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些人应该再学学《鞍钢宪法》
这几天国庆,我把国庆档排名第1的《万里归途》跟倒数第1的《钢铁意志》都看了,单论电影水平来说,还行吧,都在射程范围内。
但最令我遗憾的还是《钢铁意志》,这电影主要讲的就是2字:炼钢。因为本就出身工人家庭,所以看完《钢铁意志》也有种失望之感。
电影内容讲的很多,有谍战、爱情、炼钢等,但最重要最硬核的内容却没怎么拍出来,比如《鞍钢宪法》。
不过我也理解导演的苦衷,相比现在那些流量明星+阳春白雪,能歌颂工人、军人,回忆抗美援朝的,真的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拍这种戏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只能拍的不痛不痒,比较硬核的只能埋在细节里。
比如电影里有个情节,就是那会不是流行工人夜校么?厂长因为经常加班而迟到了说不好意思,老师回应“你也不用跟我道歉”,当时我女票有点惊讶“还敢这么怼厂长啊?”
这情节就藏了2个小彩蛋,1个就是工人夜校,当年是为了扫盲+普及知识,尽快提高工人知识水平,所以就搞夜校;下了班也别回家,就在隔壁厂房里架个黑板,大伙好好听课看书吧。
还有1个很重要的彩蛋,就是厂长也会参加劳动,有天赋的工人也会跟专家在一起讨论切磋,这变相是在说当年1个跨时代产物,叫“2参1改3结合”,即大伙都知道的《鞍钢宪法》。
何谓“2参1改3结合?”即:
2参:干部需参加劳动,
工人需参加管理。
1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3结合:工人、干部和专家3结合。
该法则旨在强调:落地实行民主管理,说人话就是,对基层工人充分放权,充分发挥工人创造力、积极性,把工人的命运跟工厂的命运直接关联起来,最后共享荣辱。
具体怎么做的?比如立厂后马上搞民主改革,先解决工人生活困难,但发现这生产进度还是慢,咋回事?深入群众后才发现,好家伙,原来老蒋那会的“把头”还在。
这个所谓“把头”按术语讲,是指老蒋那会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1套完整的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管理制度。
这种公司里面所谓高层基本都是“4大家族”委派的狗腿子,基层管理就叫“把头”,把头又叫工头或者包工头,这种“把头”那根本就不是正常人能当的,基本都是地痞流氓,恶霸村霸、邪教头子。
就是这种人渣在管理工人,那会工人进厂干活还要搜身。当年夏衍写的《包身工》写的就是这档子事。
后来我们打赢了老蒋,建国后第2年就公开宣布,要彻底废除这什么狗屁把头、搜身。历时3年经过群众运动,这群人渣该劳改劳改,该坐牢坐牢,拔掉这个毒瘤,工人就扬眉吐气了;当时有人管这叫“第2次解放”。
我个人以为,这恰恰就是《鞍钢宪法》的源泉之1。在共产党的认知里,所谓管理就是解决企业内部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玩意是企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搞什么企业管理这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彻底清除掉把头、搜身这种落后、傻逼至极的人或制度,发动群众,从根上直接瓦解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关系,那这就能极大解放生产力。
很显然,官僚资本主义又是极大束缚了生产力。比如那些把头们看不起工人,对工人非常粗暴,扇嘴巴子骂2句这都是“大善人”,所以工人们经常罢工闹事,或者偷零件出去卖。
反正厂子不是我的,
这零件你不偷我偷。
尤其日伪那会就更不多说了,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那工人就可劲偷零件,可劲摸鱼;那会你要是不偷零件不摸鱼,甚至怀疑你叛国卖国。
再后来有把头在也一样,工人还是喜欢偷零件。但到了建国以后,搞民主管理以后,工人又把偷的零件或者家里有的铁器装上车又排队给送到厂子里了,说是要支援建设,早点出钢,建设新中国。
同样都是那几波工人,
怎么差别这么大?
