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余:美国大学校园“反犹学潮”学生们的诉求与官方态度
【4月21日,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紧锁的大门外声援被捕的学生】
这次反犹学潮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种族隔离撤资联盟”(Columbia University Apartheid Divest)、“学生支持巴勒斯坦正义组织”(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和“犹太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等组织联合发起的,目的是抗议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在那些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实施种族隔离、种族灭绝和占领巴勒斯坦中获利的公司进行金融投资”,示威学生表示,他们要继续抗议活动,直到学校满足他们的要求。
自从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发起抗议活动后,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在美国大学校园内愈演愈烈,从马萨诸塞州到加利福尼亚州爆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活动,要求大学切断与以色列的联系,并从涉嫌助长加沙冲突的公司撤资,而且他们还公开呼吁在巴勒斯坦的飞地加沙地带停火。
被抗议学生针对的公司包括亚马逊和谷歌,在与以色列政府签订的12亿美元云计算合同中,这两家公司也在其中。为以色列国防部和以色列民政部门提供服务的微软公司,以及从战争中获利的武器制造商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受到了谴责。
而纽约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学生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对以色列武器的所有资助,停止给他们任何资金来继续这场种族灭绝”。
在美国,一些大学拥有巨额资金,他们往往会通过投资获得更大利益,有些则是进行捐赠。哥伦比亚大学的捐赠超过130亿美元,一些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总额近500亿美元,包括成千上万的基金。抗议学生不愿意学校的资金被用来资助“海外炸弹”。
目前推动大学停止与通过投资以色列并进而在该国加沙战争中获利的公司做生意,反映了近年来草根阶层敦促美国组织抵制以色列公司的努力,他们强烈呼吁大学与任何推动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公司划清界限,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与以色列本身划清界限。
最近几周,一些大学的学生政府已经通过决议,呼吁停止与以色列进行学术合作,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法学院、罗格斯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学生团体已经通过了这样的法案。
【4月26日,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参加亲巴勒斯坦营地活动】
美国官方的态度
反犹学潮爆发后,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谴责“针对犹太学生和犹太社区实施暴力和人身恐吓的行为”。白宫猛烈抨击大学校园的“反犹太人”抗议行动,拜登政府宣布,将“积极”实施一项新战略来保护犹太人社区。
在4月21日的一份新闻稿中,白宫谴责了在学校、社区和网络上对犹太人实施暴力的呼吁。白宫的声明指出:“这种公然的反犹太主义是危险的,应该受谴责,这种行为在大学校园或这个国家的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立足之地。”
4月2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时,谴责抗议活动是“暴民统治”,并谴责了他所谓的“反犹太主义病毒”在全国的大学里漫延。他声称:“这样的行动令人憎恶,因为哥伦比亚大学允许这些无法无天的煽动者和激进分子接管了整个校园。”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求该大学的校长辞职。
4月26日,纽约众议员、民主党人里奇·托雷斯(Ritchie Torres)和共和党人迈克·劳勒(Mike Lawler)提出了《大学监督和法律更新授权偏见调查和问责法案》(College Oversight and Legal Updates Mandating Bias Investigations and Accountability Act),该法案要求教育部向任何接受联邦政府资金的学院或大学派驻一名“第三方反犹太主义监督员”。监督员将发布季度报告,内容包括“学院或大学在对抗反犹太主义方面取得的进步”,未能充分打击所谓的对犹太人的仇恨的学校将会被剥夺联邦政府资金。
尽管主流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联手谴责抗议活动,并承诺对参与者进行严厉惩罚,但民主党进步派成员访问了校园以鼓励示威者。4月25日,明尼苏达州众议员伊尔汉·奥马尔(Ilhan Omar)在哥伦比亚会见抗议者后表示:“与右翼分子的攻击相反,这些学生正在为和平和结束发生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而进行温和的抗议,我对他们的勇敢和勇气感到敬畏。”
【4月25日,在埃默里大学举行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中,警方拘留了一名示威者】
其实,美国官方最直接的态度就是阻止反犹学潮,逮捕众多参与抗议活动的学生。抗议活动发生后,一些美国议员要求警察、国民警卫队甚至美国军队来驱散抗议活动。
4月25日,美国佐治亚州的警察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里使用催泪瓦斯和泰瑟枪驱散了一个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营地。抗议活动的组织者称:“亚特兰大社区居民今天被胡椒子弹、催泪瓦斯和泰瑟枪不分青红皂白地袭击,仅仅因为他们在学校草坪上露营。”亚特兰大警察局确认使用了“化学刺激物”,但强调其官员没有“使用橡皮子弹”。
目前,已有近千名抗议者被捕,等待他们的有可能是严重的处罚。
(作者系沃德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沃德舆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