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向警予
近期,听闻一部由刘毅然导演执导,著名演员胡静主演的讲述向警予一生的电视剧已经制作完成。该剧以作家舒新宇撰写的同名传记文学为底本,为了能尽量还原那段历史,剧组转战湖南、上海、法国等地拍摄,最后在向警予曾经远赴留学的法国顺利杀青。在法国拍摄期间,法国国家电视三台还对该片的拍摄进行了相关报道。为了尽快完成这部剧作,剧组中的人员们殚精竭虑,尤其是主演胡静女士,因为她是挑大梁的领衔主演,戏份最多,为了能不至于拖延拍摄时间,更是通宵达旦,常常工作到很晚,表现出了惊人的工作热情与决心。也许这就是她本人对向警予这位革命年代的优秀女性表示敬意和哀思的方式吧。
说到向警予,可能不少人会比较陌生,但其实这位革命先辈在不久前刚刚在一部著名影视作品中露面过,这部影视作品就是于2017年上映的献礼片《建军大业》。在《建军大业》中,除了毛泽东、朱德等开国元勋们,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在 “四·一二”之后,和毛泽东等少数清醒者同样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向警予。虽然她露面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让笔者产生了不小的好奇,在那个妇女地位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20世纪20年代,向警予是如何成长为拥有如此洞察力和威信的共产党人的呢?
生逢乱世,立志报国
1895年9月4日,在湖南溆浦的一间四合院中,一个女孩诞生了。这个新降生的女孩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于是她的父母就将她的乳名取作“九九”。后来,“九九”被家人起名为俊贤,再后来她有一个天下皆知的名字——向警予。向警予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她的父亲向瑞龄早年是一个小商人,但因为有些天才,被当地的一家大商铺的老板看中,做了管事,后来向瑞龄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商人。
因为自己的经历,向瑞龄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并因为生于清末这个列强轮番入侵中国的时代,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很多固有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虽然他并不是社会学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并没有多么高明的见解,但是他至少知道,一味的固守“老传统”是绝对不行的。
向警予是幸运的,因为他虽然出生在一个充满愚昧与贫困的时代,却出生在了一个开明的富豪之家。向警予又是不幸的,因为他虽然出生在了一个开明的富豪之家,却出生在一个充满愚昧与贫困的时代。向警予出生时,正是《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那一年,随着甲午战争以清王朝的惨败告终,自“洋务运动”以来,满清的统治者们编织的“同光中兴”的鸡毛外衣被炮火和刺刀撕得粉碎,最终以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这段闹剧般的所谓“中兴”。
山河破碎、国家不幸,但幼年的警予则得益于家庭的庇护,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在父亲和兄长们的疼爱下一天天长大,因为警予聪明伶俐,所以自幼便开始从父亲和兄长们那里学习文化知识。警予八岁那年,溆浦终于开设了第一家新式小学,而向警予也在家人尤其是大哥向仙钺的支持下,成为了这所小学的第一个女学生。因为在那个时代,女子上学还并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女子上什么学,长大了反正是要嫁人生孩子的,最多认得几个字就行了” ,这种想法依旧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
在学校里,向警予努力学习,并积极锻炼,尤其擅长体操,被称赞“文武双全”。也就是在学校里,习得越来越多文化知识的向警予,开始立志要做一个“伟人”,改变中国当时的落后面貌。
1911年,也就是向警予16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腐朽堕落的满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了。向警予自幼便从大哥那里听到过不少有关革命的事情,孙中三、三民主义早就深深印入了她的脑海,如今听闻辛亥革命成功,向警予更是踌躇满志,希望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付出一份努力。
为寻真理,远赴法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向警予也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了一个大姑娘,又从一个大姑娘成长为一个敢做敢为的女中豪杰。虽然向警予越发成熟,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也已经灭亡多年,但是有些事情却依旧令她迷惘——为什么满清灭亡了,民国也建立了,社会却并没有多大变化呢?
