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营销是偶然还是习惯
昨日河南郑州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暴雨,路面泽国,地铁倒灌,目前已导致12人死亡,还有很多人被洪水围困等待救援……在这万千百姓与灾难奋战的艰难时刻,当地某房地产公司居然应景打出了楼盘海报:“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
如此灾难营销迅速引发众怒,涉事康桥地产公司不得不火速道歉,把锅甩给了下面,称该楼盘项目在未严格执行推广内容审核及审批流程的情况下发布了该广告,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免职、降薪、降职等问责处理。
虽然道歉,欠缺真诚,公众意气难平。康桥地产是知名公司,不是草台班子,营销物料的审批流程早已成熟,到底执行了还是没执行,什么叫做未严格执行,含糊不清,敷衍公众,推几个背锅侠出来顶顶,他们不会承认根源性的问题。
如此灾难营销是偶然吗?不幸的是,除康桥地产之外,还有永威置业、亚星集团等公司,都不约而同借暴雨推销起了自己的房子和车位:“有车位、无烦恼”、“暴雨天订房补贴3000元”等。甚至在大幅的海报中,把街头小轿车被洪水淹没的受灾图片直接当做了背景……怎么说?这几家也都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地产公司,也都是未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吗?
灾难营销就是焦虑营销,是房地产公司最擅长的事,对待百姓最普遍的焦虑情绪,没有谁比他们更敏感。这样的事儿不是一次两次了,学区房政策刚出台,甚至还在酝酿,他们借势炒作的海报就出街了,大家早已习惯成自然,只不过这次碰上了灾难,不能忍了。
在我国,房子卖的不是居住价值,而是焦虑价值。不买房,你孩子上不了好学校;不买房,你的存款会被通胀吃光;不买房,你的老破小会变成废砖烂瓦;不买房,你的儿子找不着对象……类似的焦虑话术早已包围了老百姓的生活。
除了对抗焦虑之外,这些房子的卖点,不是居者有其屋,而是专注于“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好比暴雨天别人在淹死,而你在看风景,别人的车子被冲走,而你的车子停在地库里……这是房地产营销人最自然不过的思维习惯,习惯成自然的条件反射。根源并不是什么未严格执行审批流程,而是地产营销导向价值观的根子上出了问题。
从总体上,我国的房地产已进入总量过剩的时代,但少数热点区域依然火爆,在这个大背景下,改善和投资需求成为了主流,主力的房地产公司和中介机构都在往这方面引导。他们运用种种话术使老百姓确信:县城的房子不行、农村的房子不行、城里的老房子不行,必须换到一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的新楼盘才行,资产才能够保值升值。
像这种把暴雨当做风景的广告,主打的并不是流落街头的人,流落街头的人也买不起房,主打的就是那些住在老房子里的普通市民,恐吓他们,赶紧卖掉无电梯、楼龄长、没物业的劣质资产,来买我漂亮的高层房子,否则你就等着被淹。
同样把泡水车子当广告的,面向的也不是穷人,而是有车没处停,或只能停在地面车位的普通市民,同样也是精准锁定这群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潜在买家,把他们吸引到拥有地下车库的新楼盘来。这种营销思路,若不是碰上天灾,你真说不出啥来,太正常了。
但是它真的正常吗?改善应该发自改善的需求,而不是焦虑恐慌的需求。能够在暴雨天催你买房的,那就是焦虑恐吓。放眼看当下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真的是房子不够住吗?不是的,往往是农村一套、县城一套、老家一套、婚前一套,都还非得要换要买的,房子越多它越是要买,因为人家告诉你,这些房子都是破烂,人口流失、阶层下跌,必须得买一二线、至买省会的房子,那才叫房子。十几亿人口都要涌入到十几个热点城市去,那热点能不热吗?
这肯定不正常。我们现在城市建设大跃进的步伐已经放缓,很多新城、开发区已经长草了,超过实际需求的炒作只会造成泡沫,最终很难买单。在大城市中心区,大拆大建的脚步也停止了,国家的重点放在了老房改造上面,抗震加固、环境提升、增设电梯等等。房地产不可能是永远的盛宴,总量过剩了就要慢下来,按照房子正常周期慢慢地升级替换。老房子绝对不是坐等水淹的劣质资产,而要发挥它正常的寿命和价值。
而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小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就业机会,也必须全面提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全域均好了,我们才是发达国家。仅靠几个一线城市,印度也有啊,我们不光要面子,也要里子,像发达国家的乡镇地区一样,都有好学校、好医院,生活品质高,大家不焦虑,焦虑营销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