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安源调查研究及其意义

2021-07-05
作者:李京 来源:激流网2021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毕生倡导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在领导和发动自1921年秋逐渐兴起到1930年历时近10年的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以此获得了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从而作出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一、深入劳苦大众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几乎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革命生涯,在革命的早期,他就倡导深入民众的底层进行调查研究,他说:“吾人如果在现今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调查,及研究。”[1]p476因此,在作出将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这个重大抉择之前,毛泽东就先后多次赴萍乡和安源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

  1920年11月下旬,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身心疲惫年仅27岁的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这一问题的思索,沿铁路第一次踏上了萍乡这块工运处女地。毛泽东最早对萍乡产生兴趣,是在1915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刊印的《明耻篇》上了解到的,当时年少的他还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感言。

  毛泽东这次到萍乡,本来是从湖南长沙到醴陵县考察地方教育的,但是从他在萍乡的活动情形来看,并未在醴陵停留,而是顺路乘火车一直到达了萍乡。到萍乡后毛泽东深入到城市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大约停留了一个星期,可以说在萍乡的这一个星期,是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发生巨变,并产生新的飞跃的一星期。在得知萍乡当年闹春荒时,当地的农民和城镇贫民自发聚集起来,一齐到财主、商绅家“吃大户”,也叫作“吃磨饭”的情况后,毛泽东热情地在1920年12月23日写的《告中国农民》一文中称赞道:“萍乡今年这件事,也是中国农民觉悟的一点曙光。……有了这道曙光,青天白日就要随着来的。”可以说这次的萍乡之行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影响和震动是很强烈的。

  1921年7月,浙江嘉兴的南湖,一个将要改变整个中国历史命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党开始了在中国大地上的风雨历程。在那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把组织产业工会作为“我党主要目标”,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随后又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作为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1921年8月,参加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带着任务回到长沙后,着手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和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并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湘人特点和“救中国自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的湘人气概,开始了他的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工人人数只有200多万,主要是从事采矿冶炼、纺织、海运及船舶制造的产业工人。在哪里发展产业工会,找到开展工人运动的突破口呢?毛泽东这时想到了与湖南东部接壤的被誉为“江南煤都”的安源煤矿,安源煤矿(原称萍乡煤矿)是20世纪初我国江南最大的煤矿,早在宋代就有采煤的记载,清末,采煤炼焦业已很发达。1898年,清朝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大举采煤炼焦,并于次年1月动工修建株萍铁路,1905年通车,路矿两局合称安源路矿。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和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当时的安源路矿,是全国十大厂矿企业之一,它的兴衰与发展干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1921年秋,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的公开身份前往安源实地考察。40多年后,一幅在“文“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再现了毛泽东在那秋风习习、落叶飘扬的秋季,身穿蓝布长衫、手拿红油纸伞、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第一次来安源深入工人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开辟安源工人运动的情景。

  毛泽东当时是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的,住在他的同乡、安源煤矿西平巷二段段长、人称毛师爷的毛紫云家中。毛泽东这次在安源大约考察了一个星期,安源煤矿的许多工作处都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嘈杂的洗煤台、炼焦处、锅炉房,他热情地和工人交朋友,拜工人为师,和工人兄弟打成一片;阴暗的矿井下,他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探询工人微薄的收入,倾听工人的心声;低矮潮湿的工棚里,他接过工友递来的“竹脑壳”烟筒,边抽烟边同他们话着家常,叹息着他们的困苦;破旧的工人餐宿处,他和工人吃住在一起,亲口品尝如“猪狗食”的饭菜,查看工人穿的“千层衣”,盖的“油渣被”,了解他们对苦难现状的想法。在工人感伤自己命运不济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资本家剥削压迫的结果,只要我们自己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就能够解除痛苦与压迫。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工人讲了许多深刻的革命道理,使工人明白了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当年陪同毛泽东下矿井的老工人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井下和他们谈话时有关小石头的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小石子,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很多小石子,用石灰凝结在一起,结成一大块磐石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得紧,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4]P971毛泽东的话语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安源工人苦难的心,工人们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迷茫中找到了出路!

  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回忆当年的这次安源之行时,曾由衷地感叹道:“当年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之后,总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革命者了,可哪知道一去煤矿和工人打交道,由于自己还是一副学生腔,先生样,工人不买你的账。我们也不知道怎样做工作,现在想起来真有意思,成天只知道在铁轨上转来转去,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后来想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了过来,思想立场还没有转变过来嘛。一个人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立场转变了,才会认为我们要自觉放下架子,拜工人为师。也真灵哩,后来我们和工人一起聊天、谈心,工人同志才慢慢地和我们接近起来,心里的话才愿意和我们讲。……”[2]毛泽东在安源考察的这一个星期里,对整个安源煤矿的生产规模、经营情况、经济状况、人文历史等做了详尽了解,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从中明确了革命的方向,找到了开展工人运动的切入点。

