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李世民

2022-11-24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公众号

  1

  今天我们来聊李世民。

  李世民对于大唐实在太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世民在大唐创业初期挽救了大唐的命运,并且在玄武门政变之后,以一己之力拔高了大唐的国运天花板,避免大唐沦为翻版的北宋。

  不过万事皆有源头,我们就以李渊的布局崩盘、李世民如何翻盘、继位后如何击败强敌为主题,聊聊李世民是如何挽救大唐命运的。

  文章太长了,今天先发第一篇,剩下的部分明天发。

  关于李渊这个人,我们现在因为李世民的光环,往往会忽略他的作用,其实在大唐创业初期,李渊才是那个最核心的人物。

  早在616年底,隋炀帝杨广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由此成为晋中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再加上李渊世袭的唐国公爵位,可以说李渊的地位比其他同僚都要高。

  而刚得到任命的李渊,便开始组建自己的嫡系班子。

  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因为逃避征伐辽东,都跑到太原避风头,过的战战兢兢,现在老同事李渊做了太原留守,瞬间感觉日子有了指望,纷纷投奔到李渊麾下。

  晋阳宫副监裴寂是李渊的老表,晋阳令刘文静是裴寂的朋友,通过这层关系,他们两人也紧密团结在李渊的周围。

  此外行军司铠武士彟、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和弟弟唐俭,也想趁乱世取功名,纷纷押注李渊,劝他早日起兵夺天下,自己能捞个从龙功臣的地位。

  而李世民“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团结了大批在野豪杰,以至于刘文静说李世民“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宗,年虽少,命世才也。”

  发现了么,李渊和李世民的分工很明确。

  李渊利用太原留守的身份招揽人物,李世民利用唐国公公子的身份结交豪杰,都是为了起兵坐江山做准备。

  父子两人的合作模式,和汉末袁隗团结朝堂官员、袁绍结交在野士人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李世民是李渊组建嫡系班子的重要帮手,李世民是李渊嫡系班子的重要成员。

  在这个班子里,出钱出力的李世民是有股份的,而远在河东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参与组建班子,他们后来的身份应该是干部,而不是股东。

  那李渊组建嫡系班子要干什么?

  打天下坐江山呗。

  往远了说,四百年汉室江山被曹家篡了,再过几十年江山改姓司马,随后南方有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方有拓跋焘、高欢、宇文泰,最后才落入杨坚的手里。

  往近了说,刘武周依附突厥雄踞晋北,林士弘起于豫章,陇西薛举自称西秦霸王拥兵三十万,翟让和李密纵横于河南,窦建德鹰扬于河北。

  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四百年的乱世并没有结束,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二字早已没有神性,兵强马壮者即可为之。

  即便是论做皇帝的资格,隋国公杨忠不过是西魏大将军起家,唐国公李虎可是“八柱国”之一,和杨忠的上级独孤信平起平坐。

  这万里锦绣江山,隋国公杨忠的后人坐得,唐国公李虎的后人就坐不得?

  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在617年6月,李渊起兵反隋了。

  李渊自称大将军,任命裴寂为长使、刘文静为司马、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和张道源为户曹、殷开山为府掾、温大雅和温大有兄弟共掌机密、长孙顺德、刘弘基、王长谐、窦琮为统军。

  同时召回河东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任命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将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将军,李元吉为姑臧公、太原留守。

  总共三万兵马,沿着汾河南下,扑向空虚的长安。

  这份名单,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李渊的创业思路,或者说李渊的布局——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做为李渊的亲儿子,延续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亲王典兵”传统,独当一面,代表李渊执掌军队,或者镇抚地方。此前四百年,曹操重用诸曹和夏侯氏、司马炎分封诸王、慕容皝重用慕容恪和慕容垂、杨坚命四子镇守四方都是同样的思路。

  而裴寂等外姓人物做为创业功臣,紧密团结在李渊的周围,帮助李渊处理中枢的军政事务。

  这样一来,中枢的创业功臣和典兵的亲生儿子互相制衡,有事同做,有功同享,谁都不会尾大不掉,最终达到所有人唯李渊马首是瞻的效果。

  即便是创业股东李世民,也只是打仗立功的机会多一些,实际地位并没有比李建成和李元吉高一级。

  政治的精髓是制衡,李渊的布局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众建诸侯少其力。

  在进军关中的路上,李世民一度杀的“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李渊则一路招降纳叛,把绛郡通守陈叔达、河东县户曹任环纳入麾下。

