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元帅,却鲜少指挥打仗,靠什么获得毛主席的认可和器重?

2022-12-19
作者:希锐 来源:陶然纪公众号

  1927年秋,一支受挫的革命起义部队,收到上级的紧急通知,说到湖南省浏阳县的文家市集结。

  这支部队,当时在龙门。龙门到文家市,路途坎坷,多是崇山峻岭,少有村落人烟,粮食得不到充分补充,蚊虫藏于草木之间,这让行军变得很不方便,部队里的不少人,还染上了疟疾。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少人经受不住严峻的考验,开小差离开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人性往往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支撑,放弃几乎是一种必然。

  队伍里有个特务连,领头的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带着眼镜的青年,显得有些斯文,又有些青涩,身上的军装和他的眼镜搭配起来,乍一看,倒有些格格不入。

  他带着特务连,走在队伍后面,负责收容工作。比如,帮掉队的战士扛枪,扶着生病的战士一起走。

  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挽留,但效果似乎不太明显。队伍里的人员,一直在流失。

  面对这种情况,他有些颓然,不知道这支队伍会不会就这么散了。毕竟,敌人的包围从未停止,如果不能找到一个相对安稳的落脚地,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给,队伍散了,革命又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幸运的是,部队几经波折,终于还是到达了文家市。虽然队伍里人少了许多,但总归是到了一块能够稍微喘息落脚的地方了。

  尽管得到了短暂的休整,这位青年心里还是不踏实,毕竟,整个特务连也就七八十人了,未来该往何处去?不知道。

  就在迷茫感充斥全身的时候,转折来了。

  他遇见了一个人,谁?

  毛泽东。

  这位青年,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不过,对于毛泽东如雷贯耳的大名,可是早有耳闻。

  自打求学时起,他就曾大量阅读过毛泽东的文章,包括《湘江评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深受启发;他也了解到毛泽东为革命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如驱张运动、各种工农运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深受鼓舞。

  他之所以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虽然那时候他们素未谋面,也不很熟识。

  这位青年是谁?

  他就是多年以后的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罗荣桓。

  01

  罗荣桓,1902年冬,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家里兄弟姐妹一共8人,他排行第六,乳名宗人。

  后读高小时,一位国文教师看他长得魁梧,便取《诗经·鲁颂》“桓桓于征”之意(该句意思是大军出征雄赳赳,后一句“狄彼东南”意思为东南敌人要扫荡。),将其改名为“荣桓”。

  罗荣桓的祖父是位教书先生,他的父亲也曾当过几年老师,也许是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罗荣桓自幼就痴迷读书,有人开玩笑调侃,说他就是个“书呆子”,可他不以为意,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充实地过着每一天。

  1919年,罗荣桓17岁了,他告别父母,去了长沙读书。

  那时,他就读于谊群补习学校,后改名为协均中学。

  单说这所学校,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这所学校其中的一位创始人,大家应该就不陌生了。

  这位创始人名字叫柳直荀,没错,就是1957年的时候,毛主席所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柳”。

  柳直荀曾参加新民学会的活动,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深受革命进步思潮的影响。因此,他的许多理念,对于协均中学的校风和教学内容、方式,或多或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习,罗荣桓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必要性,认识到了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并积极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

  不论哪个时代,参与革命运动,都是有很大风险的。

  在长沙的一次反日爱国运动中,罗荣桓被列为“不法学生”,相当于被当地有关部门拉黑了,没办法,他只好被迫离开长沙回到家乡。虽然遭受到了挫折,但他并没有十分消沉,待局势相对好转,他去了北京,准备报考大学。

  1924年6月,罗荣桓考取了青岛大学预科班。

  那时候,他虽然深受革命思潮影响,但并未想过武装斗争,而只是单纯地想成为一名工程师,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不过,现实社会的毒打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这种想法,似乎并不太切实。

  当时的青岛,被日本人侵略、欺压,中国军阀做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包围工厂、枪杀工人,逮捕工会负责人……

