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与工人是“大厨”与“食材”的关系吗?
电视剧《破晓东方》第26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到荣毅仁家吃饭时说:搞生产就像烹饪一样,工人是食材,老板是大厨,政府是调味的佐料,三方合作就能搞好经济。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陈毅当时的原话,但我认为今天在电视剧里借陈毅的口说出这样的话是非常不妥的。
建国前夕,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个方针概括为“四面八方”方针。
据人民网-党史频道2019年3月25日转载北京日报发表的《“四面八方”:旋闻新策动春雷》一文介绍:据时任太行区党委书记的陶鲁笳回忆,1949年4月15日,毛主席接见陶鲁笳、冷楚、周壁,谈话时讲了“四面八方”的方针政策。5月3日,陶鲁笳在太行区党委会议上作了口头传达。而毛主席最早提出“四面八方”方针则是他4月10日之前同上海商业界代表谈话时提出来的。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理革命根据地经济中公营经济与私人经济、雇佣劳动者与民族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其中,“劳资两利”是指建立起劳资双方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两利的新型关系,从而既改善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提高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教育广大工人从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保障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团结和监督资本家按照政策规定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劳资两利”政策,解放初期我们党对雇佣劳动者与民族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定位是“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两利”的关系,资本家要“改善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提高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工人则要“保障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团结和监督资本家按照政策规定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
可是,按照“工人是食材,老板是大厨,政府是调料”的说法,工人与资本家就不是“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两利”的关系了,而是“食材”与“大厨”的关系,“大厨”可以任意烹饪“食材”,想怎样炒、怎样煮、怎样炸、怎样蒸,都由“大厨”说了算。
此外,在工人、资本家、政府这三方中,政府也不是“调料”的角色,而是组织指导者的角色,如果政府成了“调料”,岂不是也可以由“大厨”任意使唤吗?
由此可见,“工人是食材,老板是大厨,政府是调料”的说法是不符合当时我党的方针政策的。
也许,电视剧《破晓东方》的编导者会说“当年陈毅就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尊重历史事实”。我认为,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即使当年陈毅是这样说的,但也不是在正式、严肃的场合说的,而是在几个人聊天中讲的,在这种非正式场合无意失言,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也是难免的。因此,这种说法并不能代表陈毅的本意。
其次,艺术真实不是原始真实,而是要提炼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特征的素材来塑造人物,而不是把上厕所、说错话等这些细枝末节和鸡毛蒜皮的东西都弄进作品里。电视剧《破晓东方》的编导者在影视作品中把这种明显不符合当时我党方针政策的说法借陈毅的口讲出来,只能损害陈毅的形象。世界上所有的人也包括我们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在非正式场合都说过不恰当的话,难道都要在影视剧里“如实”地表现出来吗?
第三,在当前情况下,说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大厨”与“食材”的关系,会引起广大劳动者的不满,非常不利于搞好劳资关系和党群关系。
我想,上面的这些道理,电视剧《破晓东方》的编导者应该都很清楚,他们借陈毅的口讲出不符合当时我们党方针政策的话,其用意何在?也许他们心里最清楚。
【文/阿华,本文为作者投稿188金宝搏体育官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