二、注重阶级状况分析

  毛泽东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将对人口成分、阶级构成、阶级状况、力量对比和对革命的态度等的调查作为他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认为:“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3]P113可见,弄清各阶级状况及彼此关系是毛泽东革命时期调查研究的直接动因。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在安源的调查研究中首次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因而弄清了当时安源各阶级的构成状况,了解了安源工人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从而使他制定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广大的安源工农群众,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安源是当时中国产业工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是蕴藏着无限革命潜力的地方。毛泽东通过在安源的调查了解到,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资本总额为2000万元(旧币),工人及家属约有10万之众,是当时官僚买办资本中最大的工业企业。作为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号称江南第一煤矿的安源路矿,是旧中国的一个典型的重工业企业,尽管它当时已经采用了机械化生产,但主要还是靠大量矿工的手工劳动,因而该企业雇用了大量工人从事生产,“全矿雇佣工人凡一万二千余人,窟内矿工六千余人,机械工千余人,余则俱为洗煤炼焦,运输及各项杂工”[4]P114。这些工人多来自两湖与江西地区,其中“矿工却湖南人居多,湘潭、长沙、醴陵等县约占大半,本地也不太少”[5],因此来源地区主要集中于湘赣交界处,工人的地域性情明显,亲情与乡情较重。同时在这万余名工人中几乎均为男性,女工绝无;除少量机械工人为技术工人外,几乎均为非技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据1928年11月出版的《湖南清乡公报》记载:“安源工人除萍乡土著外,大都来自醴陵、浏阳、湘潭、长沙、衡阳、湘乡、吉安、莲花各县,湖北人居少数。”[6]一方面大多数工人来自附近各县的破产农民,因而与农村的联系更广泛直接。当时安源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听说安源好赚钱,一来就是好几年,想回家去看父母,身上没有盘缠钱。”[7]P16另一方面,企业处于农村和山区之中,许多人并未完全脱离农村,农闲时便到矿上做工,农忙时又回到乡下务农。因而工人与农民的联系更为密切,便于结成亲密的联盟。因此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安源路矿工人一旦被我党组织和领导起来,将是一支“团聚一处,声息相通”,“团结力十分充足”[4]P116的革命生力军。

三、善于抓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安源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抓主要阶级矛盾的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P322。

  安源路矿,当时在中国、尤其是在湘鄂赣三省和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政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就其社会矛盾状况来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典型,就其所处的湘赣两省边境的地理位置来说,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深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安源工人,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悲惨生活。当时安源工人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正是中华民族受苦受难的典型缩影。在安源考察期间,毛泽东了解到,安源工人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每半个月才休息一天,例假休息不给工资,工人为生计所迫,有的打连班,一次应得连续工作24小时。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每月约70块钱(旧币),而工资每月仅3块钱,最多不过9块钱。安源的矿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劳作,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用具,全都是赤身裸体,仅自备一条约三尺长的蓝布,在井下包在头上,出矿井时用来围身、洗澡。采煤工作面通常很低矮,工人无法直立,只能蹲着或侧躺着挖煤。挖出来的煤靠人工拖运。井下巷道和工作面因通风不良,温度很高,工人们常在摄氏三十六七度甚至更高的温度下作业,安全设备差,工程质量低,冒顶、穿水、瓦斯爆炸等事故经常发生,工人的人身安全毫无保障。在和老工人的交谈中,毛泽东得知,1908年12月的一次煤矿事故,工人死了100多人;1917年8月12日一次事故中工人死了90多人;1920年1月的事故中,工人死了约40人。煤矿当局规定,死一个工人发抚恤金16块钱,而当时买一匹马则要50多块钱。

  为了管理和约束工人,矿局设有法庭、监狱,并豢养矿警,工人毫无人身权利,经常遭到工头、职员、矿警的打骂,稍有反抗就会被关进监牢受尽拷打与折磨。“安源工人工作既如是之苦,压迫既如是之重,待遇既如是之虐,剥削既如是之深,故‘组织团体,解除压迫,改良待遇,减少剥削’之口号一出,即万众景从,群焉归附”[4]P116。据此,毛泽东分析道:“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种压迫……而那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别的任何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8]P644

  毛泽东通过在安源的调查研究发现,安源工人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曾不断地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经历了由零散到有组织、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包括破坏机器、同工头清算工资、罢工、捣毁洋人住宅、痛打华洋监工、驱逐外国不法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直至参加1906年12月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充分体现了“安源路矿工友性质俱十分激烈,不畏生死,重侠好义,极能服从”[4]P116的特点。安源工人的抗争与起义,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嚣张气焰,但由于这些抗争和起义都是自发性、无组织性的,最终均遭到反动势力的镇压,所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安源表现得十分突出。

  毛泽东对安源路矿的调查研究实践,使他亲身体验到安源路矿工人的痛苦生活;真切而深刻地了解到安源工人的阶级结构、主要矛盾、思想状况;充分认识到安源这个在贫困农村包围中的工业重镇所迸发出的喷薄力量。在这里,毛泽东初次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在对安源工人运动的调查研究当中,使他的革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确立安源路矿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为他在日后的革命斗争中传播革命思想,点燃革命火焰,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发挥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周世钊信.毛泽东早期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1990.

  [2]郑洞国与毛主席[J].上海:《文汇报》1985-01-13.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

  [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

  [6]安源工人之生活状况[N].湖南清乡公报,1928-11-02.

  [7]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歌谣歌曲选[Z].萍矿工人报社,1985.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