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刚刚从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消息,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因病医治无效,6月15日在河南信阳逝世,享年95岁……
张计发是志愿军老战士、老英雄,从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看电影《上甘岭》,就听我父亲讲过这位“张连长”。
后来上小学时,曾学过语文课文《一个苹果》。讲述了在炮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八个志愿军战士坚守一个防炮洞七天没喝到一口水,但是战友之间却互相关爱、互相推让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相信70后都应该读过这篇课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上甘岭》其实最早就取材于此。它的作者就是张计发。
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老战士、老英雄永远值得敬仰。
如今,烈士暮年,英雄凋零,张计发能以95岁高龄仙逝,也算英雄善终了。惟愿他一路走好!
我并不认识张计发,但在他去世的这个简短消息中——95岁,抗美援朝,15军,上甘岭……这些如尘封档案一样的字眼却瞬间直击我的内心,让我心头哽咽,竟然说不出来的难受,好长时间无法平复下来。
我的父亲如果活着,今年也95岁了。
他跟张计发一样,都是1926年生人,属虎的。
而且他跟张计发一样,都是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抗美援朝老战士。
张计发当时是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我父亲在上甘岭的时候,应该是15军44师130团3连的机枪排副排长。不是一个师,都是15军的战友。
也正因如此,小时候每次看电影《上甘岭》,听父亲讲起里面的人物、场景,都是如数家珍一样的熟稔——那都是他的战友啊!
也正因如此,这么多年来,每当我面对、或说起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时,除了发自内心的崇敬,还有抑制不住的亲切——那都是我的父辈啊!
张计发虽然终老于河南信阳,但并不是信阳本地人。
他原籍河北赞皇县,1945年参加革命,打了10年仗,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从朝鲜归国后,他们45师驻扎在信阳,所以1966年因伤病离开部队后,他就被安置在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那一年,他40岁,因伤病提前开启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一直安度晚年到55年后的今天。
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方城小史店人,1947年参加共产党的县大队,48年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方城时,转入陈谢兵团警卫团特务连,跟着大部队离开了家乡。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时冲进过蒋介石的总统府,然后扛着机枪一路进军大西南,解放四川,解放西昌,在云南剿过匪后,又扛着机枪跨过了鸭绿江。当兵17年,立过二等功4次,三等功多次,各种嘉奖无数。他本来也可以退养在部队的,但是因为惦记老娘在老家无人赡养,费了好大劲找领导恳求,这才在1964年转业回到方城。
但是我父亲纵然回到方城,却也没能给我奶奶养老送终。
从1976年毛主席逝世开始,时任方城县外贸局长的他,就被打成了方城县的“四人帮帮派骨干分子”,王学圣在方城当县委书记,开大会指名说要“揪出方城的这个老十七级”,“掀开方城县阶级斗争的盖子”。那一年,我父亲50岁,从此没了党籍、公职,又住了三年走资派的监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奶奶去世的。
我父亲也没享受过一天共产党的离退休待遇。一直到他79岁去世,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病,再没有花过共产党的一分钱。
从小,我就知道我父亲一直写信上访,也没少为他誊写上访材料。到现在遇到有朋友夸我会写文章、不装逼、能让人一看就懂的时候,我就说,我是写上访材料出身的,当然写出来东西得让人看懂了——朋友们都以为我是开玩笑,其实是真的
我不仅为父亲写过上访材料,而且还曾专门为他上访。1999年,我第一次进北京,就是为父亲上访。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不是有过进京上访,我后来还不会成为北漂。
通过为父亲上访伸冤的经历,这些年,我遇见了很多事,结识了很多人,也懂得了很多道理。甚至可以说,正是由此,奠定了我嫉恶如仇,痛恨这人世间一切不公正、不公平,发誓要为重建一个公正公平的、真正人民当家做主不受少数人欺负的社会而尽到一份责任。虽然我能力有限,但至少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但是也正因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触怒一些人,被这些人视为异类。比方说,今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因为在一篇文章中批评了某些傻逼,我还被他们请到公安局,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元宵节。
这些傻逼肯定以为,他们用这种手段就能让我“改了”。真尼玛的屁股上画老虎你们吓唬谁呀!老子的造反派老子当年被你们的走资派老子关进监狱都不曾低头,老子今天还能怕你们这些龟儿子?!
在今天送别95岁志愿军老英雄的时候,我更加怀念我英雄的父亲。
我为他曾经跟着毛主席打败美国鬼子、住过走资派的监狱为光荣!我相信,天堂里的他,也一定会为我沿着他的脚印,敢于跟一切不公正、不公平继续斗争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