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说的,失败其实是好事
1
以前有读者朋友和我说,如果红军时代的教员没有坐冷板凳,能一直领导红军,那么红军可能不用走万里长征,中国革命是不是会更顺利一些?
我的回答是,坐冷板凳经历挫折的教员,是他成为革命领袖的前提条件,而没有一系列的暂时失败,中国革命可能就失败了。
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这个小问题。
2
早在1930年,教员的名声已经传遍湘赣地区,甚至连湘潭县韶山冲的同乡,都知道润之出息了,事业成功以后一定会回到韶山,看看自家的田,看看自家的房。
有次国府的飞机从韶山上空路过,同乡们都说,飞机上的人肯定是润之,他回来看自己的田产和房子了,要是发现和以前不一样,他肯定会向蒋介石要赔偿。
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也可以说明,闹武装革命三年的教员已经名声响亮。
不过名声归名声,教员总结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却不被中央认可。
那时主持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他在政治局会议上点名批评教员,说此人有一贯的游击观念,与中央的路线完全不同,随后便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要打大城市。
这次批评给了教员巨大的压力。
因为教员和朱老总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这几年来都是波浪式推进,即不要打大城市的虚名,而是专心巩固农村和县城之类的边缘地带,这样一点一点的扩大根据地,一点一点的招募红军,等实力足够的时候再一击必杀。
现在李立三要他们放弃波浪式推进的战略,不巩固既得利益,用刚起步的脆弱红军进行军事冒险,无非是得到两种结局:
其一是装备精良的国军,在战场上击败远征的红军,损失红军的有生力量。
其二是即便侥幸打下大城市,红军也守不住,大概率要被国军切断补给线,逼红军撤出大城市。
不论哪种结局,都是失败。
教员争论了一番,但没有结果,无奈和朱老总指挥一、三军团走到长沙城下,准备攻城。
战争过程也验证了教员的预判。
红军抵达长沙以后,国军便派来大批援军,再加上长沙城内的守军,他们打的非常艰难。到了9月份,又有大量国军开赴长沙来打红军,红军在重压之下,放弃攻取长沙的任务,撤回江西。
这次作战的牺牲很大。
除了牺牲在长沙城外的红军战士,教员的妻子杨开慧,也因此被湖南军阀何健逮捕杀害。
可以说,红军为李立三“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路线,付出惨烈的代价。
虽然红军打长沙失败了,但反过来看,失败也有失败的好处,那就是事实证明李立三路线是错误的,从此被中央和红军抛弃。
教员和斯诺聊天的时候,也说起过这件事:
“这次失败有助于摧毁李立三的路线,并使红军不必按照李立三要求的那样,对武汉做可能招致失败的进攻。而李立三在被证明错误以后,很快就丧失了党内影响。”
李立三的失败,也证明了教员的正确。
那些牺牲在长沙城下的红军战士,先是成为李立三错误路线的代价,后来又成为证明教员正确路线的代价。
我们都希望当年的红军战士能少牺牲一些,多保留有生力量,但说句没有感情的话,如果没有打长沙的失败,李立三要求他们再接再厉打武汉,必然会有更多的红军牺牲。
而红军劳师远征,革命根据地便空虚,一旦国军偷袭空虚的根据地,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中国革命的失败。
那时候的牺牲和代价,岂不是更大?
所以教员才说,失败也是有好处的。这么说可能不近人情,却是事实。
3
李立三路线失败以后,随后便是王明路线的失败。
这些以王明为首的留苏派,依仗苏联的支持,在中国革命的事情上胡搞乱搞,先是出现叛徒让中央在上海无立足之地,后是军事指挥失败,导致党中央和红军放弃各地苏区,被迫开始长征。
如果不是教员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可能就真的失败了。
那遵义会议是怎么来的呢?
