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4+4”或董小姐丑闻这么简单,而是特殊人群“定制学制”
关于“4+4”和董小姐的事大家还在议论。老脾气,我还是静静的看和听,看看同伴是什么看法,朋友们是什么议论,再说。
这两天听的最多的是为特殊人群“定制学制”问题――这可是个大事情,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叫“一国两制”!
难道不可以这么说?
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不公,有身份认同上的原因,有财产拥有上的原因,有个体差异上的原因,甚至还有两性差别方面的不一而足,但是人们尽可能追求制度上的完美和理想,追求规则上的公平;
在所有这样的制度和规则中,“学制”无疑是最最重要的一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通过刻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亦能出贵子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也为我们民族拥有有如此之高的国际地位奠定基础。
这几天网络纷扰,是否存在“定制学制”问题?我们没看到涉事方天协和医院等出来澄清,更没看到我们最大的主管机构出来澄清――这么大事你该出来澄清,我们这个国家到底存不存在“定制学制”?
当然存在一个“命名”与“事实认定”的边界问题,事情弄清楚之前不必过激,但你主管机构总得出来走两步平息平息吧?
所谓“命名”问题,他就是事实上的“定制学制”,但他死活不承认,而是用一连串的“名词”、“术语”、“称谓”等语言上的讨巧糊弄过去,等待风平浪静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所谓“事实认定”问题,他不存在这么一种制度或规则,但在事实上存在这种行为或现象:
你比如举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目睹过一个景象,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每星期一到几个特殊日期校区就停满轿车,甚至溢出校区停在了校区外大马路上,上海等地也这样的,一打听知道这是公司老板来“上课”了,他们当然是来学习充电,补充知识的,这是好事,值得肯定和鼓励,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就是来获得硬核证书的――诸如“硕士”、“博士”、“博士后”。
这事从头到尾充满争议,巨大的“不公”给在校生带来心理阴影,后来逐渐收尾,今天大概都进入历史了;不过以我今天的视角,当时无论如何也还没达到制度设置上的“定制学制”,而是利用了某些制度设置上的空隙钻法律的空子,或者利用一下政策空白;
以我今天的视角,这事已经过去成了历史,并且局部不公而对我们民族整体益处大于害处,不必再追究台面上还拿着“伪证书”的那些人了,可以仿“灭烛绝缨”和“官渡烧信”故事,但是近日沸沸扬扬的“4+4”和董小姐的故事就不能不了了之了!
首先得厘清“命名”上的事还是“事实认定”上的事,这都得相关单位和主管机构出来详细道明。
大路不平众人铲,大厦将倾众人扶,尤其出身寒门的“贵子”和“精英”门都应该出来发声说两句,不能上车前嚷嚷着“等一下!”,一上车就咆哮起来“快开车!”
【文/道一人,作者原创投稿,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