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批文艺工作中的牛鬼蛇神
一直以来,毛泽东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
解放前,他曾发表多篇文艺工作相关的文章。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发表《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其中指出:
在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运动中,不管在文艺协会都有很重大的任务。
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你们伟大的光荣任务。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发表《论鲁迅》。这是一篇非常深刻的文章,表达了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没见过鲁迅,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他高度评价鲁迅:
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
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毛泽东还总结了鲁迅的三个特点:
1.政治的远见
2.斗争精神
3.牺牲精神
鲁迅先生的伟大,在这无需多言。
一九四〇年一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文发表,毛泽东指出:
资产阶级颜固派,在文化问题上,和他们在政权问题上一样,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知道中国新时期的历史特点,他们不承认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他们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专制主义,在文化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1941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的性质与危害达成了共识。
毛泽东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展一场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问题。
194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正式提议准备召集延安文艺界座谈会,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
5月16日,毛泽东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与会文艺工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意见。
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目前时局、整风学习和文艺座谈会等问题。
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为会议作结论,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是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并指出,延安文艺界中还存在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缺点,需要有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史上一篇极其光辉的历史文献。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对戏剧、文学等作品进行批判。
1957年,毛泽东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中提出六个“有利于”,用以鉴别什么是“香花”,什么是“毒草”。
1956年2月,毛泽东与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知识界委员亲切交谈
196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批评文化部是“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
同年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进行批示:
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
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
对中宣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运动,还尖锐地指出:
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也起于文学批判。
(相关文章:一篇文章如何成为发动文化革命的信号)
在毛泽东眼里,这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大革命,同一切革命一样,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是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的问题。
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文化、艺术、教育、新闻、卫生等部门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大的报告中也曾指出:
一切革命的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是决不会停止的。决不因为我们夺了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消失了。
自始至终,对于文艺工作,毛泽东一直强调:文艺为什么人服务?
笔者认为,毛泽东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的新文化,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阶级性的,亲近人民生活,揭露社会现实的文化。
如毛泽东所说,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
笔者浅薄的认为,文艺家总有一定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情感,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到自己的作品中。
任何时代的国家政治机构也总不同程度地要求文艺为其利益服务。
反观当今的一些文艺作品或文艺工作者,属实是在给文艺抹黑丢脸。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不仅没有亲近人民生活,反而拉远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
无论偶像剧、爱情剧,还是家庭伦理剧,甚至一些红色经典改编剧中,雷人台词、细节处处可见。
抗日神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些神剧中的主人公,飞檐走壁,无所不能,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一个比一个厉害。
一些偶像剧中的人物出身不凡,衣着光鲜,行有名车,住有豪宅,平时似乎不必工作,更少学习,生活的全部就是和恋人一起吵吵闹闹、卿卿我我。
网剧里,刚毕业的大学生,竟然一方面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另一方面在豪华的公寓租房,似乎工作只是消磨时间,谈恋爱才是正业。
剧中奢华的物质展示、情爱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正在潜移默化的带偏观众的认知。
就取材而言,娱乐、爱国等题材成了主旋律。
这本身没有不妥的地方,但夹带私货、扭曲历史等小心思,时常被挖出来。
甚至连教材都被污化,文化领域被渗透、腐蚀,已经不容忽视。
还有的人,认为外面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电影比中国的好看,外国的文化比中国时髦。
要提高收视率,就要吸引眼球,无非是抓矛盾和抓情感。
夫妻矛盾、职场矛盾、民族矛盾...
恋人情感、母子情感、爱国情感...
只注重剧情设计,而没有生活积累。
只关注经济收益,而忽略价值传递。
只转移内部矛盾,而逃避面对现实。
除了这些毛病,还有一个更为险恶:粉饰现实。
但凡涉及到阶级矛盾或三农民生的话题,总是很难被放出来,高压之下,文艺作品难以触碰到社会的阴暗面。
市场决定需求,价值决定题材,资本是逐利避害的,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相比之下,韩国的一些导演则大胆很多,许多电影不仅直面社会现实,还毫不留情的揭露出来,扯开那一块遮羞布。
实际上,过分溢美现实,不过是因为我们害怕现实而已。
真实的社会总会有那么多人生活困难,也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但影视剧里可以抹掉一切,展现一个大同社会。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脱离不了生活。
当反映时代的一首歌,变成赞歌;当一首新诗,被一夜抹去,艺术才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