正是王明路线的全面失败引起的。
原本留苏派们扛着苏联的大旗,在国内是有相当号召力的,很多党员干部觉得,跟着苏联老大哥走肯定没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对苏联的盲从,对留苏派的盲从。
那些本土出来的党员干部,可能不一定会盲从留苏派,但也觉得他们是留苏回来的,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员坐了三年冷板凳,一点都不奇怪。
结果留苏派搞了4年,换来的是全国革命失败,好家伙,一腔热血换来一盆冷水,不仅本土的党员干部对留苏派没有好感,留苏派内部的某些人也信仰破灭了。
王稼祥和张闻天,就是信仰破灭的典型代表。
刚开始长征的时候,他们就自我否定了王明路线,和教员走在一起,经常交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教员是对的,革命得他来指挥。
有了他们两人的支持,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朱老总在会议上吐槽说,如果继续这样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
留苏派内部造反和本土干部发难,基本否定了王明路线,教员重新出山,逐渐开始执掌中国革命的大局。
我们现在都知道,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但往往忽略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前提,那就是王明路线的失败。
有了失败才会反思失败,才会总结失败经验、才会提炼正确理论,然后才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教员没有坐冷板凳,红军不走万里长征,中国革命能不能更顺利一些?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支部的前提下,依仗苏联的王明路线,几乎是必然出现的,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如果教员没有坐冷板凳,又怎么有机会验证王明的错误路线,而王明路线的问题不完全暴露,又怎么能证明教员是正确的?
要是党和红军一直留在江西,教员的路线肯定有一部分信徒,但不会形成全党全军的共识,更大的可能是和王明路线、以及其他的什么路线,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必然是思想和组织双重混乱的,即便机缘巧合之下侥幸留在江西,革命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
只有当革命走到绝境,所有希望都破灭的时候,那唯一的灯火才格外耀眼,吸引众人不由自主的围绕在其周围取暖。
教员的路线理论当然是正确的,但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反差,才是教员巨大威望的源泉,也是中国革命走向新生的起点。
所以教员坐冷板凳和长征,在当时造成巨大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不论对个人还是革命进程,这些失败都是有好处的。
和李立三路线失败一样,王明路线造成的损失和牺牲,都成了中国革命进步的代价。
只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4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
那时很多人都要求,开除张国焘的党籍。教员却说,你开除他的党籍,他还是统帅几万军队,还蒙蔽着几万军队,以后就不好见面了。
最后中央没开除张国焘的党籍,倒是张国焘把他们开除党籍了。
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失败,更是给教员留下难以忘怀的灰色记忆。
我们现在说起张国焘,基本是负面的评价,但话说回来,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错误,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在红军时代,“党指挥枪”的原则在红一二方面军落实较好,在红四方面军的落实是有缺陷的,这也是张国焘敢拥兵自重的原因之一。
但是经过张国焘分裂红军、以及在四川战败的事,一方面是“南下四川”的路线全面破产,“北上陕北”成为唯一正确的长征路线,另一方面让“枪指挥党”彻底失去存在的土壤。
毕竟老资格的张国焘都失败了,其他人出现异心之前也要掂量一下,论资格论能力,到底能不能比得上张国焘?
要是自我感觉不如张国焘,那还拥兵自重个啥?
所以张国焘分裂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失败,但张国焘的失败,反过来也证明了中央的正确,并且用红四方面军将士的鲜血和牺牲,固化了中央的路线和原则。
这也是张国焘给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后贡献。
此外,历次肃反也是中国革命的惨痛失败。
自从武装革命以来,各根据地的历次肃反都杀的人头滚滚,可能今天是战友明天就是敌人,今天还是同床共枕的夫妻,明天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到底有多少无辜的人在肃反中失去生命,可能到现在都说不清楚。
不过肃反也不是没好处。
一个好处是净化了队伍,这个不必多说,另一个好处就是肃反伤害了大量无辜的生命,让很多人明白,生命是可贵的,人不能乱杀。
于是中央长征到陕北,教员营救出刘志丹、马文瑞等人以后,告诫党员干部:
“杀头不能像割韭菜那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处理。”
从此以后,党内斗争开始以治病救人为主,基本没有红军时代大规模肃反的场景了。
这里面当然有教员的个人因素,但如果没有红军时代的大规模肃反,对于“人身消灭”的问题,教员和其他人可能也没有切身体会。
这番话,其实就是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可以这么说,红军时代无辜者的鲜血,保护了后来者的生命安全。
5
以上都是我党曾经经历的失败,而每次失败都能暴露大量问题,大家才发现原来此路不通,然后调整策略迎来新生。
所以说,每个看似正确的决定,都有可能遭遇失败的结果,每个看似惨淡的失败,都是下一个辉煌的起点。
事物有正反两面,好与坏从来不是绝对的。
但失败的意义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过后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到底错在哪里,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归根到底就是不贰过。
教员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
这段名言就是不贰过的意思。
政党能从失败走向胜利,我们个人也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走向以后可能到来的胜利。
最近的疫情严重,上海遇到了失败,暴露了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直面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以后还是好同志。
每次失败都是胜利的演习,左派、右派和摇摆不定的中间派,都能得到各自的教训。
所以失败并不可怕,拒绝承认失败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