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与河南村镇银行,有可比性吗?

2023-03-14
作者:新华门的卡夫卡 来源:新潮沉思录公众号

简要回顾硅谷银行的暴雷

  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接管SVB(硅谷银行),FDIC是由联邦政府创办为银行提供存款保险的公司。在硅谷银行宣布破产(Fail)以后,FDIC负责整个破产银行的处置(Resolutions)。

  在处置中,联邦存款保险制度规定,FDIC首先需要足额支付每名储户上限额度为25万美元的存款保险。但如果存款人的存款额超出了FDIC的保险限额,那么就需要等待FDIC出售倒闭银行的资产再化解其债务后(比如先还欠政府的钱,缴税纳税),承担超出限额部分存款的兑付。

  FDIC接管的信息公布以后,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恐慌有所消退。那么,硅谷银行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会不会风险出现外溢呢,是不是一些自媒体们所说的那样,“一个新的雷曼时刻”?我们简要梳理一下。

  硅谷银行的问题,要从2020年因应新冠疫情时FED(美联储)开着直升机撒钱说起。读者朋友们想必还有印象,当时川普政府进行了规模惊人的财政开支,向市场注入了天量的流动性,以至于今天为了回收流动性,美联储今年的利率中枢可能会抬升到6%以上这个惊人的数字。不得不说,美联储用货币政策抗疫真的是一大发明,属于我们看不懂的社会科学。

  2020年下半年疫情的短期冲击消退后,为了确保经济恢复,美联储仍然进行QE投放流动性,并保持0利率很长时间。在这个时期,得益于各方面因素,也还没有看到通胀。科技股成长股的热炒,让全世界特别是美国硅谷的科创企业迎来了一波融资和投资的热潮,这使得这些科创企业手中存留了大量现金,于是这些企业便就近存入了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是北美前二十的大银行,要远比去年河南的村镇银行地位来得重要,重要得多。在量化宽松时期,硅谷银行的存款总规模由760亿美元上升到超过1900亿美元。

  我们都知道,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是上过会计学原理的人终生都不会忘记的基本原理。面对负债端资金的大量流入,SVB资产端可投资资金也快速上升。2020-2021年美联储还没有开始加息,如果把钱趴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上,年化只有0.1%的利息。

  那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储户存入货币,为了利润和偿付储户的利息,必须要赚钱啊,而此时硅谷银行手里已经拿了一千多亿美元的存款,怎么搞呢?硅谷银行选择了买入短期美债和MBS(抵押支持债券,即贷款银行将贷款进行拆分和标准化,变成证券产品卖给购买者,以分担风险)。

  从它自身披露的数据来看,2020年到2021年末,SVB增持了120亿的美债,原本持有40亿美债;同时增持了大约800亿美元的MBS,持有量从200多亿增长到了1000亿这意味着硅谷银行将一半的资产配置在了MBS上,这事实上是违反基本风险管理的原理的。与疯狂增持的MBS相比,硅谷银行手头的现金和准现金(包括超额准备金,回购,短债)的增长并不明显,2020年中为140亿,至2021年末下降到了130亿。

  由于硅谷银行的资产购买集中在2020-2021年低息期间,所以实际上他所持有的资产平均收益率非常低,平均收益率只有还不到2%。伴随美联储2022年的快速加息,这些低息时期购买的资产就出现了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这些未实现损失只要你不卖,就不会成为损失,因此往往被视作“浮亏不是亏”。

  问题是,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导致全球科创企业融资融不到,股价一直跌,但日常经营、研发投入还得继续,工资还得发,这就必须持续消耗银行存款。因此硅谷银行的存款自2022年3月触顶后就一直流出。2022年全年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特别是活期无息存款由1260亿骤降至810亿,大大增加了负债端的利息支出压力。

  特别的,由于利率上升的时候,美国市场的贷款人愿意慢慢偿还,而不是提前偿还,因此MBS的账期越拉越长,这导致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资产中流动性越来越少,最终选择出售资产,计提亏损。(原本持有到期的债券提前出售,就必须在当期计提损失)。硅谷的投行高盛看到了这个佣金机会,开始建议硅谷银行卖掉一部分美债组合,同时卖22.5亿美元的股票以补充资本金。这个主意,现在看来真是个馊主意。

