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不同路径

2021-01-30
作者:士心 来源: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辩证法就当下而言,有两种发展形式。一种是认识论层面的辩证法,一种是人的存在活动辩证法。前一种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为基础,发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有叫辩证唯物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是主客体的认识论:通过主体‘人’的思维‘对象’活动,抓住了对象本质,认为本质即实体,由此俘获了思维的对象、实体,变对象实体为思维意识的延伸。‘实体’是黑格尔规定的一个特殊体,即可理解为物质自然物,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具体形态的思维对象物,比如感性经验,‘自在物’。自在物是康德的概念,人感性经验之外的物体。黑格尔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思维的对象物质自然、实体变成思维的概念,由此解决了康德的感性与自在物的对立和分裂,弥补了思维与存在的沟壑。

  为了深入解析黑格尔辩证法,在此介绍两个分析工具,1.主体论即字面意思。2.本体论或存在论。阐述哲学主体的本质活动。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方式,由此产生物种之间的共性与不同特征。黑格尔哲学的主体是人,本体是人的思维活动。主奴劳动辩证法,虽然也叙述了奴隶的物质劳动过程,但他没有看重奴隶劳动物化的对象物-陶器等,只是把物资劳动作为意识升华为自主意识的中介。意识变为精神后,黑格尔把物质劳动的拐棍就扔了。他的劳动只有一种形式:思维活动。

  马克思则是把劳动重新解析,确立还有物化自然对象的活动,这就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创造。也就是说马克思重新阐述了人的本体活动,把黑格尔当成中介、拐棍、丢掉的盲肠捡回来,重新审视。得出结论:人的思维和其形体都是劳动创造的产物。这是从分析工人劳动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解析和批判,继续费尔巴哈的感性步伐,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对科学发展的认知,批判继承黑格尔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才达到新的本体论。过程艰辛刻苦,方式是理性结合感性。以1844年建立新哲学,到1848年才基本完善初级阶段。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到了马克思手里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活动创新。区别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只能从本体论上看。因为不论如何创新,也改变不了哲学是一种思维认识论的特征。后来发生了一种唯物辩证法,把物质自然作为本体,世界统一为物质性为经典语句。本体运动是物质自然的运动,与客观唯心论一致的方式,颠倒主客体,这次人成了客体,人的思维也成了物质自然的附属物。把物质自然作为主体,是一种虚拟的主体,思维还是主体‘人’的,并不能改变唯心的本质,唯物论的这种重大缺陷,比黑格尔更荒唐,更虚伪。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无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思维与外界对象关系。把‘对立统一’视作客观统一规律,正是这种奇怪思维的产物。

  这个哲学从本体运动上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本体论是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必然不同。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与劳动没啥关系,似乎人在起点上不是动物,天生就有思维意识本能。可又说人和动物都是物质自然运动的结果,问人与动物为何不同?这时运用辩证法,人又成为主体,再说人的本体运动是劳动创造。也就是说这样的哲学,主客体随时变换,本体论也可以随时变动。这辩证法就成了变戏法,随着论述者的意愿来,成为哲学上的机会主义分子。随意、随机应变。

  马克思把物质自然视作人的感性存在对象,从不试图对这个对象做出某种抽象,因为他批判黑格尔的时候就知道,对物质的抽象是人的思维意识,是人赋予物质自然的‘物性’,具有唯心性。“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但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14版101-102页)。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读过。这部手稿1924年后才陆续出版。恩格斯在世时,从未提到过这部手稿。如果两位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误解,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马克思前面具体论证用了90多页,我就不逐个举例。附录出抽象总结部分如下:

  “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总括起来,并且把自己的哲学说成就是这个哲学。其它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2014版98-99页)

  “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2014版99页)

  1936年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就没有任何客观原因可讲。把前人的误解当圣经,同样是一种教条的态度,或者另有原因也未可知。想追求真理,马克思这部手稿应该是必读的。二手文章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人大安启念教授,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北大林峰教授,复旦已故哲学教授俞吾金先生,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等,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文章很值得细读。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提出世界观,本体论即是方法论。同时提出认知论含有情感意志,在我看来可以看做一种环境立场论。这对于哲学反思有启迪,我认为他提出的价值论非常值得深思。

  所谓启迪,就是开阔视野,看到自己思维上的死角,被忽略的东西。比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句话表达了哲学主体是物质,一切事物统摄于物质。那么作为有思维意识的人该怎么解释?思维也是由物质统摄的吗?思维的起源在那里?这个论断是否遮蔽一些东西?这是第一层反思。

  第二层反思:作为人依存的对象、活动的对象,自然物质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文明社会后,对于物质的认知在不断的变更中,近代科学(15世纪后)建立后,物质的概念也是不断递进。关于物质的定义是否能一劳永逸的固定?若参照历史,我不相信,尤其是不相信哲学家比科学家更内行。哲学当然能预测一些未来,就像科学能预测一些自然规律,预测的基础在于理性。哲学的专长在于社会,科学的专长在于自然,我不相信外行比内行更高明。说哲学对自然研究比科学高明,就像说科学对社会比哲学更高明,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立论。

  我看还是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人民归人民。上帝最好管好天界,不要掺和市俗的好。不如学习马克思,把我们依存、活动的对象物质自然,定义为感性的对象存在。由科学对其做出理性,包括感性并超越感性的研究和定义。哲学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建议,而不要统摄、霸凌科学对物质自然的研究和定义。只有这样现实的态度,才不会唯心的主观定义‘物质自然’。