  进入关中以后,李密部下王君廓、关中义军领袖何潘仁和李仲文归附李渊,李渊的堂弟李神通、长女李氏、女婿段纶带七八万大军与李渊会师,陈国公窦抗率灵武等数郡归附李渊。

  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壮大了李渊的军队和地盘,也扩充了李渊的嫡系班子。

  618年5月,隋恭帝禅位,李渊登基建立大唐。

  6月,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省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殷开山为吏部侍郎、陈叔达为黄门侍郎、萧瑀为内史令等等,其他功臣也各有任命。

  同月,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同时封李神通、李白驹等九人为郡王,共计十二位宗王。随即以秦王李世民为太尉、陕东道大行台,节制蒲州和河北的兵马,并且派永安王李孝基为陕州总管、庐江王李瑗为信州总管、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节制河南的归附军队。

  我不厌其烦的说李渊的人事任命,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建立大唐以后,李渊延续了太原起兵时的布局,即宗王领兵征战或镇抚地方,外姓功臣要么居中枢处理军政事务,要么在宗王麾下效力。

  立功以后,宗王和功臣互相制衡、宗王之间互相制衡、功臣和功臣互相制衡,李渊在太极宫垂拱而治,大唐便盛世可期。

而这些宗王和功臣,归根到底都是李渊的基本盘。

  按照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传统,李渊的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以前四百年的成功经验,让李渊对这套政治路线抱有极大的信心。

  但历史的进程怎会如你所愿。

  重复了四百年的历史进程,走到群雄并起的隋末唐初时,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大转弯,彻底打破李渊的布局。

  这是李渊万万没想到的。

  2

  619年4月,晋北的刘武周联合突厥骑兵南下,合兵三万进攻太原。刘武周一路高歌猛进,唐军连战连败,等刘武周兵临城下时,镇守太原的李元吉骗司马刘德威说:

  “你用老弱守城,我带精锐出城野战。”

  结果李元吉出城以后,头也不回,直奔长安而去,随后刘武周派宋金刚攻晋州,败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俘虏卫尉少卿刘政会。

  这个时候,李世民还不是大唐的救火队长,李渊也不准备专用一个人领兵作战。

  于是李渊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负责讨伐刘武周,收复山西。

  但裴寂的军事能力太差劲,带兵赶到介休的时候,被宋金刚断绝水源,导致唐军全军覆没,裴寂狂奔一天一夜跑回晋州。

  至此,整个山西地区沦陷,刘武周的兵锋直指长安。

  而同时期,王世充以洛阳为根基,或招抚或攻取,在河南地区打开局面,史称“时河南之地尽入世充。”

  窦建德也在河北攻城略地,并且攻破河南和河北交界处的黎阳,俘虏淮安王李神通、李世绩,和王世充的地盘连接起来。

  对于定都长安的大唐来说,这样的局面意味着,国都长安时刻处于北、东北、西三路敌军的威胁之下,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打进关中,把李渊给灭了。

  在地缘上,这是大忌。

  对于李渊个人来说,镇守山西的李元吉、安抚山东的李神通、收复山西的裴寂都失败了,意味着宗王领兵的政治路线遇到挫折。

而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失败,意味着李渊在太原起兵时的布局,彻底崩盘。

  和近代历史做类比的话,李渊的布局崩盘,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性质差不多。

  拳击手在擂台搏斗的时候,遇到阶段性的失败,本能的会蜷缩身体保护关键部位。商人在遭遇挫折时,本能的会甩卖不良资产,收拢资金以图东山再起。

  于是红军开启长征,布局崩盘的李渊准备放弃关东,他给群臣下了一道手诏:“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李渊觉得,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的猛烈攻势下,黄河和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都成了大唐的不良资产,他准备暂时放弃这些不良资产,把官员和部队召回关中,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东出函谷关争天下。

  这是秦国和汉高祖都用过的保守战略,李渊重新用一次,不丢人。

  但李世民不同意李渊的意见,便上表要求收复失地: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一年前,李世民在浅水原一战击破薛仁果,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质,和李元吉、李神通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在李世民要求出兵收复失地,可能李渊觉得,万一能成功呢,不妨试试再说。

  于是李渊“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并且亲自到华阴县的长春宫,给李世民践行。

“悉发关中兵”不是一种荣耀,是赌上全部资本背水一战的悲壮,送儿子和强大的敌人作战不是父慈子孝,而是不知道能否再见面的生离死别。

  这是李渊和李世民最有人情味的一幅画面,但这也是父子二人最后的温存。

  李世民即将打响将自己送上巅峰的三大战役,随着李世民的羽翼丰满,他将召开大唐版的遵义会议,而李渊将失去唯命是从的儿子,迎来毕生最强大的政敌。

  接下来,我们来见证秦王李世民的无上风采吧。

  3

  《新唐书·太宗本纪》里描写李世民出师作战的语句,非常言简意赅:

  “十一月,出龙门关,屯于柏壁。三年四月,击败宋金刚于柏壁,金刚走介州,太宗追之,一日夜驰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皆来降。刘武周惧,奔于突厥。七月,讨王世充,败之于北邙。四年二月,窦建德率兵十万以援世充,太宗败建德于虎牢,执之,世充乃降。六月,凯旋。”

  我数了一下,满打满算131个字。

  古代文人写史就这毛病,不写过程不画地图,只写结果,给人一种李世民直接A过去就打赢的感觉。

  实际上,李世民打的三大战役非常复杂,也非常精彩,否则就配不上“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的评价。

  下面,我尽量用简洁的文字和地图,复盘李世民的三大战役。

  619年11月,李世民带三万兵马经龙门关进入山西,屯驻在柏壁。

  但李渊不是一个优秀的后勤部长,派李世民出征却没有准备粮食,导致李世民到柏壁以后便“军中乏食”,而刘武周和宋金刚在山西坚壁清野,城乡之间一粒粮食都没有。

  李世民百战百胜的最关键因素,便是和敌人拼粮食消耗,没有粮食,李世民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于是李世民发出秦王令,让山西人民知道这次是秦王李世民领兵,支持大唐的就来归附。

  两年前李渊沿汾河攻取长安,李世民一路血战,给山西人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听说李世民回来了,立即和李世民联合起来,“自远即近,至者日多,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这就是亲自上阵打天下带来的威望,如果是其他人来,山西人民认识你是谁啊?即便给你粮食,你能保证打赢吗?

  但李世民的战绩和威望,给了山西人民信心。

  有了粮食,李世民便有了底气,屯驻在柏壁和宋金刚对峙。但大军对峙的同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可以说,大军对峙之外的一系列动作,才是李世民克敌制胜的关键。

  首先,李世民经常亲自带骑兵侦察敌营。

  这种事很危险,有次遭遇敌军,侦察骑兵都跑了,李世民身边只有一个骑兵跟随。到了夜晚,两人太累,在一座山头上给睡着了。

  山西的冬天,夜晚有零下十几度,还是在冷风呼啸的山头上,可想而知李世民疲惫到什么程度。

  等他们醒来以后,骑马回营,结果敌军就在附近,如果换其他人的话,差不多就交代在这里了。幸亏李世民箭术高超,用大羽箭射中敌将,才起到擒贼先擒王的效果,逼退敌军顺利回营。

  教员说过,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李世民通过无数次的侦察敌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敌我双方态势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地图,随时可以精准判断敌军的动向,以及唐军该如何应对。

  在历次战争中,李世民经常预判敌军的预判,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李世民在柏壁之外开辟第二战场。

  尉迟敬德、寻相在夏县击败永安王李孝基,准备回师,李世民得到消息,派殷开山和秦叔宝到闻喜南部的美良川截击,有准备打没准备,一战斩首两千余级。

  被李世民拿了一血,尉迟敬德和寻相准备联合隋将王行本,驻扎在蒲州,断李世民的退路。

  李世民能吃这个亏?

  于是李世民放下大军,亲自带着三千骑兵奔向安邑,“大破之,悉俘其众,复归柏壁”,尉迟敬德和寻相仅以身免。

  至此,宋金刚南侵的势头被彻底遏制,李世民终于稳固了唐军的阵线。

  而在北线战场,行军总管张纶在汾州击败刘武周,然后和李仲文会师攻克石州,牢牢控制着晋西地区,做为偏师策应李世民。

  这样一来,北线的张纶和李仲文,便和南线的李世民一起,形成南北夹击宋金刚的战略态势。

  李世民是特别有战略定力的人,说打持久战就打持久战,任凭麾下的将领说什么都不为所动。两支军队在柏壁对峙了五个月,620年4月,宋金刚军中没粮食了,开始北撤。

  听闻宋金刚撤退,李世民动了,接下来就是一番雷霆闪电般的攻击。

  李世民指挥三万大军在霍邑追上寻相,“大破之,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在介休西南的雀鼠谷追上宋金刚,“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随后宋金刚逃往介休,李世民继续追,两军在城外摆开阵势。

  李世民又亲自侦察了一番,想办法绕到宋金刚军阵的背后,攻其不备,斩首三千余级,此战结束,李世民招降了尉迟敬德。

  柏壁之战打到这里,宋金刚完败,李世民完胜。五个月的枯燥对峙,只为半个月的精彩绽放。

  刘武周听闻宋金刚战败,不敢在山西停留,带着亲信投奔突厥,于是“武周所得州县皆入于唐。”

李世民赢的干净利落,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他就像一个绝世剑客,不动则已,动则一剑封喉。

  秦王风采,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而收复山西的李世民,正式走入历史的转折点,成为那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天降猛男。

  剩下的部分明天写完发吧。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