  于是硅谷银行公告,计划出售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组合中的美债/MBS,出售规模为210亿美元。这部分出售的资产久期为3.6年,收益率为1.79%。出售行为会引致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股权融资募集22.5亿美元的资金。这些操作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同时改变自身的资产负债策略以匹配当前的高息环境。

  可是投资者和储户不是这么想的。市场普遍认为,抛售资产=高吸低抛,之前低利率时期抄顶买的固收资产现在市价下跌后抛售;那么明明可以拿到到期为什么不忍忍?说明负债端撑不住,因为负债端的成本已经随着联储加息变高了。一级市场本就已经风雨飘摇,客户又多是高科技、医疗相关的企业,需要烧钱,挤兑就这样发生了。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金融业的问题从来都是流动性问题,只在于流动性长期破产和短期挤兑罢了。对于硅谷银行而言,一方面他拿着客户的资产赚得少,还因为联储加息被迫给客户付高息,这就已经面临长期问题。这个时候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挤兑,一旦解决不了,就会死人。

  硅谷银行的管理层实际上有一些其他的选择,比如去拆借市场借,或者找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借,或者发债来满足存款流出压力,硅谷银行在当天的公告上也反复说明自己还“很有实力”,然而,储户和投资者似乎并不认可,大家普遍相信“屋千蟑”原理,硅谷银行的路演和出售寻求流动性,引发了巨大的流动性枯竭的想象。

  随后挤兑愈演愈烈,最终在短短几小时内,从出售资产,演变到寻找并购,并一度传出摩根大通将接盘,最终在数小时内硅谷银行就以破产清算告终。

  现在来看,挤兑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当它出售了210亿的资产并引发了18亿的损失时,市场恐慌实际上还没有出售的1000亿的资产所对应的150亿潜在损失,要知道,硅谷银行总市值也仅仅只有不到200亿美元。二是SVB的客户大多是科技企业,因此有93%的存款(一说96%)不在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内,很容易发生挤兑,不少科技企业高管在刚刚的12个小时里就纷纷表示要从SVB提取出所有的资金。

会变成“新的雷曼时刻”吗?

  那么,美联储是否可以在银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及时出手救助呢?答案当然是可以,正如英国央行出手为养老金兜底那样。可是,通过临时性工具提供流动性的问题在于“治标不治本”,因为目前美国货币市场中的中小银行流动性紧的问题是结构性的。

  根据2019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86%的超额准备金仅由1%的美国银行持有。仅四家银行就占美国超额准备金总额的40%。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需要结构性的流动性宽松,那么市场自然会联想到终止缩表并转向降息。

  那么如果联储不出手呢?那么很有可能出现融资市场进一步趋紧、存款竞争激烈且银行负债端成本进一步上行的问题。银行的短期融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倒挂的收益率曲线又会使得资产配置端无利可图。这最终可能会迫使联储调整利率、就像上一轮紧缩期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因此,因为金融稳定问题而判断联储可能会转向降息是很理智的——鲍威尔并不是那种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央行行长,在疫情前和疫情后的日子里,他治下的联储一直受财政部门以及两届政府的摆布,因此笔者认为他并不是那种强健坚韧之人。所以一旦情况继续延烧,很可能会让已经产生“直升机撒钱路径依赖”的美联储重新开动印钞机,而目前高企的联邦利率也是极好的管理工具。

  不过从事实层面来看,但即便到目前,硅谷银行的问题还只是单一问题,还没有发散成美国金融业界的系统性危机,就此联想到联储开始降息,还缺少进一步的证据。况且硅谷银行总持有资产约2000亿美元,目前需要计提的亏损大约200亿美元,和资不抵债还差得很远。

  (笔者写完文后,北京时间周日晚上美国财政部和联储决定对这些中小银行,特别是如SVB一样收存了大量创业企业现金的银行给予定向的流动性支持,拜登也表态美国政府要兜底)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美国金融业本身的过度发育,让风险深度串联、无处不在。最基本的风险管理理论告诉我们,风险既不会被消灭,也不会被隐藏,只会被转移。而美国金融监管层的挑战则在于,如何安抚储户特别是广大中小银行的储户,毕竟一旦储户真的不安于存款,开始争相提款,那么挤兑和银行破产,将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比硅谷银行五小时的破产,来得更快。

硅谷银行与河南村镇银行,两件事可以相提并论吗?

