底不变,演职员配合愈发默契。现场看话剧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舞台后面的背景屏幕里不断播放着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的相关镜头,这些镜头的写实与台上的写意交相辉映,使话剧的丰富性和现场表现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不能不说,在影响传播与视频技术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剧组找到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使观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更多的戏剧元素,更加丰富了视觉形象,从而增加了这部戏的感染力。
(7)
没看这部戏的人容易生出误解,以为那个年代的戏,可能会较多标语口号较多粗犷线条。恰恰相反,在这部戏当中,人们看到大量真实可信平凡朴素细腻的情感戏。作为一个父亲,离散多年的儿子从国外回来了,长的那样英俊高大,父亲对儿子的喜爱,自是无以言说的,更何况毛岸英与岸青从小吃尽了苦头,岸英目睹了母亲的死,与弟弟在上海逃难做童工拾垃圾……人之常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应比一般的父亲要多一些。但是,谁能想到,当毛岸英莫斯科军事学院毕业,又参加苏军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线作战,打到波兰打到柏林,以一个凯旋者的胜利姿态回到延安的时候,毛泽东教给儿子的第一任务,却是”上大学“一一住到陕北的老乡的家里去,与陕北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劳动人民学习,毛主席要他变成陕北的娃儿,改掉一身“洋毛病”。父子深情,人同此心,但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当毛岸英告别了莫斯科对他有好感的美丽的姑娘回到延安的时候,环境上开始有强烈的反差对比,扣动心的剧情就这样开始了。
(8)
伟人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也总是很独特的。刚回到延安的毛岸英那样帅气,本来就引人注目,朱老总把自己的战马借给他骑,岸英骑战马蹬长靴一身苏军军官制服在宝塔山下撒欢儿,引来了人们羡慕的目光。他为此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剧中毛泽东的责怪、不满和父亲的爱,极有分寸极有度地表现在他们父子的谈话中。受到俄罗斯文化熏陶,情感表达热烈的毛岸英把父亲抱起来转圈圈,像陕北老乡学习俏皮话,掏出小本本一边读着小本本上的俏皮话,一边向刘思齐流露爱情小火苗儿,以及端来水盆给父亲洗脚的种种细节,其剧场的效果是,引来了轻轻的啜泣和有节制的掌声,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人格之美不是说出来的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韩中:演好毛主席非常难,做到“神似”那更难
(9)
从本质上,说无论话剧、电影、电视剧,都是编剧导演与观众心理较力的过程。编剧导演所讲的故事究竟是不是能够被观众所认同,决定了这部戏成功与否,任何一部成功的戏其心理过程展开的必须合情合理,且心理过程展开中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必须是观众人生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如此才能够产生共鸣,请看:
一一毛爱英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急于结婚,但是新娘的年纪还差两个月到法定的结婚年龄,得不到父亲的支持,毛岸英为此与父亲发了脾气。而后,他又羞着脸回到父亲的身边向父亲认错,他承认,父亲的考虑更周全,毛泽东的儿子没有理由特殊,而只能时时处处做模范。这个父子冲突真实可信。
一一刘思齐是老战友张文秋的女儿,毛泽东平时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当儿子和刘思齐产生了爱情,毛泽东暂时放下繁重的工作,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找来老战友张文秋,打开天窗说亮话,要结下这门亲家。毛泽东试探地问:不知道,你能不能看上我这个儿子啊!
一一毛岸英结婚婚礼不作俗人之举,毛泽东的给儿子的结婚礼物竟是一件穿旧了的大衣。毛泽东嘱咐儿子,”这件大衣你白天穿,晚上刘思齐可以盖着,这样你们两个人就都有份了……”,经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深解父爱大义。
一一新中国成立了,毛家杨家的亲戚到北京来,希望找个官做,至少希望搞一点钱。老百姓的想法是朴实的,革命成功了,打下天下了,你毛泽东不能那么绝情吧?跟着你毛泽东闹革命家里死了那么多人!毛泽东这个时候是很窘迫也很拧巴的,他要讲革命的道理,又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剧中一个亲戚也在毛泽东这里只得到了一件长袍,而且还是旧的。他转而向毛岸英求助,岸英的回答更坚决:共产党决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细节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回应。
一一彭老总临危受命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开拔前线,毛岸英报名要到朝鲜前线去,毛主席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推荐给彭老总,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彭总坚决拒绝,毛泽东向彭德怀敬了酒。彭总不好说什么了,他只好把毛岸英带到了朝鲜前线,并且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不必马革裹尸还,将毛岸英及其牺牲了的战友永远地留在了朝鲜。
一一结婚只有一年的丈夫毛岸英临赴朝鲜前线,去看望病中的刘思齐,他向她告别,却又不能讲出实情。他三次拥抱了刘思齐,临走的时候,走出门又深深地鞠了一躬。这高大身躯的形体动作,似乎表达了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种预感,这庄严的仪式用在夫妻离别的时刻,产生了巨大的泪崩的效用。
一一老年丧子的毛泽东处在极度的痛苦当中,但他强忍着悲痛,告诉亲家张文秋,这事情不能让思齐知道,因为她还小,怕她心里受不了,她还要完成学业里。志愿军大部都回国了,刘思齐疯一样的找到毛泽东,想问一个究竟,毛泽东这才把事情的真相讲给了她,刘思齐扑倒在地上撕肝裂肺地哭……过了好一会儿,周恩来心疼地说:”孩子别哭了,你摸摸父亲的手,都已经冰凉了”。这个细节,让所有的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10)
话剧结束了,谢幕完成了,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观众的心里升腾着依依不舍温暖的感觉。
剧中的人物升华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依然要面对消费式的爱情、面对活着的死亡、面对主义的势微、面对理想的挣扎、面对良知的沉默,面对、愧对千千万万毛岸英一样的烈士的询问:喂,你们过得好吗?你们幸福吗?你们的灵魂安宁吗?你们还记得昨天的炮火吗?你们知道昨天烈士的牺牲,是为了让你们今天更幸福、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活着吗?你们体会到了这种幸福、这种价值、这种尊严了吗?
我能理解,现场那些抽泣的观众,或是因为他们无法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能理解,那些发自内心的呼唤,汇不成巨大声音而只能默默地抽泣。
昨天穷苦的百姓,你们热爱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教你们打土豪分田地,造反有理,吃饱穿暖,建设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所以你们聚沙而成塔。今天抽泣的人们,你们热爱毛泽东,是因为你们心有不甘,尚存不泯的良知,不忍看两极分化丑恶并来的事实,所以聚集在这里,向毛泽东行瞩目礼。
穿过时间的隧道,毛泽东依然与我们一同行进,人民不死,则毛泽东永恒。
(2013年11月21日写于北京南锣鼓巷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