可鞍钢工厂建起来后又碰到了硬核的技术问题,比如当年鞍钢小型轧钢厂是一个旧式的轧钢厂,这厂子当时很多工序要靠手工人力,所以很不安全。
比如100 多公斤重的钢坯,全靠工人们用钩从1300多度高温的炉内拉出,这道工序很危险,因为在高温环境下,工人极易劳累,一不留神,就有被烫伤,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工人上班时家属都提心吊胆。
旧社会伪满统治那会,有一半的夹钳工人都会得职业病,烫伤的占 45℅。很多夹钳工人进厂时是健壮的小伙子,但不久就因烫伤、害职业病直接被开除出厂,也没有赔偿金。
旧社会的资本家那是不管工人死活只看利润的。
那怎么办?后来有位叫张明山的老工人,为了减轻轧钢工人工作中的危险跟痛苦,他搞了个“反围盘法”。
这个反围盘法在当时是项难度很高的技术,但厂长燕鸣作为干部全力支持张明山,援华苏联专家华西列夫又帮他突破技术难关。最后经过2年零8个月,专家、工人、干部的3方配合,把这玩意给倒腾出来了。
反围盘法推出后,产量提高45%,质量拔高6%,使用设备其寿命延长2倍,劳动力节省70%,还顺道给国家增产解决1321亿,最重要的是,根除了这项工作的烫伤等职业病。
这就是干部+工人+专家的“3结合”。
这种干部、专家、工人融为一体的局面其实也是客观原因所致,当时中央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以上干部,这些同志其实不懂工业更不懂什么冶金了,但他们都有1个目标:尽快出钢,出好钢,建设新中国。
我在有本回忆录看到作者对当时的工作热情曾如此提及:
白天没有功夫晚上读,出差时在路上读,在现场一面调查研究,一面拿着书本对照读。也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学习,50年代初转到工业部门而又没有学历、不懂专业的一大批干部,都是废寝忘食地学习业务。
...那时如果专门去找上过大学,学过专业的人去领导工业,是找不出几个的。这是1个历史现实,不能和今天相比。
毛主席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他说: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懂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架子。
就是这样,把干部、工人、专家所代表的资源、执行、科学全都串联起来,那战斗力肯定爆表。
同时干部去劳动,他就知道基层到底是个啥情况,工人参加管理,他就能扎扎实实上升到战略层面,参与工厂决策。
顺道所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乱七八糟,该改的全改了,废除那些有的没的。
以上即所谓“2参1改3结合”,再简单总结就是,把基层当人看,把劳动者当人看。
但遗憾的是,这套在客观上比较超前的《鞍钢宪法》被今天的职场管理大佬弃之敝屣。
说起来惭愧,我最早知道《鞍钢宪法》的并不是在书上看到,而是刚毕业时参加公司培训会,1个管理课老师把《鞍钢宪法》当反面教材,并放言“听员工话的公司,最后都倒闭了”。
在当时包括在现在主流管理界依然认为:基层员工是不可以参与公司管理,他们只知如何执行即可,把执行力贯彻到极致即可;这种思维也影响了我很长时间。
更遗憾的是,“2参1改3结合”这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被隔壁日本给摘抄了过去,日化后又反向输出中国,而被后来中国的企业家或小老板们奉为圣经。
比如70年代的丰田。
丰田生产方式其内涵核心是精益化,丰田强调是人本主义,把员工看成是宝贵财富,基于该基础进而推行3大原则:1、充分尊重员工;2、重视培训;3、共同协作。
怎么样,是不是看到了相似的影子?
从框架到细节简直就是换汤不换药。
后来他们这精益化还被上升到是种管理哲学。如果你详细了解《鞍钢宪法》后再去看后世日本人美国人为丰田写的马屁书,你的确也会有种老师看学生的既视感。
如我之前文章里提过的,今日国内私企里流传的管理法都是些什么?是签到打卡、KPI压力考核、末位淘汰、任务可量化、目标可视化、流程标准化、画饼,这些底层逻辑统统都是源于100多年前古典管理学家泰勒对人性的假设!
即泰勒他自己认为人是卑劣,是自私,是懒惰的,人只有靠皮鞭抽打,他才会去好好工作。
可悲的是今日的“职场精英”们逮着100多年前的古典管理学死命研究,对于实践了符合中国国情近半个世纪的《鞍钢宪法》想都没想,1句“过时”“不科学”就草草下了结论。
而隔壁其他国家却抄袭我们的经验,给转化成符合他们国家国情的方法论,最后又反过来输出我们,我们这边的职场人却去甘之如饴,拍手叫好。
但殊不知,有人吃了别人嚼过的馒头尚不自知,更不知最先蒸出这锅馒头的恰恰就是自己人。
如果你说《鞍钢宪法》已经过时,一无是处,可以,没问题,但请扪心自问,审视当下,今天很多私企的管理我就不提什么适合未来了,他适合现状吗?他适合内卷的现状吗?
否定过去是很简单的,因为“死人”不会说话,但别光忙着否定,现在的管理是否足够科学都尚需讨论。
有人说,鞍钢宪法灵感来源于对立面苏联的《马钢宪法》,这是变相走苏式路线,走不通!好,那我们以美为师就能走通了?
所以如何走未来的路,如何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这问题才更值得被重视、论证和实践。而搞透这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实现昔日工厂里那12个大字标语,叫: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