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为国舍命日月同光的毛岸英
闲来读《三国》。长坂坡一战,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燕人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吾父李刚!谁敢动我?”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百姓言:冀之李刚,称霸一方。今日相逢,名不虚传。”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吾父李刚!谁敢动我?”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身又喝曰:“动又不动,判又不判,拘我于此,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不是每一杯牛奶都是特仑苏,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叫李刚!电视剧《毛岸英》讲述了毛岸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留学苏联、参加卫国战争,到陕北劳动、下乡土改、相识思齐、进京扫雷、工厂锻炼、回乡省亲,最后奔赴朝鲜、光荣牺牲,让观众看到了主席长子那种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幸福、为了世界和平而不惜舍弃家庭幸福、舍弃宝贵生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毛岸英是在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第二次战役发起的当天牺牲的。彭德怀在当天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钟头。电报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深知这对主席的打击会有多大,他不愿在主席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一九五一年元旦过后,一月二日,他才把电报送给主席看,杨尚昆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得胜(主席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使用的代号)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
一九五一年三月,同乡少年时期的老友周世钊问起毛岸英为什么要上前线的问题,主席回答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在主席逝世14年后,1990年,工作人员在清理主席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主席单独整理收藏的一个箱子,箱底里有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主席巾,主席瞒着所有人,将这些物品整整珍藏了26年,这是他儿子毛岸英留下的最后的遗物。
电视剧《毛岸英》的剧本是根据毛岸英妻子刘思齐的口述回忆录完成的,毛岸英牺牲了,主席安慰刘思齐,他用古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劝慰刘思齐明白为什么岸英的遗骨没有运回国。当刘思齐守寡12年坚不再嫁时,无奈之中,主席让二刘思齐去劝她。谁想到她道出的“心结”让主席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刘思齐说:“岸英瞒着我去了朝鲜,再也没有回来,我最后连他的尸骨都没看到,连他的墓地都没去过,怎么可能考虑再婚的事?!”为了这对夫妻的情深意笃,也是为了自己的“疏忽”,主席双眼淌下了不多见的泪。后来,主席主席安排秘书陪伴她们去朝鲜为岸英和长眠在那里的志愿军烈士们扫墓。临行,主席拿出自己的稿费为他们每人置了身新衣服,并嘱咐说:“你们去看望岸英,这是我们家的私事。不准用公家的一分钱;不要惊动朝鲜的同志;住在大使馆里;也不要呆得太久。”刘思齐在完成了这个心愿以后,才听从了主席的劝说,与一位空军干部结婚。60年过去了,她一直都在心里留着毛岸英,电视剧《毛岸英》能够拍摄完成,对她而言,是了却了一桩夙愿。
导演刘毅然说:“主席给岸英捉虱子,岸英帮主席洗脚,这些故事情节95%以上都来自思齐大姐的真实回忆。”剧中的毛岸英天性率真、阳光又有些可爱,待人十分热情。有一个场景是他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离别时迅速在刘思齐脸颊上亲了一下。“这不是瞎编的,他从14岁到24岁,在苏联呆了十年,有很多苏联人性格里的奔放。”刘毅然说。还有一幕,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下飞机后冲向主席,紧紧拥住父亲还把他抱起来转了几圈,“这是我们根据毛岸英的性格再创作的,思齐老师也说极有可能。”
刘思齐回忆说:“岸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当美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半岛、威胁中国安全时,岸英主动请缨参战。当时岸英被安排在志愿军总部工作,但他却要亲自到前线带兵打仗,为此还托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帮他向彭老总说情。岸英是一个勤学好问、刻苦自励的人,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不以主席的儿子自居,把自己视为普通一兵,同车一起上前线的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团职干部,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地方干部;按规定团职干部应该吃小灶,他却和大伙儿一起在食堂吃大锅饭,哪里有困难、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只闻吾父是李刚,未闻主席是吾父。同是官二代,做人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有人说,主席派儿子上前线是为了给儿子镀金。就算是这样,也总比送自己的儿女进机关、下商海、倒买卖、赚大钱要好吧?
毛岸英的死,确实与志愿军司令部的疏忽有关。1950年10月28日主席在关于赞同聚歼伪一、六、七、八师的部署给彭德怀、邓华的电报已经提出:“你们指挥所应速建坚固的防空洞,立即修建,万勿疏忽。”1950年11月24日关于准备随时扑灭空降敌人给彭德怀等的电报中指出:“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此电发出后第二天,志愿军领导机关即受到敌人汽油弹袭击,正在作战室值班的毛岸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彭德怀也向主席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简称)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彭德怀传》)
彭是猛将,打起仗来虽不至赤膊上阵,但对自身的保护确实是不那么在意的。毛岸英之死,固然不能深责于彭,但主席的内心深处不能没有阴影,否则也不会在1959年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是没有后的”这样的话来。毛岸英的死对于历史进程影响着实不小。虽然他也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大方向,但某些人亦不能不有所顾忌也。不过,死了他一个,还有后来人,有人大骂世袭制度,殊不知阶级力量对比不变,官二代接班就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那么二代又红又专,总好过又白又不专。用价值体系去衡量历史,循名而责实,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可笑的境地。主席曾说:高级干部的子女不管好,“总有一天要犯罪的”;“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李刚之子,不就是明证吗?
然而毛岸英及所有志愿军战士的牺牲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这话说得何等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