  这些都被罗荣桓看在眼里。

  他开始明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靠实业谋生可以,但救国很难,因而,自己接下来的路,必须要进行一番调整了。

  1926年6月,罗荣桓从青岛大学预科班毕业。

  毕业之后,他一开始的打算,是想考偏革命性质学校,但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最终选择回湖南参加农民运动,他在信中对家里人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后,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武装斗争的洪流中去了。

  PS.后来在1927年4月,他进入武昌中山大学读书,遂了读大学的意愿,同时,也算是其革命进程中的一部分。

  他先是参加声讨夏斗寅、许克祥叛变的集会游行;再是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又在八七会议之后,遵照上级计划,进行通城暴动,当上了党代表;之后,便是参与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等到在文家市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罗荣桓已经投身革命有一年多时间了。

  本文开头说了,这时候的他,因为起义受挫,整个人是处于一种颇为迷茫焦虑的状态之中的。

  某天,毛泽东将部队召集起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开会,罗荣桓也参与了这次会议。

  他站在操场的人群中,看着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大神,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期待从中获取点什么力量。

  罗荣桓的期待没有落空。

  毛泽东说,革命总是要发展、要胜利的。我们现在力量虽小,但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我们这块小石头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因为老百姓在我们这一边,有了群众,就有了天下。

  我们要得到群众的拥护,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整顿纪律,对老百姓的东西,一个鸡蛋也不能拿,一根禾草也不要动。只要我们和群众结合在一起,就会如鱼得水,立于不败之地……

  毛泽东这番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符合实际、一针见血的讲话,如同一束暖光,照进了罗荣桓的心里,洞开了缠绕在他心头的阴霾。

  也许,这种感觉,就像罗荣桓年少时,阅读毛泽东写的文章一样,振奋人心: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创刊词)

  他开始从焦虑和迷茫中走出,决定沿着毛泽东所描绘的这条革命道路,坚定不移地追随向前行进。

  不过,对一个人表示深刻的认同和追随,嘴上说说很容易,听了一番演讲一时兴起地想想也容易,但真正实际做到,且做到位、做到底的,就鲜有人矣。

  罗荣桓不一样。

  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还很好,一做,就坚持了一辈子。

  02

  从文家市离开后,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罗荣桓成为当时我军最早的7个连党代表之一。

  军队中的党代表,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军队中的党代表,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军队战斗任务顺利完成,设置的一个岗位,以加强党对军队领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组织教育工作。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这些工作看起来颇为繁芜丛杂,似乎也无足轻重,短期之内不像打仗那样,能取得多么明显的成效、亮眼的成绩,一句话,缺乏及时反馈,让人等得着急。

  但,罗荣桓却完成的非常出色,他充分地贯彻了毛泽东关于军队建设的种种理念,执行到位,落地有成效。

  何以见得?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罗荣桓就注意做好政治宣传工作,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连队党的建设上面。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那就是:

  凡是要求士兵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罗荣桓很少对战士们发火,主要还是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却鼓舞和影响战士们,而不是像很多军阀兵痞,只会空喊口号,甚至打骂士兵;

  打仗冲锋时,他也不会退在后头,而是身先士卒,多次负伤也无所畏惧;

  撤退时,他则负责在最后面掩护;

  行军时,他也一如既往地帮伤病员扛枪;

  宿营时,他每晚要查铺,还会逐个将士兵们的被子盖好;

  物质生活上,他要求官兵一律平等,并注意士兵委员会监督,做好财务管理,公布账目,甚至分发物资时,也是先战士后干部,同时,干部和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精神生活是上,也许,因为有过之前队伍严重流失的不堪回首的负面经历,罗荣桓特别注意观察战士的表现,在行军间隙,他还经常与战士们唠家常;

  ……

  这些事情都不是白做的,当然,也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罗荣桓根据实际情况,发自内心,真诚地去推行的。

  正是因为这份真诚,罗荣桓很快便受到了许多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充分地熟悉了每一位战士的经历、家庭和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发展新的党员,更好地管理队伍,进行党的建设,充分落实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所构想的“支部建在连上”的理念。

