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凡尔杜先生》:用黑暗来对付黑暗
“杀一个人是罪犯,杀几百万却成了英雄。”
01
卓别林的电影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被欺压、被凌辱的小人物的同情,通常会有一个温馨的、“含泪的笑”的结尾。
但1947年上映的《凡尔杜先生》,则在卓别林所有电影中自成一格,是最黑暗的卓别林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故事: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中,法国一个被解雇的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开始以各种假身份勾引那些头脑简单、小有积蓄的单身“大妈”们,和她们“恋爱”、结婚,得手之后再把她们杀害,将财产据为己有。
这样一套操作在西方似乎很常见,好莱坞电影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主题。1942年希区柯克执导的《辣手摧花》,1958年比利·怀尔德执导的《控方证人》等,都再现了类似的暗黑情节。
不过,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的局限性在于,他们都把杀手表现成一种“纯粹的恶”,似乎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文化问题,充其量是一个心理问题。
大师就是大师。
卓别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把这件事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表现——凡尔杜先生之所以会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堕落成一个冷血杀人犯,正是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改造和推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凡尔杜之成为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反社会”,而恰恰是因为他从和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和社会高度契合了。
凡尔杜曾经在银行担任出纳,兢兢业业工作30年。他有一位残疾妻子,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凡尔杜很爱他们,觉得自己很幸福。杀人,是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但经济危机来了,凡尔杜被无情地裁员了。在凡尔杜看来,自己衣食无着,甚至流落街头,都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他绝不愿意看到心爱的妻子、儿子也落入这样的境地。
要理解凡尔杜的命运,一个可供参考的人物是曹禺三十年代的名剧《日出》中的黄省三。
黄省三也是银行小职员,性格谦卑胆小,软弱怕事,经济危机中,最先成为牺牲品,被银行裁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用最后的三块钱买了毒药,毒死了三个子女,自己投河自杀,但又被救活,从此发了疯。
在《日出》中,黄省三对开除他的经理潘月亭有一段血泪独白,我估计凡尔杜先生听了之后一定会心有戚戚焉——
“……你们要裁员,你们一定要裁我!(更沉痛地)可是你们要这十块二毛五(黄省三的月薪)干什么呀!我不是白拿你们的钱,我是拿命跟你们换哪!并且我也拿不了你们几个十块二毛五,我就会死的。(愤恨地)你们真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虽然三十年代的法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但就小职员的命运而言,也很有一点“地球村”的感觉了。
不过,也许是因为文化差异,凡尔杜先生作出了和黄省三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从一个老实本分的银行职员变成了冷血杀手之前,凡尔杜先生经历了一个“开悟”的过程,被银行无情踢出大门的经历,使他蓦然发现:这个社会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
人不过是资本赚取利润的工具,是“生意”中的要素罢了,随时可以被抛弃,至于你是死是活,由于不再能够对“生意”发生影响,也就不再有人关心了。
凡尔杜先生把自己的思考结论,概括为言简意赅的一句话,“你必须学会无情才能在这个无情的社会里活下去!”
什么是“无情”?“无情”的含义就是不把人当人,而当成没有情感的“要素”。
在影片中,凡尔杜之杀人掠财,和市场上银行家们相互倾轧、大鱼吃小鱼一样,不过是一种“生意”,他丝毫没有感到内疚,因为他在市场中,就是被这样对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垄断了社会财富的银行家们可以间接杀人,不弄脏自己的手,像他这样的人只能直接杀人,免不了会沾上血污。
凡尔杜获得心理平衡的方式,是把“生意”和“生活”区别开来。
在生活中,凡尔杜先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杀人归来,还不忘给门口饥寒交迫的流浪猫带一袋食物,在花园里修剪花木,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踩死毛毛虫。他遇到一个因为“盗窃”罪刚刚出狱的流浪女郎拉塞妮,本来要用她来试验自己的新型毒药,但拉塞妮的悲惨遭遇打动了他,使他从“生意”又回到“生活”,不仅打消了毒死她的念头,还给了她一些钱,让她能够渡过最困难的几天。
如果说,黄省三是凡尔杜先生的一面镜子,那么拉塞妮则是他的另一面镜子。她告诉凡尔杜,自己有一个丈夫,在一次大战中受伤致残。她爱他,而他离开了她则不能活。这令凡尔杜想起了自己的残疾妻子并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在最后一刻,用一杯正常的红酒,替换了拉塞妮面前的毒酒。
02
我第一次看《凡尔杜先生》,还是八十年代,当时资本和市场的逻辑并没有在中国完全展开,所以也没有完全看懂,今天再看,就相当有“亲切感”了。
比如,凡尔杜先生之所以要匆匆杀害他的一个“妻子”莉迪亚,是因为他必须要在第二天8点之前拿出5万法郎,否则的话他的股票会被证券公司“强制平仓”。
八十年代,有几个中国人会知道什么是“强制平仓”?今天,经历数次股灾的洗礼之后,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并且深知其厉害的人就比较多了。
那么,凡尔杜为什么又能够忽悠莉迪亚把自己全部的7万法郎从银行中取出,并在当天夜里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因为他告诉莉迪亚,金融危机要来了,银行将破产,把莉迪亚吓得花容失色。
对这种金融、集资诈骗的常用伎俩,八十年代有切肤之痛的国人也不太多,今天,很多国人看到这一情节,恐怕都会会心一笑。
凡尔杜先生虽然在“辣手摧花”的“生意”中,凭借机敏过人和处变不惊的性格,战胜了追踪自己的警探,但他终于还是被时代击败了:一泻千里的股市终于使他破产,妻子和孩子也都死去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寄托,意兴阑珊之际,他再次巧遇了拉塞妮。这位曾经被他拯救的女子因为依傍一位军火商而成为富婆!
拉塞妮表示要对凡尔杜报恩,而凡尔杜则从她的人生剧变中看到了时代精神的残酷,他拒绝继续逃跑,主动撞向了警察。在庭审时的最后陈述中,凡尔杜一语道出了这个社会的荒诞:“杀一个人是罪犯,杀几百万却成了英雄。”
凡尔杜不是英雄,他用黑暗来对付黑暗,只能得到双倍的黑暗。但卓别林却通过凡尔杜这样一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吃人”本质——要么吃人,要么被吃,“你必须学会无情才能在这个无情的社会里活下去!”
【文/郭松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