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苏联模式)失败了?


  近期,在进行人民公社及生产队模式的讨论时,我发表了几篇文章,表明了我的一些看法。对此,许多网友作了一些评论。

  正好,在春节临近之际,网上又展开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于是有的网友便把我也归入了“鼓吹计划经济的人”。

  对此,我想有必要谈谈我对计划经济的看法。

  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我国的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年时间。我觉得到今天还动不动拿计划经济来说事,一碰到有人指责现实存在的问题,一碰到有人对某些企业或某些企业经营者的有所不满,一些就要出来强调市场经济的好处,就要强调民营企业的不可或缺,一听到有些人怀念改革前的社会,便有某些经济学家要站出来指责这些想要回归计划经济。似乎抛弃计划经济、坚持市场经济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经济学家认识问题还停留在幼儿班小朋友那种“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简单的思维方式中,这对我国经济学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苏联模式的确是一种计划指令下的商品经济模式,但它实际上并非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计划经济模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经济,而苏联人所建立的公有制经济,却是建立在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因此,纵然苏联模式它是指令性的商品经济,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却不能称为计划经济,或者不应该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计划经济它是与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紧紧相联系的,甚至就是按劳分配规律作用下的计划指导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采用具体的计酬方式对生产者提供的劳动时间进行计量的同时,这种计酬方式同时也分配着生产的劳动投入状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它是按劳分配规律作用基础上的劳动时间分配方式,与人们根据苏联模式得到的计划经济含义完全是两回事!

  苏联模式,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人为了应对灾难和战争及快速实现工业化,在匆忙中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实质上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从暴力革命胜利后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实践看,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有三个阶段:即暴力革命阶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治体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暴力革命胜利之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应对灾难和战争,同时也需要快速实现工业化,因而需要快速进行资金积累,这才是苏联模式的指令性经济产生的基本原因。建立产权制度并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所具有的整体性优势,是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并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苏联模式应运而生的客观环境。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苏联模式的存在是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苏联人的错误是什么?

  苏联人的错误是把这种仅仅适用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误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把这种模式在理论上作了合理化的解释。翻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们看到,它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方向。无论是在《共产党宣言》还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会主义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制上,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个个体所有制,即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不同于小私有制的个体所有制,并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马克思详细说明了社会主义个体所有制的实现一一按劳分配的基本涵义,明确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的权利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价值(或消费资料)的生产。而苏联模式的侧重点却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上面,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套用了产权制度(国有国营、管办官管),并没有确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体现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的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权利要求。

  正是因为苏联人误把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指令性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误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因而,在实现工业化之后,未能及时把这种模式转变为消费价值的生产模式。于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苏联模式也由一种适合过渡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转变为一种过时的公有制经济模式,成为一种病态的公有制经济模式。

  苏联模式或传统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为什么会缺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为这种经济模式是由行政计划主导的经济模式。由于行政计划的统一调度,从而使经济体制出现了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许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取得表面性的认识,便停止思考了。

  为什么苏联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会形成这种计划经济模式呢?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进一步思考这一重要问题。

  由此,便觉得应该用市场经济来替代计划经济。而由于已有的市场经济都是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存在和发展的,于是专家学者们便又鼓吹私有化,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于是进行了公有制企业私有化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采用了抓大放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似乎一夜之间都姓了私……。

  事实上,哪怕是我们再作一点点深入的思考,都能发现,苏联模式的要害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而是产权制度!

  为什么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会产生这种“国有国营、官办官管”的计划经济模式?难道不正是按照“谁所有谁经营”的产权原则建立的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吗?社会主义需要的是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应该建立的是“谁劳动谁经营”的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很显然,苏联模式所以会形成,是因为苏联人陷入了产权的误区的。从这一认识出发,纠正苏联模式的错误,其方向不是降低公有化的程度和范围,而应该是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取代与公有制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除我之外)都没有弄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和特征,没有弄懂公有制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客观规律和特征。这是四十多年的国企改革仍不能成功、仍不能完成的基本原因。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公有制,就是为了要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就是为了实现按劳分配,一句话,就是为了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而那些专家学者们却陷入产权的误区出不来!

  有人说,计划经济早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对此,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这种计划经济说的是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经济模式,那么,这种计划经济恰恰没有失败。

  前苏联,曾经在这种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哪怕是一种病态的公有制经济模式,都能取得如此成就,说它失败是符合事实的。

  更重要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不只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生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还曾经依靠这种计划模式平衡地渡过了1930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政要们找到挽救处于严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的药方,这个药方就是采用国有化,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提升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掌控力度,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现代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已经是经过了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后的资本主义,与上世纪30年代前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总体上说,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它是十分成功的。当然,由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陷入了产权误区,因而当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这些国家未能及时地把这种仅仅是适用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转变为消费价值的生产模式,从而也使这种公有制经济模式转变为一种过时的经济模式,从而导致了这些公有制经济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才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就我国而言,有两点不同:第二,我国的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指令性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存在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到1978年进行改革时,我国也实现工业化不久,因而,在我国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模式并没有转变为过时的或错误的经济模式;第二,在我国虽然在工商企业推行了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但在我国的农村却建立了与产权制度相区别的劳权公有制经济模式。跃然这种公有制经济模式也是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之下的,但在生产队内部已经实现了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因此,人民公社的公有制经济是有活力、有健全有效的经营机制的。

  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是过去式。但是,对这种经济模式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配,从而对其进行成败得失的具体分析,取得好的经验和有益的教训,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做为一个经济问题的研究者,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采用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的看法和做法,都只是一种幼稚的表现,也是一种懒汉的表现!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