  罗荣桓曾说:

  “陈独秀不重视军事工作,甚至反对军事工作,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致使后来党代表都被赶出来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党的基础……

  毛主席提出支部建立在连上,小组设在班排,与群众直接联系,这对于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起了决定的作用。”

  罗荣桓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要是他到过的部队,一经指导,面貌便很快焕然一新,整个队伍不仅状态满血恢复,凝聚力大增,战斗力也相当“爆表”。

  就拿当时部队里的八连来说。

  罗荣桓到任之前,连内除了连长、一排长和班长,剩下的,还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而且,队伍里还出现了相互排挤的情况。

  罗荣桓到任后,没有一下子就进行改变,而是先做调查,再开会议,传达精神,接着就是自己带头先做到,并将之前做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八连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应用和调整。

  他甚至还请毛泽东来连里讲话,因为毛泽东讲话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战士们都爱听,且深受启发和教育。

  后来的战斗中,八连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长期没有一个逃兵,成为了井冈山中一支重要的中坚突击力量。

  和林彪搭班子,也是如此。

  有一段时间,罗荣桓担任红四军政委(团一级之上的党代表)。当时,因为性格关系,林彪与其历任的众多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

  但,罗荣桓来了之后,局面则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门心思扑在部队建设上,将政治工作、军事训练、供给工作等做得井井有条,这让林彪可以一门心思地研究指挥作战,二者之间,不仅不容易发生冲突和摩擦,而且,相互配合得还算默契。

  对此,毛泽东很高兴,他说: “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你看,这就是政治工作的威力所在,这也是罗荣桓的厉害之处所在。

  看似没有指战员亲自指挥打仗那么酷炫、那么直接、那么热血,那么风光,但,没有做好政治工作的队伍,注定是一盘散沙。

  指战员的意图再好,调不动兵,遣不了将,光杆司令一个,何用只有?

  同样的,如果只有好的政治工作建设,缺乏高水平的指战员,打起仗来,也是后继乏力。

  须知,指挥千军万马,与背后的细水长流,二者一定是相辅相成的,都很重要,要协同发展,要辩证地去处理,而不能割裂地去看。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支队伍里坚实的大树主干,那么罗荣桓就是从这主干中延伸出的有力枝干,充分地汲取主干的营养,更好地开枝散叶、发展壮大。

  要是换到现在,罗帅大概率会是一名顶级的互联网社群运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运营工作的诸多方面与政治工作太像了。

  拉新;促活;转化;增加用户对社群的粘性、参与感和认同度……

  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且看起来颇为细碎繁杂,容易做了这头忘那头,还抓不住重点。

  如果哪个环节做不好,这个社群很有可能陷入内耗,诸如胡扯闲聊、互相对骂,进而走向混乱,最后干脆弄得不欢而散,进而回归寂灭。

  飘过的,都是负面情绪,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有什么意义呢?

  但,运营高手们,往往不会将社群导向这样糟糕的结果。

  他们能将这些看似细碎繁杂的事情,纳入到一个清晰的动态调整完善的框架之中,并基于这个框架,将整个社群弄得有声有色,甚至碰撞出许多新的价值、新的火花。

  所以,如果想做好社群运营,不妨学习借鉴下罗帅开展政治工作的经验,相信会有所启发获得的。

  扯远了,说回来。

  罗荣桓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口皆碑,参加革命数年,成长进步为了优秀的红军党代表,这自然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这种注意,在古田会议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03

  1929年末,罗荣桓作为优秀的红军党代表,参加了毛泽东召集的会议,也即著名的古田会议。

  那时候,毛泽东刚刚重返红四军前委不久,在开会前,就召集了罗荣桓等党代表,要求他们做好准备。

  从会前、会中到会后,罗荣桓全程参与了其中,并积极反应部队情况,对于废止刑罚、反对打骂士兵的问题深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可以说,罗荣桓所作出的这些努力,为古田会议上所形成的决议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强调对这份决议案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这份决议案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红四军建军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让红军彻底区别于旧军队,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在这件事情上,政工出身的罗荣桓功不可没,他也因此而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实至名归。

  有一次,毛泽东曾和某位同志散步,罗荣桓正好从一旁走过,毛泽东指着罗荣桓,赞赏道:

  “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这句话看似简短朴素,但实则厚重深切,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本人的充分认可,表达了对他做出的出色工作和贡献的充分认可。

  能得到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罗荣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是加深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认可和信任。

  什么事呢?