虽然自民国建立以来,很多过去没有的事情出现了,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有了些许变化,但这种变化却缓慢得令人窒息。1916年,向警予回家乡溆浦办学,意图实现“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结果学校刚一建立就遇到了“招生难”的困难。虽然民国了,但是很多孩子的家长依旧认为“女孩子上学,让人笑话”“男女合校,好说不好听”,虽然在向警予的劝说下,很多家长最终都改变了想法,将或者八九岁、或者二十多岁的女儿送到了学校来,但仍旧时不时地有些家长慌慌张张地跑到学校来,要将自己的女儿领走,一问之下,十有八九都和“男女合校”有关。这在现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当时却始终笼罩在“不体面”的阴影之中。难怪鲁迅先生要讽刺那个时代:“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了。
然而这与另一件事相比,这还算小事了。有一天,在向警予带着学生们做早操时(那时就已经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早锻炼了),向警予发现一个女生的动作趔趔趄趄,于是她赶忙前去察看,结果发现这个女生竟然裹脚了!向警予急忙将这个女生扶到办公室,解开了缠在脚上的布条,并在当晚就造访了这个女生的家。在女生家中,向警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女生的母亲停止为女儿裹脚,并动情地说道:“我们现在让女娃们受教育、学文化,就是要教她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要让她们堂堂正正地做人,还要一起改造这个让女人们吃了许多苦的世界……”女生的母亲被向警予的真诚所打动,发誓今后再也不为女儿裹脚了。
其实,这位母亲也并非心狠手辣,而是因为虽然到了民国,但各种封建残余势力依旧控制着中国社会。在很多地方,“革命”对社会的改变也仅限于“砍头变成了枪毙”。而在向警予的家乡,即使有向警予这般开明人物传播先进思想,并一度取得不少成绩,这一切美好仍不免最终成为无根之萍。
1918年的一天,向警予接到噩耗,与她情同姐妹的朋友兼同学淑玉因为被家庭逼婚,最终服毒自尽。原以为满清推翻了、民国建立了,一切都能改变,结果女性却依旧被封建礼教所残害!所压迫!原以为女性认了字、读了书、上了学,就能改变以往被压迫的命运,结果却还是只能以死抗争!现实的残酷和好友的去世,令向警予开始审视,到底“教育救国”能否成功?即使能成功,这个国家的女性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迎来解放呢?种种疑惑和不解,最终催生出了向警予出国留学的念头。
当时,一战刚刚结束不久,一战的战胜国法国因为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亟需青壮年人口填补巨大的劳力缺口,便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在中国招揽留学生前往法国。消息传到中国,众多青年学子们纷纷报名,有的甚至倾尽所有,只为了凑齐留学法国的花费。在前往法国的众多青年中,就有向警予和她未来的丈夫蔡和森。
1919年12月25日,向警予在上海登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船,前往那片诞生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伟大思想家的土地。去法国之前,向警予还专程拜访了当时在上海的孙中山,。对法国充满了幻想,那时的法国既是自启蒙时代以来欧洲文明的中心,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强大国家,据说那里还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地,种种光环加诸在法兰西的大地上,令来自遥远东方的向警予充满了幻想与憧憬。
但等到向警予踏上法国的土地,并亲自接触到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的时候,向警予深切地体会到了憧憬与现实的差别。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虽然国力强大、傲立列强,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国内的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理想中的民主制度并没能解决法国国内越发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愈发尖锐的国内矛盾,政客们虽然言辞中充满悲悯与慈爱,但他们大大的肚子、合身的西装、高高的礼帽与那根考究的拐杖则昭示着他们的真实面目。冉阿让与沙威的对立并非只存在于小说中。
留学法国期间,向警予的思想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她开始认识到,即使先进如法国,依旧是一幅“富者如在天堂,贫者如坠地狱”的景象,绝大多数的法国人民的生活,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并无太多不同,而广大法国女性得日子,也并不比广大中国女性的日子好到哪里去。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民众的生活都处于极端困苦的状态之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地解放人民呢?
最终,向警予将目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在与丈夫蔡和森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里,向警予努力地读完了法语版的《共产党宣言》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于是她发现,中国和法国虽然国力强弱差距极大、地理环境大不相同,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境况却并无根本不同,而这背后是中法两国甚至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境况类似的国家都采用的一个相同的制度——私有制。
1920年,向警予撰写了一篇名为《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的文章,并敏锐地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并主张应该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帮助女性抚养后代,换言之就是建立“公有制”来解放广大妇女。随着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和对法国社会的近距离观察,向警予的“马列主义救中国”的信念越发坚定。1921年,因为种种原因,向警予动身回国,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回国入党,宣传革命
向警予回国后,很快便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性创始人。在回老家探亲并将自己与蔡和森的女儿交托给家人照顾后,向警予毅然决然地投向了革命与民族解放的事业。向警予创立了《妇女周报》,宣传女性解放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得当时中国妇女界的欢迎。
1923年,向警予前往上海组织工人运动,因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并不普及,很多工人文化极低,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认识,要想让工人明白深层次的道理,首先要让他们有基本的文化水平,于是向警予在上海组织工人运动的重要方面,就是创办工人夜校。
