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粮食战争”
导读: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要求,不仅是对当下粮食安全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为国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指引。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粮食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农业生产,而是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粮食领域与国际势力展开了多轮激烈交锋,每一场“战役”都惊心动魄,关乎国计民生。
大豆之战
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大豆作为生产豆油和豆粕的关键原料,其用途广泛:豆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用油,而豆粕则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还有少量出口。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逐渐转变为纯进口大豆国家。到2017年,中国80%的大豆依赖进口。与此同时,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大幅提升,从几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8年的59公斤/年,接近欧美国家水平,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
国际粮食贸易长期被ABCD四大国际粮商垄断,分别是美国的ADM、邦吉,美国的嘉吉以及法国的路易达孚。面对中国庞大的大豆进口需求,他们自然不甘心以低价出售,同时还妄图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将整个供应链牢牢掌握在手中。
2001-2004年,国际粮商开始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价格从415美分/蒲式耳一路飙升至1064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一价格上涨趋势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大豆,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然而,从2004年4月开始,风云突变,国内外大豆价格暴跌。短短7个月时间,美国大豆价格从1064美分/蒲式耳跌至500美分/蒲式耳,近乎拦腰斩断。国内大豆价格同样未能幸免,众多豆农遭受巨亏。而国内的压榨企业,由于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运输途中,价格就已大幅下跌,无奈只能选择“洗船”,即宁愿违约罚款,也不愿接收货物,只能让卖家转卖给其他买家。许多国内压榨企业因巨额亏损而倒闭,外资则趁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可以说,在这场大豆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输得十分彻底。
不过,这次失败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为随后而来的更大规模对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外国资本控制中国压榨市场后,为追逐最大利润,从2006年开始,又掀起一波更大的价格上涨浪潮。美国大豆价格从500多美分/蒲式耳一路攀升,直至2008年7月达到1654美分/蒲式耳。这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豆油价格从5000元/吨最高涨至15000元/吨,豆粕价格从2000元/吨涨至4000多元/吨,进而导致国内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时,中国由于在2008年以前的粮食储备以主粮(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和豆油储备较少,几乎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
为了稳定市场价格,中国在2008年3月采取了行政干预措施,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同时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的方式。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豆油价格从3月4号开始暴跌,短短半个月,就从15000元/吨降至10000元/吨左右,让众多哄抬价格和囤积居奇的商家血本无归。然而,由于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其价格难以控制。国内外投机商紧接着将豆粕价格炒至4200元/吨,导致肉类和家禽类价格暴涨。但此时,全球金融形势已开始见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豆价格随之暴跌,从7月初的高点到年底价格跌去一半。中国豆农再次面临巨额亏损,而此时中国突然大量收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且略高于豆农的种植成本。
此后,中国确立了主粮自给自足、大豆依靠进口的策略。中国通过建立巨量的大豆储备来稳定市场价格,当大豆储备达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时,市场上便无人敢轻易炒作大豆价格。从此,中国虽然大豆进口量越来越多,但国内大豆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主粮之战
在大豆领域经历了波折与成长后,中国在主粮领域也迎来了与国际势力的激烈交锋。2006-2008年,中国与国际投机资本、国内买办以及国内小投机商等势力在主粮领域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较量。
从2005年底开始,国际粮价开始上涨。
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全球粮食紧张,据当时的数据,全球粮食缺口估计仅为千把万人口的粮食量。然而,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价格弹性极低。因为人们必须购买粮食来维持生存,不像铜铁等原料,价格高时可以选择不用。假设地球上有100个人,原本每餐饭价格为1元,现在因某种原因只有99个人的饭,让大家竞价,那么饭价可能会涨到极高的程度,直到有人因买不起而饿死,价格才会恢复平衡。