  那是在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之后。

  当时,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被一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领导者所排斥,这就造成红军中很多干部的调动变得相当频繁。

  主干被动摇,自然的,相紧密联系的枝干也会跟着被动摇。

  许多拥护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干部都被调动了工作。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罗荣桓也接到了调令,从一军团离开,到江西省军区当政治部主任。

  表面上,没有说是贬谪排挤,实际上,就是如此。

  当时,同样受到错误批判的谢唯俊,听说罗荣桓来了,便约了井冈山时期就一起参加红军的江华一同前去探望,顺便也互相沟通,交流交流,倒倒苦水,宽宽心。

  之所以找到罗荣桓,是因为他们知道,罗荣桓是坚定拥护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多次与错误路线进行着坚决的斗争。

  而且,罗荣桓就像个交心的大哥,心胸开阔,和他一起,无话不谈,而且,罗荣桓不仅不会不耐烦,还会认真仔细地倾听你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你一同商量……

  这样的好朋友,请给我来一打,求之不得,寻之不复。

  可以说,罗帅能把政治工作做好,绝不是空穴来风的。

  在我看来,他的性格形成,很可能跟小时候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他从小痴迷读书,又有当教员的长辈,所受的教育也相对十分先进、完整,同时,还有报国的远大志向,这种种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他这种既有原则性,又能看得开的性格吧。

  只可惜罗帅哪里都好,唯独身体不太好,60年代初期就早早去世了,让人唏嘘感叹。

  说回到探望的事情上来。

  谢唯俊和江华找到了罗荣桓,向他诉说自己心中的郁结。罗荣桓充分地表示了理解,但也提醒他们,谨言慎行,因为万一被人抓住了把柄,局面可能更糟,更没法挽回。

  罗荣桓说: “我们有意见归意见,工作还是要尽量做好,要尽量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作用。”

  你看,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

  我们知道某些事不对,但当前的情况下,既然咱们凭一己之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那为何要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呢?为何要一味地怨天尤人呢?为什么不去做好当下能做好的事情呢?

  也许,自己在做实际事情的时候,没准,现状本身,也就慢慢好转了呢?

  罗荣桓说到做到。

  那段日子里,扩红时(招募新红军),他坚持使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踏实推进艰苦细致的工作,帮助参军的年轻人切实解决家里的实际问题,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简单说来,就是充分地替战士考虑,这本身,就是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须知,没有后顾之忧,才可放手一搏。

  罗帅是懂人性的。

  同时,他也坚决反对强迫命令、形式主义的做法,与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这就是他自身原则性的充分体现。

  他还带着当时少先队总队长张爱萍等人到兴国、瑞金一带调查研究,总结扩红经验,这些经验,最终还形成文章,发表在了当时的《红星报》上。

  在罗荣桓的正确引导和推进下,扩红工作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这也获得了中共中央的大力表扬,”在各种小册子、会议与报纸上解释、宣传他们的工作经验,教育全党同志。”

  看到这,你会不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毛主席遭受挫折时,不也有类似的表现吗?

  是啊,顺境中不骄傲,逆境中不躺平,这一点,罗帅跟毛主席真的很像很像。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对于罗帅来说,毛主席是值得追随一辈子的优质偶像,那么对于毛主席来说,罗帅就是堪得大用的优质铁粉。

  后来,毛泽东回忆这段沉浮过往的时候,说起罗荣桓,不禁感慨道:

  “我倒霉时,他也跟着我倒霉。”

  表面上,这句话没说一个字的认可和信任,但话里话外,却处处饱含着毛泽东对罗荣桓深深的认可和信任。

  这种认可和信任,不断地得到巩固强化,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器重。

  什么是器重?