因为向警予是女性,有多年办学经验,又在留学法国时勤工俭学参加过劳动,所以很快就与女工们亲密起来。向警予将革命道理和解放思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给女工们, 也让越来越多的女工认识到了团结与斗争的重要性。此外,向警予还积极帮助女工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哪位女工有了难处,向警予都积极帮助解决或组织募捐活动以帮助困难女工,经年累月下来,越来越多的女工团结在了向警予周围。
民国时期的女工们,境遇十分悲惨,微薄的工资、超长的工作时间、工头随意的打骂,仿佛成了缠绕在女工们身上的燃烧着的铁链一般,令女工们痛苦不堪。而长期以来女工们因为缺乏组织、文化较低,没有阶级意识,也很难形成合力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相比之下,资本家们却相当地“团结”,“你不干,有人干”“爱干干,不干滚”几乎是每一个资本家的口头禅。而以往部分女工组织起来的罢工,也因为规模小、不团结和资本家们的分化政策而归于失败,罢工失败后,资本家们还要“秋后算账”——开除“闹事”的女工,长此以往,女工们只能被迫认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但向警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她让越来越多的女工们团结了起来。1924年1月1日,上海丝厂女工协会成立了。
女工们的团结,让躺在安乐椅上的资本家们坐不住了,“泥腿子们要造反不成?”,于是他们又拿起“分化瓦解”的老办法来,破坏、瓦解业已形成的女工集体。资本家们发现,参加女工协会的有一大半都是江淮地区的女工,于是便串通起来,将各大工厂中的江淮女工开除,试图用“地域矛盾”来破坏女工们的团结。
面对资本家们的反扑,已经被组织起来的女工们再也不会被种种卑鄙与恶心的伎俩所欺骗和蒙蔽了。她们团结起来,举行了大罢工。罢工在上海的各大工厂中爆发,并明确提出,如果不能满足恢复工资(事前资本家曾以种种理由降低女工们的工资)、恢复工时(事前资本家曾大量要求增加工时)、释放被捕女工(事前资本家曾抓捕了部分参加罢工的女工)、恢复工会的四大要求,罢工就会持续下去。最终经过十多天的罢工和上海各界对女工的声援,资本家们被迫同意了工人们的要求,罢工取得了胜利。
但正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和当时统治中国的反动军阀相比,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是太虚弱了。1923年,军阀为了镇压工人的罢工,制造了“二七惨案”,惨案暴露出了反动军阀的残忍与强大,并证明了单纯依靠城市中的工人无产阶级,是无法与反动军阀们对抗的。1924年,在苏联的牵线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结成了革命的同盟,史称国共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
上海惊变,苦撑危局
“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口号,而在这口号的宣传下,无数励志改变中国局面的人们团结起来,集结军队,发动北伐,以势如破竹之势扫荡军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击败吴佩孚、孙传芳等大军阀,曾经不可一世的“东北王”张作霖也只能退回关外,在北伐军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中瑟瑟发抖。但好景不长,1927年4月12日,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了。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大肆抓捕共产党员、杀害革命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同年7月15日,汪精卫也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让共产党人的生命立刻陷入了危险之中。这些人中,自然也包括向警予。于是向警予被迫从公开转为地下,开始从事地下活动。
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下,形势异常严峻,但向警予并没有退缩,也并没有被剧变的形势冲昏了头脑,她依旧冷静睿智地分析时局,并给陷入迷惘的共产党员们提供指引。后来在湘赣边界与毛泽东一起发动秋收起义的卢德铭,就是在向警予的指引下前往湘赣边界的。当时,中共湖南省委要求卢德铭带着自己的警卫团前往广东与南昌起义部队汇合,但当时警卫团尚在江西修水,从江西到广东,山高路远不说,一路上一定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自己一个团的兵力怎么可能安全到达广东呢?拿不定主意的卢德铭乔装来到武汉,意图得到向警予的帮助。
了解了情况的向警予,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卢德铭此时前往广东不切实际,不如前往湘赣边界,与在那里准备秋收起义的毛泽东汇合。向警予还拿出了3000银元,以支持卢德铭和这次起义。最终,卢德铭辗转回到了江西修水,并带着部队与毛泽东汇合,发动了秋收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篇章。而在这一过程中,向警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幸被捕,光荣牺牲
如果向警予可以安然地活到1949年,相信一定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她的卓越能力和广阔视野一定可以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1928年,因为叛徒出卖,向警予不幸被捕。向警予被被捕后坚贞不屈,令国民党反动派无计可施,最终他们为了杀一儆百,选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杀害向警予,以起到所谓的震慑作用。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
向警予的一生尽管十分短暂,但却并没有虚度光阴。他曾经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而教书育人,开启民治。曾经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四处奔走,团结群众。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为迷惘的革命同志指明了方向。而她的死,也再一次证明了反动派的残暴与无耻和共产党人的无畏与坚贞。正如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所写到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其实,本文只是介绍了向警予短暂与辉煌一生中的几件事情,向警予三十三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也并不是一篇几千字的短文就能概括的。但笔者相信,在看过这部剧作后,人们便可以对向警予有更加立体的认识。而在今天这个时代,牢记革命先烈的事迹,不仅是对过往的追思,更是对今天的人们的提醒。提醒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提醒今天的共产党员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辛与那尚未达成的崇高理想。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革命烈士向警予,并愿电视剧《向警予》早日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