在2005年12月-2008年7月期间,国际小麦价格从291美分/蒲式耳涨至1334美分/蒲式耳,涨幅达4.6倍;国际玉米价格从185美分/蒲式耳涨至758美分/蒲式耳,涨幅为3.2倍。
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涨幅相对温和。
小麦价格从1400元左右涨至2000元左右,涨幅为0.7倍;玉米价格从1200元左右涨至1800元左右,涨幅同样为0.7倍。而中国国内粮价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得益于强大的国家储备体系。现阶段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包括战略储备(“506”)、备荒储备(“甲子粮”)、后备储备(专项储备)和周转储备(商品储备)。战略储备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核心储备,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备荒储备主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粮食短缺;后备储备是为了保障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补充;周转储备则在日常流通中发挥调节作用。储备大多为国储,但也要求地方有储备,正所谓“省长米袋子”,产区和销区的要求有所不同。
随着国际粮价的暴涨,国内粮价也开始蠢蠢欲动,中国果断开始抛储。抛储的粮食来自国家粮库,尽管部分粮库曾被媒体质疑存在管理等问题,但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抛储行动开始后,投机资本拼命抬价,将抛出的粮食全部吃进,试图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中国持续抛储,投机资本一次次抬价吃进后,发现抛储源源不断,到最后再也无人敢接盘。中国刚开始抛储时较为谨慎,十天半个月抛一次,后来每周抛一次,最密集的时候,每隔一两天就抛一次。许多先期吃进粮食的投机者估计都傻眼了,再也不敢轻易买进。此时,中国又放出风声,称中国的贮备粮有1亿吨,足够全国使用一年。
虽然没人确切知道中国的粮食储备到底有多少,但所有人都相信,中国的储备足以让炒作的投机资本血本无归。最终,投机势力崩溃,粮价见顶,而这一时间点与金融危机的爆发高度巧合。在连锁反应下,所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暴跌,时间正是2008年7月初。
金融危机后,西方众多大投行纷纷倒闭,而中国却能安然度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并能略有盈余,从而可以建立庞大的国家储备。中国虽基本实现主粮自给自足,但仍有极少量进口用于品种调剂等补充。
试想,如果中国的主粮需要进口,哪怕只有100万人的粮食缺口,按照国际粮价的炒作规律,现在的大米价格绝不可能是2-4元/斤,10元/斤或许只是小意思,50元/斤也并非没有可能。中国始终坚持主粮靠国内农民生产,即便以高于国际价格收购,也要确保主粮能够自给自足。
最残酷的粮食战争
粮食战争的输赢对于国家而言,关键在于能否掌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稳定。以大豆为例,2008年前中国在大豆价格上完全受制于外国,毫无还手之力;而2008年之后,尽管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反而更加稳定,中国随时可以利用巨量储备来调节市场价格,避免价格大幅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取得了胜利。
在大豆和主粮战争中,国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食用油价格疯涨时,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通过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让哄抬物价的商家无利可图。尽管国企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策上的倾斜等,但在关键时刻,国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经历过植物油、猪肉、棉花、白糖等价格的大幅涨跌后,国家也大幅增加了相应的储备。目前,国际上粮食库存消费比的安全警戒线是17%,而中国粮食储备的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这一标准。
回顾中国历史,粮食战争的恐怖之处令人警醒。
齐国与鲁国的“齐纨鲁缟”贸易战,就是一个典型的粮食战争案例。齐国为了称霸诸侯,攻打鲁国失败后,齐王采纳管仲之计,发起贸易战。管仲先是禁止齐国生产纨,提倡穿鲁缟,派商人到鲁国高价收购鲁缟,导致鲁缟价格飞涨,鲁国百姓纷纷弃田种桑养蚕。随后,齐国大量收购诸侯各国粮食,低价卖给鲁国,让鲁国人觉得用钱买粮方便,无需辛苦种粮。待时机成熟,齐国突然禁穿鲁缟,禁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使得鲁缟无人问津,价格暴跌,从业者破产,而鲁国因无人种田,陷入饥荒,最终鲁王被迫向齐王屈服。这场贸易战中,鲁国没有败在军事上,却倒在贸易战下,国家主权丧失,财富被齐国占有。这警示我们,在现代粮食战争中,必须警惕外部势力通过经济手段扰乱我国粮食产业。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一旦一个国家不能掌控自身的粮食安全,依赖进口,就等于将国家命运前途交给了别人。一旦外部势力减少粮食供应,国内就可能出现饥荒,引发社会动荡。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比如,在前几年疫情期间,就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现象。在夏季小麦即将丰收之际,小麦产区多个省份竟有人高价收购青储,将即将成熟的小麦打碎给牛羊当饲料。这种行为范围之广、毁麦之多实属罕见,令人心疼和愤怒。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外部势力企图制造粮食短缺,进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在俄乌战争后,试图拉中国制裁俄罗斯无果,便将重心放在亚太,不断在军事、贸易、科技等领域对中国施压,如今又有向农业下手的迹象。
本世纪的粮食战争,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场重要较量。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挫折,也取得了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未来,中国需继续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应对各种潜在的粮食安全威胁,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发展。