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谦:毛泽东主席为尼克松的题字浅析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松首次访问新中国,实现了他所说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我们握手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访问,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赠送给毛主席4件礼物:瓷制天鹅、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松本人的名片和高脚酒杯。毛主席回赠了锦缎包装的200克“大红袍”茶叶。同时,应尼克松的请求,毛泽东主席手写一幅书法作品,送给尼克松,上面写着“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12个字。毛泽东主席给外国领导人亲笔题字,这似乎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毛泽东主席作为饱读诗书,博通古今,学养深厚的杰出领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外交场合的题字,显然不是率意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深刻含义的。但迄今对这12个字的解说并不充分。据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一次会议上曾表示,尼克松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那么到底应当如何理解毛泽东主席这样一幅具有时代价值的题字的含义呢?本人才疏学浅,不揣冒昧,谈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要理解毛泽东主席的题字,必须首先了解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对新中国已经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敌视、包围、遏制、封锁和武装禁运,力图将新中国一举扼杀在摇篮里,中美全面断绝了一切联系。在这20多年里,新中国不但彻底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罪恶企图,而且在与美国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国际战略大三角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而美国在与苏联的博弈中,却渐趋下风,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为了改善美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被动态势,尼克松政府多次发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毛泽东主席敏锐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契机,果断地做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推动小球转动了地球,促成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毛泽东主席的题字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写的,题字可以说是对中美关系的历史总结,也是对现状的描述和对未来的期盼。
老叟坐凳。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白头老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老叟”,即白发老人。尼克松访华那一年,毛泽东主席已入耄耋之年,而尼克松不过59岁,整整相差了一代人。作为长者,毛泽东主席自称“老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谦逊态度。
从新中国成立至尼克松访华,20多年来,在极其复杂的国际斗争中,毛泽东主席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扎根中国大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坐看潮起潮落,卧听风声雨声,纵横捭阖,指挥若定,把握时代的脉动和和历史前进的航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对推动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也不例外。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既表达了坚如磐石的无产阶级立场,也显示了不卑不亢,不急不舒,对于打破坚冰,推动中美关系早日正常化,所具有的充分耐心和信心。
嫦娥奔月。尼克松敢于突破历史的禁锢,不远万里,从大西洋来到太平洋,从西半球抵达东半球,飞越大半个地球,与中国领导人实现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尼克松的中国行对世界的震动几乎可以与嫦娥飞天一跃对天庭的震动相比拟。特别是由于中美相互对立与隔绝长达20余年,美国人对中国的陌生程度,或者说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偏见和仇视,所造成心理距离,不亚于地球人与月球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对尼克松跨越太平洋鸿沟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勇气,毛泽东主席无疑是十分赞赏的。
走马观花。尼克松从2月21日抵京,到2月28日离开,在中国一共逗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显然对从未接触过中国的尼克松来说,要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了解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具有无限魅力的中华文明与东方价值观的风貌是不可能的。这是需要尼克松毕其一生来探索的永恒课题。所以毛泽东主席坦率地指出,尼克松一个星期的访问充其量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希望尼克松能以这次访问为起点,进一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在这里毛泽东主席以博大的胸襟,向尼克松以及全世界友好人士发出了热忱的邀请,对以尼克松为代表的美国人民,表达了进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长期友好的真诚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