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世源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三)
十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方向和三个派别
前面的讨论,使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有了明确的概念。同时我们也对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看,苏联模式的形成,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签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的特殊情况,为了应对战争、灾难以及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人所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计划经济模式,事实上它只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革命从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过渡模式。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到实现工业化这个时期内,苏联模式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但是,由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陷入了产权和工资制的误区,从而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错误地判定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从而使这种过渡模式不仅在苏联实现工业化之后仍然延续下来,而且还使这种模式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推广,这客观上就把苏联模式变成了一种错误模式,从而使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大挫折。
如果我们承认从社会主义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应对战争和灾难、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必然存在着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即改革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上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针对过渡模式的苏联模式,改革基本方向事实上有两个基本方向:
1,保留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基础,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劳权制度取代原有的产权制度;
2,保留产权制度,用与产权的制度相适应的私有制取代公有制,从而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很显然,前一个方向的改革,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完成,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后一个方面的改革,性质上已经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更改。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有这样一种理论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及其结构,只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及其结构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1984年的我国生产力情况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大多数企业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农业中主要生产过程靠人力畜力操作。正因为如此,所以要采用所有制的多种形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这是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作为我国所有制改革依据基本原理,而且理论界对这一认识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然而,这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按照这一理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不仅不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连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可以啊,因为主要生产过程以人力畜力操作特点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应该只有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吗?我们不是应该回到大清朝那样的朝代去吗?
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要不要否定社会主义革命?要不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甚至要不要否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针对原子能的、电子技术同牛拉梨、人锄地、肩挑手推同时的生产力不平衡状态,我们是不是要建立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来适应?
从上面不难看出,如果认真按照这一原理进行推论,我们就会走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去。
从16世纪到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了四、五百年,这四、五百年来,社会生产从手工工场到如今的网络时代,经过多次的技术革命,生产力水平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却基本未变,这怎么用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论去解释呢?还有,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千差万别,但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却都采用的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这又怎么用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论去解释呢?
由此可见,所谓的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完全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完全错误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确是生产关系,但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却并不是相对应的生产关系。我们知道,夫妻是家庭中的一种男女关系,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家庭中男女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吧?家庭中的男女关系,还可以是叔侄关系、兄妹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
从历史上看,一种新的所有制出现,常常是由某种社会变革引起的。例如,战国时代的秦国变法所引起的封建所有制的形成,在16-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引起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成等等。因此,对于十月革命引起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我们也必须把它看成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在20世纪之后,不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产生程度不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生,源于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的利益要求,这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要求是随着生产劳动从被支配地位到支配地位的转变发生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力中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资产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当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时,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从资产受益的要求转变为劳动受益的要求。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正是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结构特征一一即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结构特征决定的。
因此,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结构特征相适应的原理看,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程度不是太纯,不是太过,而是不纯、不及的问题,苏联模式的错误不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问题,而在于产权制度方面。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然表现为劳动受益的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不仅需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也必须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但是,苏联模式却没有建立劳权制度,而是建立了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由此可见,苏联模式的生产关系确实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虽然它建立了只有劳动所有者、没有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利益要求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又建立了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是产权制度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来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但却得出了绝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个认为是苏联模式的公有化程度太高,不适合生产力现在的发展水平,因而需要改革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另一个认为苏联模式的公有化程度不高不纯,它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对于劳动所有权的发展要求,需要改革的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不适应的产权制度。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这是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运用方法,即从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出发,脱离实际环境,相当然地把书本上的原理去套用现实的事物,从而到得的是完全与实际不相适应的认识;另一种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即从现实的实际和环境条件出发,从现实真实存在的相互关系中得出相应的认识。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而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又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其存在前提的,因此,当我们谈及社会主义生产力时,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在这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主义生产力而言,是前因与后果的关系,而不是谁都可以任意选择的结果。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质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是客观性的存在,是我们思考问题出发点。
理论界一直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左”和右的讨论,普遍的看法认为苏联模式的错误是“左”,是冒进,是革命过了头。而这一看法的依据,就是所谓的“公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错误原理。很显然,以这种错误原理所形成的所谓“左”的观念我们也是必须抛弃的。
从性质上来说,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就是消灭资产者及其产权赖以生存基础、体现劳动者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事实上为劳动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形成了所有制基础;但是产权制度,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是体现资产者当家作主和按资分配的制度。因此,苏联模式的所有制与企业制度是相互对立的。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的存在,所以苏联模式事实上它的产生客观上只是满足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对战争和灾难、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一种过渡模式。因此,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相适应的劳权制度一一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取代原有的产权制度。
但是,由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对正确的改革方向未能形成明确的认识。现实的国企改革实际上只是在模糊认识指导下的不断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改变苏联模式的三种改革理论和做法:
第一种改变可以称为创新派:即试图用适合国企特点的体制取代原有的国营企业制度。创新派改革的代表理论是蒋一苇先生的国企改革“三论”,即“职工主体论”、“企业本位论”和“经济民主论”;国企创新改革在时间上包括了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改革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的两个阶段。
第二种改变可以称为守旧派:即保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时又不改变产权制度,其所谓的改革是用股份制形式的产权取代原有的国家独资经营的产权制度。守旧派的改革理论就是股份制改革理论。守旧改革也就是所谓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在时间上从承包经营改革失败后到现在的改革,都属于这种性质的改革。
第三种改变可以称为改制派:即废除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私有化,从而形成我国国家基本制度的转变。改制派的理论就是产权经济学理论。自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包括很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都把目光转向了西方经济学,相当一部分人都成为了产权经济学的俘虏,这些被俘虏了的学者专家回过头来又大力宣扬产权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使政界的相当一部分人转到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上。改制派的理论与观念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迎合了我国政界和经济学界那些实权人物期望快速发财致富强烈愿望,从而使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迅速走向私有化。老百姓都不知怎么会事,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下子就都姓了私。
要解读1978年以来的国企改革,要解读1994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就必须了解从苏联模式出发的两个改革方向,我们就必须了解在实际经济改革中的三个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