  在我看来,所谓器重,就是领导对下属更为高度的认可和信任。

  敢于委以重任,这比一般的认可和器重,可是超出许多层次的。

  如何体现?

  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当年底,罗荣桓率领师政治部出发,于1938年初到达晋西南马牧村,与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会合,开始着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本来一切进展还挺顺利,可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乌龙事件。

  1938年3月1日,林彪率领115师司令部部分人员,骑着缴获来的洋马,穿着日本军大衣,路过某地。当地有阎锡山的驻军。某哨兵误以为是日军,开了枪,打中了林彪,索性没有伤及要害,但要休养,接下来的指挥工作,得换人进行了。

  换谁呢?

  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荣桓。

  当天的24时,毛泽东和参谋长滕代远联名致电罗荣桓:

  “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

  不过,由于数小时前,集总(八路军总部)已经决定由陈光代理师长,并报告了国民政府军委会,故就还是执行集总的命令。

  但,115师的全面工作,仍旧由罗荣桓负责,后来,他当了115师的政委,干起了老本行,做军队的政治工作,与陈光配合默契,让115师保持了林彪任师长时的势头,取得了更多的战绩,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让人刮目相看的劲旅。

  还有一次比较经典,那是在辽沈战役的时候。

  那时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明确指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以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罗荣桓在仔细分析东北形势后,说:

  “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另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一条腿。

  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会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

  毛主席坚决主张先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不得不说,罗帅与毛主席之间,很多时候,心意真的是相通的,这或许就是彼此认同理解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默契吧。

  虽然毛泽东的电令已发出,但由于蒋介石从关内开始增兵到葫芦岛,这让林彪有些顾虑:

  “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两桌客,怎么办?”

  他愈发地开始担心犹豫,毕竟,辽沈战役不是闹着玩的,规模之大,稍有不慎,很可能满盘皆输。为此,他不同罗荣桓商量,便向毛泽东发了电报,表达了回打长春之意,功锦决心发生了动摇。

  这时候,林总需要一个能帮他下决心的人。

  如果毛主席在场,那这个人应当是毛主席,但毛主席并不在场,这个人,就变成了罗帅。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荣桓代表的,是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是中共中央的意志。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军队离不开政委,离不开政委体系。

  罗荣桓严肃地对林彪说: “101(林彪的代号),是不是给军委发了报,考虑回师打长春?”

  林彪没有否认,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虽然罗荣桓对林彪的这种做法十分生气,但政工的职业素养,让他还是尽量保持冷静,耐心地劝说道:

  “为了打锦州,中央是三令五申,现在还不容易把几十万部队拉到锦西,锦州的外围已经肃清,部队官兵战斗情绪高涨,忽然又不打了,干部战士会怎么想?”

  参谋长刘亚楼也说:“我同意罗政委的看法,还是打锦州好。”

  到这时,林彪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轻率了,他遂调整策略,还是决定坚持打锦州。

  锦州一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的胜利,彻底关上了东北的陆上大门。

  就像被俘的国军将领范汉杰说得那样: “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辽沈战役最终取得了圆满胜利,在决定锦州一战是否要打的事情上,罗荣桓功不可没。

  而后,罗荣桓又随四野挥师南下,解放了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这是多年以前,国文老师给罗荣桓取名的来源,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认可和殷切希望。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句话,在多年以后,竟变成了事实,学生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也算是一段美谈了。

  同样的,毛泽东认可、信任、器重罗荣桓,而罗荣桓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这份认可、信任和器重。

  这本身,其实又成就了一段佳话。

  04

  在了解了罗荣桓元帅的一些故事后,有人不禁会说,罗帅很厉害,也很幸运,能够遇见毛主席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材,跟着一起干革命,不仅革命事业取得了最终胜利,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要是我能遇见毛主席这样识人善用的领导,该多好啊……

  我觉得,发出这样感叹的朋友,也许其实是想问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该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器重?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结合罗帅的故事来看,我觉得有3点很重要。

  首先,你要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坚持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有些朋友说,你这也太理想化了,有多少人能做到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呢?