  不意外,就像之前美国俄亥俄铁路事件在国内引发讨论后,就有人拿出温州动车事件论证“中国也一样”,试图让国内网友不要讨论那样,硅谷银行暴雷事件引发讨论后,又有人拿出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来论证“中国也一样”,试图阻止国内网友对硅谷银行事件保持“过度关注”。虽然这些人可能没有关注过后续,目前河南村镇银行已经开始第七轮,50万以上储户的兑付,机构兑付也在一事一议进行当中。不过确实有必要借这两起事件聊聊中美金融系统之前的异同,以及未来不同的走向。

  我们在相关文章中写过,去年沸沸扬扬的河南村镇银行,其形式不过是通过互联网招揽储户购买理财产品,我们看到硅谷银行收到存款后可是直接用大笔存款购买了MBS。河南村镇银行的行为,如果以美国金融体系的逻辑和规范来看,应该是被定义为“金融创新”才对。而区区数百亿的村镇银行,规模上远不及硅谷银行的情况。

  如果从动机论上更扯一点的说,硅谷银行已经是美国金融界的“老实人”了,其负责人在美国属于金融稳健派的理念。而河南村镇银行可已经是中国银行界最“胆大包天”的。

  对于不关注金融的普通人来说,可能认识不到一点,之前蚂蚁金服IPO事件也好,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也好,本质上其实都是新世纪以来片面向美式金融体系学习产出的结果。

  这套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可以概括为“金融专业主义”和“金融自由主义”。

  我国的金融系统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转型而来的,它与自然生长的、美式的自由主义为核心观念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不相同,英美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英美的金融体系也是基本大同小异。

  而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从效仿苏联体制的计划模式在改革开放后转轨而来。

  经典的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中,金融可以被定义为不存的。斯大林甚至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转账卢布不是货币,这不免与现代经济学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苏联金融系统严重的先天不足也在休克疗法之时给俄罗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里先略下不提。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信贷的增长长期受各级政府控制,产生了很多恶劣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股市诞生之时一直到18大前后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股市总是摆脱不了权力媾和与变现,这样一种不甚光彩,甚至可以说是污秽的形象。

  随着后来深入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组织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我们逐渐确定了以美国金融体系“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为对标的这样一个总体思路,让金融体系从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的“信贷提现木偶”这个角色中摆脱了出来,实现了一行三会这样的专业机构的垂直监管。

  然而,通过这两天国内一些金融专业人士言之凿凿的“美国银行业完全市场化,倒了很正常”,“美国政府按制度办事,不会采取救济行动”,“嘲笑硅谷银行倒闭是没见过世面”等等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些金融专业人士眼里,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并非什么灾难,反到是美国金融系统的“先进成果”,而我国金融系统要学的东西还差得远。

  他们推崇的美国金融系统的先进之处到底在哪?说白了就是“金融自由”,让金融市场自行其事,政府机构从“审慎监管”到“尽量不管”。机构主要负责合规监管,轻视行为监管。所谓合规监管,如美国证监会负责发行审查和合规检查,现场检查,存款准备金率检查等由财政部授权给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只要金融机构的行为“合规”,就尽量不去管其合规行为下的真实目的。

  为什么如此相信市场?因为金融专业主义者们往往认为套利行为多了以后,自然会诱发市场反应,从而抹平套利空间。这是“市场万能论”的金融版本。

  像这次硅谷银行的事情,如果没有各方给联邦政府施加了压力以致政府出场兜底的话,那么消费者真正可行的自救途径就是繁琐冗长的集体诉讼。美国虽然有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这个机构,但它设在美联储之下,是宏观调控政策的辅助者,视野和行为不独立。总体来说针对金融行为的监管级别很低。所以这次硅谷银行倒闭之前的一些资金出逃,比如破产如此突然是不是有问题,就没有主责机构负责调查,因为行为合规。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这份号称充分吸取了“次贷危机”教训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为目标,大幅强化了金融监管,其中美联储被强化了最多的权限赋予。这充分说明,我国一些金融从业者心中那种“真正自由的”金融系统在美国也不可能完全存在。

