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现代普通话从何而来?
汉族地区的八大方言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那么普通话来自哪里?是否来自古老的华夏古语呢?否。
有人以为普通话来自北京土话,即所谓“京片子”。否!
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但不是标准普通话,也不是普通话的语言来源。
普通话的来源地是河北承德地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县城滦平,普通话原来只是这个地区的一种方言。
1953年,国务院决定以“普通话”即清朝官话(中华民国时期称为国语)作为标准语言,命语言专家在河北地区寻找和采集标准语音作为模板。
在制定中国通用语言的考察时,语言专家来到了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语音采集。专家一致认为,滦平方言的语音,符合标准语音所需要的“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的特点,适用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
专家认为,滦平话没有北京土话即京腔、京片子、胡同音的儿化、省字、尾音等异族(满族、蒙古族、东胡族的)外来语音习惯,比北京土话更容易学习和推广。
【附注】滦平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西部,处于京、津、辽、蒙的交汇点,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京承走廊之间,县城距北京市约165公里。
滦平地区有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此地是中原通往北方草原以及辽西地区的咽喉要塞,历史上先后有肃慎、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渤海、女真、蒙古、满、汉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商周到战国时期此地主要为隶属东胡的山戎人的生存区域,山戎在滦平历史延续七百年以上,留下了山戎文化的大量遗迹。汉代此地属于渔阳和右北平郡,此后这里主要是鲜卑、契丹人等北狄及东胡人活动的区域。
滦平于清代(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方正式建县。滦平在清代是皇帝往来北京与承德皇家避暑山庄的必经之地。因此满清皇家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御路五条、行宫八处、敕建庙宇八座、官驿四所,其他各类遗址、遗迹及古建筑360余处。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四位皇帝秋狝避暑往返此区域230次,其中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最多,均在90次以上。
满清入关后,曾经驻军滦平。康熙时大量满洲移民进入滦平殖民垦殖。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及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都在滦平建立“口外庄田”。因此此地当时流行正宗而腔圆字正的满清旗语。开滦的这种旗人语言,是后来民国之“国语”以及普通话的前身。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会议召开,确定将河北滦平话定位为普通话,作为普通话样板向全国推广、学习。
1955年,确定该语音为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民国的“国语”(承袭于清朝官话)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年2月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这就是现代普通话的来源。所以,普通话实际上还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并不是华夏民族自古而今一直沿用着的古老语言。
那种动不动就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去为别人的外国语言寻根找源的做法,可谓滑稽之至也!
(2019-08-31)
文章来源于何新文史,作者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