  但我想说的是,热爱,决不仅仅是停留在所谓的感兴趣、所谓的觉得挺喜欢这样的浅层面。

  在我看来,这些本身都是“伪热爱”,真正的热爱,是一种你为之付出几乎全部精力,也在所不辞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热爱的事物,是那种你愿意为之奋斗努力一生也无悔的东西。

  你不用刻意去找,也不要静态地去理解,而是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尝试调整,逐渐地去发现。

  在我看来,年少的时候,热爱的事物往往是会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加深,这种热爱才会慢慢稳定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去发现它、运用它、成为它。

  罗荣桓早年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革命道路,更没想过自己擅长做军队的政治工作,会参与人民军队的创建,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这一切,不都是在实践中,才会逐一显露出来的吗?

  其次,在从事自我热爱事业的基础上,找到一位你充分认同,且值得追随的领路人,并虚心学习之。

  如果说前者更多是指向内在的自我成长,那么后者,则要让我们放眼外部世界,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

  罗帅运气好,遇见了毛主席。但我们大多数人,难得有这样的好运气,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找所谓的领路人,不要单单局限于线下。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这么多优质电子书资源、这么多优质社群,里面总有能让你获益匪浅的领路人。

  我们要积极地寻找、积极地发现、积极地沟通、虚心地学习,但不要盲信,不要盲从,不要盲动。

  你永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领路人并不能将你变成他们的附庸。他们,只是你人生路上的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助推器。

  也许,我们可能与领路人们一辈子也不得相见,但,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我们的人生,是有深远影响的,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最后,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用自身的实力去吸引他人的认可、信任和器重。

  热爱的事业,会充分地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实践,不断调整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找到领路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相应的,我们的实力也在增强。

  实力增强了,你会吸引许多人的注意,也会无形之间得到许多机会。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只不过,这里的穷和富,主要指的是实力的弱和强罢了。

  罗帅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各项事务的推进有所成效,实力提升,被看见,是早晚的事。

  当然,这也跟他当时的身处在一个相对透明向上的组织中有关,以及,他能幸运地与毛主席一起并肩作战,这也是能被认可、信任、器重的重要原因。

  诸多的因素,相互作用吧。

  当我们认识并做到到了这些,机缘到了,我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器重,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吧。

  05

  文章的最后,我再和大家聊聊罗帅是如何读毛选的,朋友们可以作个参考。

  1961年初,林彪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当代思想的顶峰,对毛泽东思想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对此,罗荣桓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

  “带着问题学,就是要到毛选中去找答案。这样提不适当。比如两口子吵架,发生了问题,如何到毛选中去找答案?还是应当学习立场、观点、方法。”

  “所谓带着问题去学毛主席著作,决不能只是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千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房。”

  “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当代思想的顶峰,那就是没有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是一样的。马列主义向前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嘛!”

  “学毛著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要好好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

  “如何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对毛著引证要认真负责,不能不理解就去引,只当作招牌。”

  “要防止借宣传毛主席来突出自己。”

  “毛主席的文章很少引证马克思、恩格斯怎么说的,但他讲的是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

  ……

  罗帅关于毛选的诸多观点看法,真正的做到了实事求是。

  其实,不仅仅是读毛选,罗荣桓元帅本身,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革命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旧是。

  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难怪毛主席会说:

  “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

  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难怪在罗荣桓元帅去世的时候,毛主席会几天几夜不能安然入睡,甚至,还写了那首著名的《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今年11月26日,是罗荣桓元帅诞辰120周年;

  而今天,是2022年12月16日,是罗荣桓元帅逝世59周年的日子。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凌晨时分。

  我没有诗,也没有酒,仅作此微文,深切怀念之。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