  美式“大而不能倒",狠狠打脸了国内的某些金融自由鼓吹者

  不过仍然需要看到,受制于统治性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法案出台十多年后,我们仍然看到,美国金融机构对金融活动的监管仍然还是主要处在宏观审慎监管和合规监管领域,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不过聊胜于无。

  由于我国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对金融系统当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放任,但也确实通过专业机构垂直监管,审慎监管,合规监管大于行为监管的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然而,专业的人就一定能做好专业的事情吗?人很难不被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相关因素所俘获,所控制,所以单一的指望专业力量进行合规行为和监管,也同样存在问题。

  就以美国的金融情况来说,美国的金融业高度发达,这正是得益于美国体制充分鼓励人尽其能。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无论是何种美式金融创新,最后的结果都并没有消除或降低风险,只是将金融市场风险在更大尺度上进行搅动。

  而且,完全的审慎监管,重合规监管轻行为监管的思路是没有办法完全规避风险的。

  拿我国这些年举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规模越来越大,种类也日趋复杂。在规模日趋复杂的互联网金融业里,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有效信息不足,而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爆雷事件”和危害性风险也多与此有关。一般来说,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比普通消费者和投资人所掌握的信息多得多,能力也强得多。如果监管者仍然依托报表测算观察,坐在办公室里听取汇报,那么根本无法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

  如蚂蚁金服将其花呗、借呗等进行ABS销售,快速通关上市,就是利用各个监管部门只监管本行业时存在的漏洞,利用各监管部门间的死角进行的“监管套利”。(我们在前年的《蚂蚁的野心,妄想让谁来买单?》)一文里有详细梳理)。万达的内保外贷也属于监管套利。

因此,对于互联互通、混业经营的当下,信息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是具有决定性的。同时,互联网平台通过其便利性和平台的入口作用,抢占、挤占了部分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和份额。另一方面,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快捷的反应、便利化的应用场景,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和份额,也沉淀了巨量的资金,特别是阿里巴巴集团搭建的支付宝、淘宝-天猫商城、蚂蚁金服这一巨型平台,资金和商品、服务可以在平台内循环,某种程度来说这制造了很大的监管障碍和金融脱媒现象。

  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金融结构变动为证监会监管金融证券市场、银保监会监管资金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则通过设置“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成为“超级央行”,主导金融市场、金融秩序和金融监管牵头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

然而,这里仍然存在漏洞,事实上存在四个监管主体,银保监会,证监会,央行和地方金融监管。以河南村镇银行为例,央行的监管是宏观性质的,即只从资料数据上分析,“超级央行”的理论蓝图实在是力有未逮;银保监会主要稽查规模较大的国资银行,像村镇银行则主要交托给了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而去年夏秋以来河南纪检监察部门对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和河南银保监局的“一网打尽”,则多少说明了问题。

完全的专业主义,审慎监管,缺乏行为监管,放任市场自行其事,最后只会让金融系统变成独立王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鼓吹片面向美式体系学习,甚至为美式金融体系的核心思想张目的行为,就是完全错误的。

走向”双峰监管“

  正如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到的,“人,才是经济活动的核心”,现代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前进伸到了行为监管的范畴。行为监管的概念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泰勒的“双峰监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金融市场活动中,机构与普通消费者、普通投资人地位严重不平等,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称。

  所以金融业的监管应从维护金融稳定和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维护市场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则规范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确保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规范有序进行市场活动,不破坏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形成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维护。在“双峰监管”的概念中,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相对立,两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金融监管领域。

  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我们看到金融监管总局的成立,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改为辅助性,将央行作为金融市场调控部门,证监会作为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发行审核部门,而金监总局则成为完全负责的金融活动监察主体。在这里,央行进行金融调节和宏观审慎监管,证监会负责合规业务,金监总局是全流程的混业监管、行为监管。用实体经济的眼光来看,央行的作用是推动的工业部门,证监会的作用是发改规划审批,而金监总局则对标市场监管总局,进行全流程监管。

  从这里来看,无论如何,金融领域里我们已经走出了摆脱美式金融体系的第一步,走向宏观审慎监管、专业监管与行为监管并重。当然,新的改革刚刚启动,后续效果有待观察。

  金融业绝不应该被定义为普通的市场行业,或者普通商品,金融行业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是一种半公共半市场的特殊行业,对金融行业的治理、支撑和调控,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