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蒜皮:对《大学》的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先是大学之道,关键在道,道就说明这是一个规律的东西,大学之道就是社会治理学。
在明明德,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宣扬正能量,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亲民,有解释说“亲”通新,意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我倒觉得这里的亲就是要和民亲近,当然不管是亲还新,都要落实在民上,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止于至善,这一句非常有意思,很多解释这句的意思是“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但是明显感觉有问题,为什么说有问题呢?一方面,因为如果是要表达“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就应该是“在至至善”或者其它有达到意思的词,为什么要用“止于”呢?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事物一分为二、阴阳变化的观点,儒家文化也是主张平和中庸;所以这里的“在止于至善”,应该是不要追求完美,停止于追求完美,这里用止,说明作者认为这个道也是运动的,变化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句又专门对止进行了解释。知止,很重要,知止而后有定,就是不追求极端的东西,停止追求完美的东西,这样才能使目标明确,而后有定,就是制定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策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干兴帮,空谈误国。定而后能静,就是说制定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策略才能够达到静,那静是什么呢?“静”: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就是说制定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策略才能够使各方面、各要素各安其份,这也符合儒家对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解;静而后能安,各方面、各要素各安其份就能带来社会、个人的安定;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就是讲了方法论,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说明这个文章是对前人治理社会的经验总结,是前人社会实践的总结,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美好展望。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用今天的话说,要想展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要首先治理好国家,才会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间讲了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是讲了人身处于社会,注重个人的修为,才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
重点是致知、格物,致知在格物,那么格物是什么呢?中国古人受易经影响,认识到事物是运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绝对的运动又很容易让人陷入不可知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一颗树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苹果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认识呢,这里就提出了格物,形象描述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就象用一个格子去框住一个东西,这样就能界定一个东西的边界,就避免了陷入不可知论的岐路,也就有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才能够区别对错、判明是非,而治国平天下那么伟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都要从格物(区别对错、判明是非)开始,离开了格物,只能是一事无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里提出了一个平等的概念,尽管儒家强调社会的结构、层级,但是不论皇帝还是平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最好的处世之道都是“修身为本”。
红歌会是我喜欢的网站,在这里看到很多观点新颖别致、语言活泼有趣的文章。现将我在2020年写的短文整理如下,方便有兴趣的朋友查阅,也是自己对去年的一个思想总结。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12/255465.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11/252453.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10/250072.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9/247272.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7/242882.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6/236917.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5/233888.html
//m.iverstown.com/Article/wsds/history/202003/22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