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分流下的焦虑:一个中等生的苦恼
“哥,你知道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可以改变教育制度吗?”听到还在广东读初二的表妹问这话,我愣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开口了:“我知道很难,但是我想试试。”看着一脸单纯和认真的表妹,我想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于是我详细询问了表妹的情况。
(一)普职分流
表妹今年14岁,在广东东莞上初二。早些年小姨一家外出打工并且在东莞定居,她也就从小在广东长大。虽然几乎每年过年都回老家,但是显然她早已经适应了广东的生活。因为距离远,平常交流不多,我对表妹的学习情况并不了解。但是就在今年,小姨一家突然如临大敌,对表妹的学习特别上心,甚至成为了一家的中心工作。在日常的视频电话中,小姨疯狂交流学习技巧,过年逢人便分析起孩子的成绩和升学的可能性,边说边敦促表妹认真学习。我询问才知道,目前表妹所在的地区严格执行五五普职分流,近一半的初中生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以表妹的情况为例,表妹所在初中800多人,大约只有400人可以升学读高中。当我问到表妹目前排名多少的时候,小姨说,300名左右。“大约?你们不知道具体的排名嘛?”据小姨介绍,原来东莞这几年双减政策落地,为了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已经不允许学校公布具体排名,而家长们为了知道孩子的成绩是否进步往往想尽各种办法向老师靠拢。有意思的是,上次考试表妹一同学的家长问到了排名,表妹因此推算出自己的排名。而这就意味着表妹处于升学机会的边缘。中等的成绩和模糊的排名方式无不挑动着小姨敏感的神经。作为一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人来说,她清楚地知道没考上高中意味着什么。为了保证表妹可以读上高中,一场升学保卫战正式打响。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负担
除了严格实行双减政策,表妹所在地区还试图改变应试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而这间接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表妹所在的东莞,中考改变了单纯应试的模式,增加了对信息、美术、音乐、体育等体现素质教育科目的考核。具体来说,它规定信息、美术和音乐三门课为必须要及格的科目,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丧失参加中考的机会,也就与高中无缘。而体育折合为60%算进总分。因此,信息、体育等科目的重要性一下子就体现了出来。这一政策体现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有利于引导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家庭条件和个体天赋存在隐性要求。信息课主要是电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像表妹家这样没有电脑的同学来说,信息知识抽象晦涩,基本只能靠死记硬背。而音乐课更体现对个人天赋的要求,音乐包括70分的乐理知识和30分的歌唱。前者基本靠死记硬背,后者除了勤加练习外,还需要个人天赋。据表妹说,她们初一到初三一共有6本音乐书,每本大约5-6首歌,考试时,随机抽一首歌,学生需要对着机器完整唱出歌曲,然后评分。一旦出现忘词、跑调或者音色不准的情况,评分将会很低。为了保证能够通过,需要熟练掌握每首歌曲。表妹说,她把所有学过的歌曲都放到了网易云的歌单里,有时间就循环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但是纯粹靠努力也许是没用的,唱歌也看个人天赋,表妹班上的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就因为天生的五音不全,唱歌过不去。再说体育,占比也很重,大家都很重视,表妹上次考砸了就因为体育比较差,因此这次她决心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为了提高800米跑步的成绩,现在表妹每天6点钟起床跑步。我说你真辛苦,她只是苦笑一下说没办法。
(三)猫鼠游戏
在严峻的分流压力面前,小姨一家焦虑不堪,表妹几乎丧失所有时间,苦不堪言,最后演变成父母想尽一切办法监督孩子学习、孩子想要抓住一丢丢课余时间休息的你藏我躲的猫鼠游戏。表妹其实已经足够努力了,为了学习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休闲时间,今年回老家过年甚至趁大家聊天的空隙做起了地理作业。但是孩子的天性就爱玩,她也不例外。高强度的学习使得她抓住一切放松的时间休息,玩手机、看电视。但是偶尔的放松和无自制的娱乐换来的是小姨更大的焦虑。在看到表妹并没有特别主动学习、经常趁自己不在家偷摸玩耍时,小姨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客厅电视机上安装了一个可以360°旋转的摄像头,可以全方面监视整个客厅情况。这样,她就可以在单位用手机实时监控孩子有没有看电视或者在客厅玩手机。摄像头还有对话功能,一旦发现孩子在看电视就远程喊话,叫表妹赶快去学习。这一招虽然立竿见影,但是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表妹说,她现在已经不在客厅待着了,经常就呆在自己的房间。除了监控孩子,老师也是小姨的工作重点,她经常主动联系班主任及时掌握表妹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考试月,经常去刺探各种成绩信息,希望掌握更多情况。除此之外,她还联系班里的其他学生家长,共享信息和升学计划。当然,小姨知道,成绩的关键还在孩子自己,眼看自己的围追堵截已经引起孩子的不满并引发了小规模的关系危机了,她又让几位已经上了大学的哥哥劝导表妹努力学习,并针对弱势学科给出学习建议。最后,小姨承诺要是考上高中,她就奖励1万元。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表妹特别清晰自己的定位,那就是不留余力地考上高中。但是这种服从背后是一种更大的不愿意,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为了改变它”。
(四)差异的焦虑
我们可以看到,普职分流和不合理的素质教育改革提前了教育竞争,普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压力或焦虑也是存在差异的。分流的压力更多集中于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处于两种道路的岔路口,稍微的改变就会影响未来的选择。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他们完全不用担心读高中,相反考入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一只脚迈入了重点大学的大门。表妹介绍说,当地最好的高中一本上线率可以达到90%,每个学校只有前20名有机会进入。而成绩差的同学往往已经放弃抵抗,选择躺平认命了。其次,应对分流压力和各式教育科目,不同阶层家庭应对压力能够调用的资源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小姨的家庭属于典型的工薪家庭,他们无法为孩子辅导作业,不愿只是为了学习信息知识购买不怎么用的电脑,没有足够的金钱为孩子提升歌唱、绘画技能,他们只能尽自己的努力督促孩子学习。而表妹的不少同学,为了学习美术和音乐,父母为孩子报班学习绘画和乐理知识。对学生的考验依然演变成对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比拼。
(五)非预期后果
学生与家长的教育增负是减负政策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非预期后果。一系列改革的初衷是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接班人。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普通高中教育以及未来的可见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有完善的资源、培养机制和可预期的未来。相比之下,职业教育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整体环境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和市场需求。因此,在普通教育广受认可以及职业教育薄弱的教育体系中,考入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是父母和孩子的第一选择,职业教育是作为应试“失败者”的选项,总体的需求和竞争压力并未改变的情况下,表面的减负往往造成更大的焦虑。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利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素质考核,通过死记硬背考核素质的方式不能带来素质的增长,结果只能是素质教育的异化,演变成拼父母和家庭的内卷游戏,最后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素质而是负担和差异化。最后,我们思考一下教育的本质。教育能给予人的不但是知识,更是通过教育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意志品质,让学生未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成年人,为将来履行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全拼家庭条件和个人天赋的教育完全不能体现这一目的,只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特殊教育,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