  对立统一问题。黑格尔时代,科学已经发展,欧洲社会行进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黑格尔做出了归纳总结,利用理性进行了推理。对立统一概括了自然与社会的一些现象,是否全面是值得怀疑的。前文讲到,他把认知对象统一到观察者的意识,抛弃了人的物质活动成果,这两个缺陷造成他的辩证法是片面的,扭曲的主客观认知论。把主客颠倒,还没有正视人的活动全面性,屏蔽了人‘类’活动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这种颠倒的方法,隐藏着表明排斥人的存在,实际上以观察者自己的思维意识,代物质自然立言的唯心骄狂和霸凌。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产生唯心主义的‘翻板’,也是这种主观的虚拟物质自然观造成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成为社会领域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论断。斯大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的典型。毛泽东1960年批判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则是这种哲学的典型反映。

  不能否定对立统一的现象,也不能否认黑格尔辩证法在一定范畴内有用。但以黑格尔辩证法做出推论,以其内在的两个缺陷,难以做理性的前提、基础。就目前主流哲学看,还没有对黑格尔哲学做出时代的批判和清算,马克思和恩格斯受时代的局限,批判和清算不彻底。从思想历史和科学发展历史看,对立统一是否成为规律还有待科学证实,就其形式而言是呆滞封闭的,拒绝其它物质参与自然运动。对社会而言,无法解释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发展缓慢轮回问题。

  如果我们化简上述问题,就是我们的思维意识,虽然可以认知外界,甚至可以部分正确反映外界,终究是人的思维意识,不是外界的存在本身。思维与对象是两个不同的存在,尤其对象为物质自然时,就是两个不同质的存在。既然我们知道‘物质自然’在运动中,这个常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知在物质运动现象产生之后,迟于滞后物质自然运动。我们对物质自然的认知不可能超越物质自然运动。把‘对立统一’作为自然的永恒规律,与我们的常识,认识论的基础发生矛盾。是遵从科学的研究,还是遵从哲学的主观判断?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否能解决这个悖论?

  科学的预见,哥德巴赫猜想类的推理,门捷列夫和勒维烈的预见,并不是超越了自然规律,而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理性可以预测,超越人的感性实践,自然科学和社会哲学做出榜样,为历史发展证实。感性实践‘唯一’说明人的愚蠢而不自知,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就这样蠢了2000年而自鸣得意。让西方毛猴,北方狗熊,东洋倭寇打得鼻青脸肿体无完肤后,才醒悟。这个代价太大,几乎面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还要抛弃哲学理性再来一次亡国灭种的危机吗?

  马克思承认物质自然是人的依存对象,不论在物质上还是意识上,都是如此。这是马克思与唯物论共同的地方,同时也是把德国哲学从客观唯心论下拯救下来的基础。但马克思同样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主体‘人’论,补充了‘人’本体论中忽视的物质运动,从这个角度衡量,马克思与唯心论的联系渊源更深。用唯物论来标识马克思哲学,就显得片面,让人误解。崔唯航先生的见解符合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评述: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不是二者之一,而是二者真理的结合。‘人’最初是自然物,然后发展为社会物。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人类哲学的必然,没有人的哲学是唯物论的虚拟,实际上不存在‘无人’的哲学。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人类哲学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不能忽视超越的自然和社会的形态,就像不能离开人的存在历史去谈论人类的认知,没有传承的语言文字,就没有认知的基础。就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就是‘人本学’,也可以称作‘人道主义’,而且是最全面的‘人道主义’。他的正义和价值观来源于此。

  马克思哲学包含科学发展的成果,但他绝不是研究物质自然的‘科学产物’,科学性无法取代其价值观,而且马克思的价值观是其人化自然的同义语,是其世界观的必然。以现实的,感性的存在为出发点谈论人的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特征。但这不表明马克思哲学排斥理性,相反马克思哲学对当时欧洲理性做出了全面的批判与继承。‘理论联系实际’简要的概括总结了该特征,阶级性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延伸。马克思不是倡导阶级,而是要消灭阶级、异化劳动,从而使得人类大同。

  人类已经迈过了自然阶段,进入社会发展的呆滞阶段,用科学的自然研究,自然主义无法解决社会矛盾,阐述哲学是科学试图用自然研究,超越社会本身的矛盾。21世纪,美欧乃至全世界都在做这个努力,现实却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却有激化的趋向。普京甚至认为目前相当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鸵鸟逢敌,规避策略不是应对现实矛盾的应有方式。科学凌驾哲学解决不了社会的迫切矛盾。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辩证法问题。我们把辩证法置于认识论层面,无论把物质归意识,还是把意识归物质,这种一元论都逃脱不了社会唯心论的结局。这样的辩证法是人类存在活动片面的反映,只有正确的本体论才会有正确的认识论。这就是说要全面正确的描述人类的基础和本质运动,前提是把人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从人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谈论起,从人的伴随的思维意识两个方面研究,而不是一个理论起点。一元论是消灭人的对立存在,统一不是承认实际的存在,而是要消元。数学的消元法是化复杂为简单,然后恢复事情本来面貌。哲学消元法采取的是遮蔽真实,虚伪曲折的掩饰人类发展的本来面目。正确的思想不是简单的物质实践可造就的,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也不能说明人的物质与思维发展的真实历程。谁说的不重要,重要是是否符合真理。世界观,人生观基本代表哲学的主要内容,这同时就是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世界观决定了辩证法和认识论,他们是一致的。唯物论及其辩证法只是虚伪的一元论,在其认识论和辩证法上,随时颠倒主客体,变换本体论,是一种混乱的多元论。现在的人都不会排斥自己存在思维意识,还包括情志思绪,也知道吃饭才能活着。正常的人都不否认自己拥有思维和物质的双重本质,每个人以自己的感性和经验都可验证,用不着长篇大论。但我们的哲学教材,主流舆论却把简单的问题,搞成不可名状的胡说八道,与马克思世界观背道而驰,距离真理认知越来越远。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